谈谈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中的“匠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文字虽不多,但很能见作者的“匠心”,特别是意象选取、细节描写、关系搭配、位置安排等方面,往往倾注了作者的心血。阅读小说,品析咀嚼,方能领略其中深味。
  关键词:小说;自然环境;匠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14-1
  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很在乎故事讲得怎么样,表达的主题怎么样,却很少留意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境遇好点),至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自然环境描写本身的巧妙基本没有人关注,除非读者是在进行研究性质的阅读。
  自然环境描写的文字在小说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好的自然环境描写对于增强小说某些方面的表现力,有着显著的作用。高明的作者都会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自然环境”,阅读、品位相关文字,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味深长和匠心独运,然后深深地折服于作者。就一处自然环境描写来说,作者往往会选取几个“着力点”下足力量,使其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这几个“着力点”也就是创作过程中的“匠心”,一般来说,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中的“匠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选取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穿插多处自然环境描写,在这些描写中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的是“一片常春藤叶子”,这里选择其他的叶子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了,落叶类藤蔓植物便于窗口观察,又符合“树叶下落”的情节需要,另外“常春”本身就有一定的意味。再比如汪曾祺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晚饭花》,晚饭花就是我们俗称的野茉莉,作者写到晚饭花很普通,繁衍能力很强,经常被乡间医生拿过来当作药材。而小说的主人公是王玉英,一个普通的农家姑娘,死了母亲,承担着家务,后来嫁了一个品行不太好的人,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命运压给她的一切。这篇文章中以花衬人,人花相映,衬托王玉英这个朴实的乡下姑娘,野茉莉再好不过了,当然如果这里直呼“野茉莉”,效果也并不十分好,汪老巧妙地取其俗称“晚饭花”,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啊。可见,经典的意象选取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细节描绘
  绘人时细节用得好能生动传神,同样自然环境描写如果细节用得好,也会极大地增强表现力。我们再看《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两句话:“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这里“贴”这个形态细节和“深绿”这个色彩细节好像在给我们传达着这片叶子不同寻常的信息,其实这两处细节描绘对后面“这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个情节也起到伏笔作用。同样是《晚饭花》中,汪曾祺在写陈家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树,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写夏家的时候他这样写:“去看院子里还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白描性的语言,初看甚是平淡,可细细咀嚼,着实不凡,就说这两句中的“大”,“大石榴”“大桂花”,如果说晚饭花(野茉莉)衬托王玉英的普通,王玉英家境的清贫,那么这里两个虎虎生气的“大”字不正说明这两家的境况要好得多吗?
  由此可见,自然景物描写不能粗略对之,其中的细节是作者心血地体现,品味其中的细节能深得其中之味,也能不断地培养和提高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关系搭建
  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或语段中,意象与意象之间,景象与景象之间,作者很多时候会进行某种关系的巧妙搭建,通过这些关系的搭建,传达较深层次的信息,进而引发读者去思考和发现。就拿前文提到的《晚饭花》为例,陈家的是石榴,夏家的是桂花、荷花,而屬于王玉英的则是晚饭花。尽管晚饭花盛开景象中的王玉英形象很是美好,但仍难掩家境的清贫和人生的无奈。这里面的几处花的描写,明显地构成对比关系,体现了汪曾祺的良苦用心。孙峻青的《党员登记表》中一处描写更是绝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的地方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这种有着冲突矛盾的景象在同一时刻出现,让我们感受到表面的残酷和恶劣,但又隐隐地感到了背后的力量和希望。这些都是作者的“匠心”,这样的关系搭建,使自然景象明显地具备了丰富地表达。这里谈的主要是对比关系,另外还有并列、递进、时空等多种关系,也不做一一举例分析。
  四、位置安排
  一处自然环境描写上面几个要素都具备了,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吗?这还不一定,还要看它有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这个我们读者不用担心,小说作者一定会选择最优方案,把它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在實际操作中,他可能会让其单独成段放在开头、中间或者结尾,也有可能形成多处语句穿插文章之中。不管它们在哪里,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多次描写的穿插既能表现人物又能推动情节发展;《边城》结尾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只有放在那里才能如此含蓄蕴藉,引人唏嘘和遐想。
  以上四点是关于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中“匠心”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可能本人确定的标准不一定合理,又或者“匠心”处包含很多,不单单这四种。说出来就是为了和同仁们探讨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就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主要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以科学小游戏为载体,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和进行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科学小游戏;探究;成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
摘 要: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在我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探索过程,那就是从“小社团”到“大社团”。这“小社团”和“大社团”的概念是我校在推进社团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不管是“小社团”,还是“大社团”,都是基于儿童成长,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社团;大社团;成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摘 要: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逐步形成批判精神。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个体,具备“自主”、“自动”、“自立”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要:尊重与机智,让学生“想学”;诗意与宽容,让学生“会学”;互动与创新,让学生“学会”。走好“三步曲”,当可逐步建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想学;会学;学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87-1  就语文学科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学是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内因起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的着眼
摘 要:承载数学知识的数学符号是自成体系的,是数学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感,使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揭示引入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重视对符号的涵义和实质的分析,重视符号意义的联想与发现,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符号;获得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错误”,将其变“废”为“宝”,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其意义深刻。  关键词:错误;解题能力;合作探究;师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91-2  一、暴露学生的知识弱点,指明教学方向  犯错误是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教学中企图让学生完全避免错误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一方面
摘 要:背诵对当代中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极大作用。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更可以夯实学生古诗文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和文学作品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章及语段背诵的目的与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章及语段;背诵目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
摘 要: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在错误出现后,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寻找错误的原因,共同寻找改正的方法,教师更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契机,处理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这些“错误”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资源,从中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教学机智。  关键词:错误资源;教学机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把学习的自由、时间、欢乐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以高二化学复习课“物质的量”三个教学片段为例,从概念梳理、规律形成及试题编制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复习课教学中改变传统做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摘 要: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求出发,我们依旧必须“在乎”教师范读这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笔者从范读的重要性出发,从范读的“点睛”处落实,从范读的灵活性优化,让范读回归课堂,润泽课堂。课例研究中呈现出范读的实践意义,引发一线老师对范读资源的“剪裁”与“布局”,实现再创造。  关键词:范读;重要性;灵活性;实践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