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问题,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逐步形成批判精神。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个体,具备“自主”、“自动”、“自立”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陶行知先生的三大教育主张,对当今教育界影响颇深。
  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早在1927年陶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演讲中就提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可见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通过熟能生巧练就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这种模式建构在“知是行之始”条件下,存在诸多不足之處。首先在课堂中学生多处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并未亲身体会,不会有感而发,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因此,老师经常会抱怨:“这条题目我讲过,怎么还会错呢?”可见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教师经常处在“唱独角戏”的状态。其次,并未与生活实际相连,产生不了共鸣,学习变成一件枯燥的事,想象对一件不是很感兴趣的事,学生怎么会全身心的投入呢?这样的课堂怎么会创造出高效率。可见,我们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创造出高效率的新课堂。
  如何实现课堂模式的转变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耐心倾听学生独到的见解,接受学生新奇的想法,创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在这里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解决心中种种疑惑互相帮助。其次,“事”是教学做共同的中心,在地理教学中就是要将书本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连,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在讨论中产生共鸣,再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现象,学生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深感学有所用。如在《人口迁移》一节,不是直接给出人口迁移的定义,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人口迁移的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能举出很多他们认为是人口迁移的例子,如:①英国的殖民扩张;②修建三峡水库涉及到的三峡移民;③二战,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⑤“下南洋”;⑥每年的“春运”;⑦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⑧非洲的“三角贸易”;⑨“北漂一族”;再从所举的案例中,正确筛选出哪些是人口迁移,并说说判断理由,得出春运只是周期性的人口流动,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人口迁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跨行政区;二是改变定居地。再让学生从刚刚列举的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分析导致迁移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是从学生的生活谈起,教师只是进行各种问题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知识的灌输。
  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杜威认为,没有将学校教育与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是传统教育的主要问题,他认为 “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生活教育”是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野人生活是赋予问题的,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我提倡“用生活来教育”并不是对书本的丢弃,而是将两者相结合,寻找出共鸣点。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很多的现象都来自于地理知识,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节,可结合南通201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天气变
  化图,直接读出过境前天气状况是晴暖,过境时是阴雨,过境后是晴冷,最终是单一的冷气团获胜,所以判定此次天气变化是因为冷锋天气系统的影响。通过此表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晴天与阴天的昼夜温差,结合《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原理,白天,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温度高;夜晚,晴天,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必定处于积极活跃状态,《地理》在他们的印象里也就成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潜力无限,他们能说出我所想不到的答案,也能做许多我认为他们所不能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跟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可以很轻松的发现题目做错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也就不会出现讲了一、二、三遍,学生还是照样错的问题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当今的学校是新学校,在新教育理念的趋势下,必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彻底转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创造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新的课堂生态。使学生能够快乐、健康、主动的热爱地理学习;使地理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幸福,一个美好的过程;使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真正学有所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教育的真谛,2014,09.
  [2] 宋乃庆,王标.重庆陶研文史,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蕴涵着丰富人文性与科学性,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所负载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人本功能,即其对人的教化作用——“育人”、“立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入世精神。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认知、情感、道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正在形成,各种心理要求和心理矛盾错综交织,迫切需要教育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培养。  关键词:
摘要:口头表达是书面表达的基础,能说会写的本领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说话、写话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试图通过增补课文艺术空白、提炼课文写法迁移、探究课文情境体悟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展开想象、学会模仿、悟情入境,从而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说话写话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利用质疑、利用想象和利用求异三方面入手,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32-1  孔子说:“学而不思
摘 要:通过“葡萄酒制作”生物研究性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在开展活动中践行“事件策略”,分述“预设事件”、“经典事件”、“生成事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事件策略”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事件策略;研究性学习;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27-2  “事件策略”简言之
摘 要:思想、思维、思路出现了定势,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就是作文缺乏新意。学生作文出现定势,不仅水平不能提高,还会影响他们思想和思维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突破这一定势。  关键词:作文;思维定势;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0-1  定势在作文中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一是思想定势,在作文中,学生喜欢把先前已储备好的
摘 要: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们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都能够在这个时期的学习中得到培养。在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比较差,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进行提高,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们普遍的身体状况,科学的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设置,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进行强化,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初
摘 要:目前,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那种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只顾”演教案”的现象已不多见了,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的认识把握不够准确,层次也参差不齐,而导致实际教学行为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本文挑选了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段,试图对教师“学习起点”的掌握有所启发。  关键词:精准把握;有效切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
摘 要:距离高考只有数十天的时间了,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至关重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一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多与学生交流,明确复习纲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  关键词:高考;复习;冲刺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60-1  在常年任教高三的实践过程中,本人总在高考前数十天以《江苏省考试说明》为方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依托,以
摘 要: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就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而游戏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主要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以科学小游戏为载体,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和进行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科学小游戏;探究;成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
摘 要: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在我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探索过程,那就是从“小社团”到“大社团”。这“小社团”和“大社团”的概念是我校在推进社团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不管是“小社团”,还是“大社团”,都是基于儿童成长,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社团;大社团;成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