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空间形容词量性特征探析

来源 :东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国语空间形容词是由表现占据实际物理空间对象的空间量发展为可以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着眼于这种词义扩大现象,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 “??”类、“??”类空间形容词呈现出这种词义扩大现象的原因,并通过与“??”类空间形容词的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空间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 韩国语;空间形容词;量性特征;认知
  [中图分类号] H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8)04-0072-06
  [收稿日期] 2016-12-10
  [作者简介] 朱松姬,女,朝鲜族,博士,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韩国语及对比语言学。(延吉 133002)
  一、序言
  空间形容词是体现视觉对象所占物理空间量的形容词,空间形容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a. ??? {??/??, ??/???} 铅笔{长/短,粗/细}
  b. ??? {??/??, ??/??}
  洞穴{宽/窄,深/浅}
  c. ?? {???/??}
  书{厚/薄}
  d. ?? {??/??, ??/??}
  山{高/矮,大/小}
  例(1)中的形容词表现的是在实际空间中“铅笔”占据的长度和粗细;“洞穴”占据的宽度和深度;“书”占据的厚度及“山”占据的高度和大小等空间量的多少。其中部分空间形容词已经通过词义扩大,由原来表现占据空间的视觉对象的物理空间量发展为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即量的多寡。
  (2) a. ??? ??? ?? {??,?} ??? ??? ????.
  皂角苷含量最{高的,大的}部分在参须上。
  b. ??? ???? ? ?? {??, ?} ??? ????.
  痔疮在肛門疾患中所占比率最{高/大}。
  例(2)中的“??”“??”表现的是“含量”“比率”的量。这些空间形容词可以像下面的例(2′)那样用“??”“??”替换,从真值条件角度来看是同义的。
  (2′)a. ??? ??? ?? {??} ??? ??? ????.
  皂角苷含量最{多的}部分在参须上。
  b. ??? ???? ? ?? {??} ??? ????.
  痔疮在肛门疾患中所占比率最{多}。
  “??”类、“??”类空间形容词①可以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这类空间形容词是怎样从表现实际视觉对象的物理空间量扩张语义到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的呢?
  本文从这一疑问出发,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首先阐明“??”类、“??”类空间形容词语义扩张到表现非空间对象量的程度的认知根据,同时,与“??”类形容词作比较,分析这些空间形容词表现出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特征。
  二、空间维度的认知及量的属性
  一个视觉对象在空间所占的空间量一般可以从维度层面去认知。
  从维度层面看,如图1所示,空间可以分为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三者体现的分别为“线”“面”“体”的概念。
  我们在表现视觉对象所占物理空间量时使用的“长度”“高度”“深度”“宽度”“厚度”“粗细”“大小”中的“长度”“高度”“深度”是体现“线”概念的一维空间,“宽度”“厚度”“粗细” 是体现“面”概念的二维空间①,“大小” 是体现“体”概念的三维空间。
  像例(1)中所列“铅笔”“洞穴”“山”这样的视觉对象全都是三维空间对象物。表现“铅笔的长度和粗细”“洞穴的宽度和深度”“书的厚度”“山的高度”的空间形容词全都着眼于立体空间对象物“铅笔”“洞穴”“山”部分层面的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其表现其空间量。与此不同的是,表现“山的大小”的空间形容词体现的则是立体空间对象物所占的全部空间量。像这种空间形容词着眼于一个对象物的不同层面的状况如,图2所示。
  图2a和图2b均为聚焦于视觉对象的某一部分的样子,前者为视觉对象的一维空间,后者激活的是二维空间。与此相反,图2c聚焦的是视觉对象的整体,激活的是三维空间。
  因此,如表1所示,表现空间中视觉对象所占空间量的空间形容词视其聚焦于对象的是部分还是全部可分为两个具有不同属性的类型 。
  即表现对象的“长度”“高度”“深度”“宽度”“厚度”“粗细”的空间形容词具有[+部分,-整体]的认知属性,而表现“大小”的空间形容词具有[+整体,-部分]的认知属性。
  那么,“??”类、“??”类空间形容词从表现视觉对象物理空间量扩大词义到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是可以从下述我们日常经验中找到因由的。
  事物所占的物理空间随其数量的增加而扩大。人们对这种物理空间变化的认知是从两个层面实现的。首先,从整体层面上看,是感知与三维空间相关的体积变化。如图3,事物因量增多,体积也加大;再因量减少体积随之变小。通过这样的经验,我们拥有了这样的认知:事物的数量变化会造成它所占体积的变化,量越多体积越大,量越少体积越小。
  其次,在部分层面上,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事物的物理空间也会随着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认知最明显的部分就是物理空间量的高度变化。
  从图3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随着事物量的变化,事物所占物理空间的变化在高度层面上表现非常显著。随着事物量的增加,物理空间占据的高度一起变高,而部分量的减少也会导致高度的降低。有鉴于此,我们会形成这样的认知:事物量的变化会伴随着其所占空间量的高度变化。
  事物空间量随着事物量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整体层面上体积变化最显著,在局部层面上长度和高度变化最显著。从逻辑角度来看,事物的空间量虽然总是伴随着其他层面的变化,但人类的认知过程与逻辑性、计算性推理不同。人们往往不是依靠逻辑,而是依靠主观或是生活经验接受、理解事物或现象。因而人们基于日常经验获得这样的认知:随着事物量的变化,事物空间量的变化在体积和高度层面上表现显著,在此基础上以数量的多寡来理解体积、长度和高度的空间概念。“??”类、“??”类空间形容词之所以能够扩大词义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原因就在于这种空间量随事物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观认知。   三、韩国语空间形容词的量性特征
  那么,“??”类、“??”类空间形容词表现非空间对象量的程度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前面的例(2)。
  从(2)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知道,“??”类、“??”类空间形容词可以表现“含量”“比率”之类同一对象的量的程度。但“??”类、“??”类空间形容词并不总是表现同一对象的量的程度。例如下面例(3)中的形容词:
  (3)a. ??/*? {??,??,??,??}
  {湿度,温度,成绩,价格}高/*大
  b. *??/? {??,??,?}
  *高/大{资产,资本,钱}
  在例(3)中,“??”类虽然可以表现“湿度、温度、成绩、价格”等对象的量的程度,但“??”类不能;“??”类虽然可以表现“资产、资本、钱”等对象的量的程度,但“??”类不能。
  这说明 “??”类、“??”类空间形容词在表现非空间对象量的程度时,只能选择具有特定属性的对象。本文立足这一点,拟通过与“??”类比较来阐明空间形容词在表现非空间对象量的程度时各有哪些特征。
  (一)“??”类形容词
  “??”类是典型的表现事物数量的形容词。①因此,通过与“??”类进行比较,把握空间形容词表现数量的特点非常重要。“??”类形容词表现数量的特点如下:
  (4) a. {???,???,??,???} ??/??
  {苹果,人,书,铅笔}多/少
  b. {??,??} ??/??
  {水,饭}多/少
  “??/??”在例(4a)中表示“苹果、人、书、铅笔”的数量程度,在例(4b)中表示的是“水、饭”的数量程度。这些对象全都是可以从视觉上确认,且占据一定空间的具体对象物。例(4a)中的“苹果、人、书、铅笔”与例(4b)中的“水、饭”相比,个体性更加明确。这些对象全都由一个个个体构成整体,在表现整体量的程度时,自然会表现出数目。即“??/??” 表示“苹果、人、书、铅笔”的量的程度时,体现的是数目的多寡。不过,在例(4b)中情况却与此不同。“水”或“饭”的量多量少表现的并不是数目,“水”不是可以计数数目的对象,“饭”是由对象“饭粒”构成的,虽然其数目可以计数,但我们表现“饭”的量时并不是用“饭粒”的数目体现的。这种对象的多寡是以其重量或体积之类的分量②体现的。“水”的情况是,通过其所占的体积(L)表现其量的多寡;“饭”的情况,不是通过“饭粒”的数目,而是通过其所占的体积表现其量的多寡。因而,“??”类形容词表现对象量的程度可以说是通过对象的数目或分量实现的。图示如下:
  图4中,a表示用数目体现对象的整体量,b表示用重量或体积之类的分量体现对象整体量。由此可知,“??”类形容词在表现具体事物的量时,具有[+数目性]、 [+分量性]特点。这种特点在“??”类表现非空间对象量的程度时也同样可以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空间形容词表现非空间对象量属性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类形容词
  如下例所示,“??”类形容词可以表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程度。
  (5) ?? {??,??,??,??,???}
  高 {湿度,温度,成绩,价格,满足度}
  例(5)中能够与“??”类搭配的非空间对象指的是可以用数值体现某种对象量的程度的概念。以“湿度”为例,《标准国语大词典》(1999)中的释义是“?? ??? ???? ?? ??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这种含量可以用数值表现。即“湿度”可以视为用数值体现的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对象化①的东西。
  例(5)中的其他非空间对象也是如此。“温度”是将数值体现的冷暖程度对象化的结果。“价格”是将用货币单位体现的物品价值(数值化)的东西对象化的结果。同样,例(5)中的非空间对象指示的全都是数值化的对象,因而都具有“数值性”②的属性。
  量的多寡可以通過数值化体现,我们是通过垂直的空间概念理解这类数值的。其认知依据就是我们前面通过图3b已经考察过的,在我们的亲身经验中,事物量的变化造成的物理空间变化在高度方面表现最显著。事物量增加物理空间的高度变高,反之减少,以此经验为依据,可以用垂直空间概念的高低来理解事物的量。③
  通过数值化可以体现量的多寡,因而以这种数值可以很自然地形成垂直尺度概念(如图5所示),像指示数值化对象的“湿度、温度、成绩、价格、满足度”这样的具有“数值性”的非空间对象自然可以用垂直尺度概念去理解。
  “??”类形容词的词义由原来体现占据实际物理空间的对象的物理空间量,扩大到体现具有“数值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可以说就是通过垂直空间理解事物量的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
  与“??”类形容词不同,“??”类形容词不能体现具有“数值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
  (6) ??/*?? {??,??,??,??}
  高/*多{湿度,温度,成绩,价格}
  如例(6)所示,“??”类形容词不能与具有“数值性”非空间对象搭配使用。“??”类形容词可以用数值表现非空间对象,具有“数值性”特点,而“??”类形容词却不能。不过,我们前面考察过下面的例子:
  (7) ??/?? {??,??}
  高/多{含量,比率}
  在例(7)中,“??”类形容词和“??”类形容词全都可以体现出“含量”“比率”之类的非空间对象的量,与例(6)有不同的表现。下面我们具体探讨其原由。
  首先,以“含量”为例,图示如下:
  如图6所示,“含量”可以分为“含量①”和“含量②”。“含量①”指“糖类”或“胆固醇”的整体成分;“含量②”指的是用数值表现“糖类”或“胆固醇”在整体中所占成分的量的对象化。   (8) a. ??? ??? ????? ???? ??
  糖类含量比胆固醇含量多。
  b. ????? ??? 10%? ?? ?? 胆固醇含量最低,为10%。
  例(8a) 中的“含量”是“含量①”,指示“糖类”或“胆固醇”的整体分量;在例 (8b)中的“含量”是“含量②”,“胆固醇”在整体中所占量用数值来表现,并把它对象化。因而,“含量①”具有“分量性”①属性,“含量②”具有“数值性”属性。“??”类与具有“分量性”的“含量①”搭配体现其量的表现②,“??”类形容词与具有“数值性”的“含量②”搭配体现其量的表现。例(7)中的“比率”与“含量”的情况相同。
  总之,“??”类形容词与“??”类形容词不同,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上,具有[+数值性]的特点,可以体现具有“数值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图示如下:
  (三) “??”类形容词
  “??”类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量属性上有以下特点。
  首先,“??”类形容词与“??”类形容词一样,不能体现具有“数值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
  (9) ??/*??/*? {??/??/??/??/???}
  高/*多/*大{湿度/温度/成绩/价格/满足度}
  由例(9)可以看出,“??”类形容词与“??”类形容词一样,不能与具有“数值性”属性的“湿度”之类的非空间对象搭配。
  (10) ??/??/? {??,??}
  高/多/大{含量,比率}
  例(10)中的“含量”和“比率”可以分为具有“分量性”属性的“含量①”“比率①”和具有“数值性”属性的“含量②”“比率②”。“??”类形容词可以在其中与具有“分量性”属性的“含量①”“比率①”结合体现量的表现。
  正如例(9)、(10)中所见,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上,“??”类形容词和“??”类形容词有很多相似性。“??”类形容词在体现具体事物的量时同时具有[+数目性]和[+分量性]的特点,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时也具有[+数目性]、[+分量性]的特点。“??”类形容词同“??”类形容词一样具有[+分量性]特点,那么,“??”类形容词究竟有没有[+数目性]的特点呢?
  例(11) ??/? {?,??,??}
  多/大{钱,资产,资本}
  例(11)中的“钱”“资产”“资本”之类的非空间对象能否视为具有“个体性”属性的对象并不容易区分。因而通过例(11) 很难辨别“??”类形容词是否具有[+数目性]特点 。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12)a. ??? ???? {??,*?} ??? ???? ???? ???.
  雨季开始后,湿气{多,*大} 让人不舒服。
  b. ??? ? {??,*?} ???? ??? ? ???? 6?? ??? ??.
  身体需要更{多,*大}的蛋白质时会出现6种信号。
  在例(12)中“湿气”和“蛋白质”都是肉眼很难认清的非空间对象。这些对象的“个体性”属性较难辨别,但它们不能与具有[+分量性]特点的“??”类形容词相结合,可见,并不具有[+分量性]特点。可是,却可以与“??”类形容词相结合,“??”类形容词能够体现这些对象的量的程度。由此可以推知,这些对象具有“个体性”属性。与例(12)中的“湿气、蛋白质”不同,例(13)中的“电视剧、小说、诗”可以轻松确认其“个体性”属性。
  (13){????,???,??} ??/*??
  {电视剧,小说,诗歌}多/*大
  从例(12)和例(13)来看,“??”类形容词和“??”类形容词不同,不能同具有“个体性”属性的对象结合。这表明,在体现非空间对象量的表现方面,“??”类不具有[+数目性]特点。“??”类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量的表现方面只具有[+分量性]的特点。
  那么,“??”类形容词是如何使词义扩大到可以体现具有“分量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的呢?其原由在于以数目体现事物量的表现的方式和以分量体现事物量的表现的方式上的差异上。
  事物量的表现方式有这样两种相互对照的认知机制发挥作用,“??”类形容词之所以能够以后者的方式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是因为其内含[+整体, -部分]的认知机制。①如果说,其他空间形容词是聚焦于事物的某一部分来表现其空间量的话,“??”类形容词则不同,它是通过聚焦事物的整体来表现其空间量的。那么在[+整体, -部分]的认知机制下,“??”类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上,也会呈现同一种认知机制作用下的后者的方式。从而使得“??”类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量的表现方面就具有了[+分量性]的特点。
  四、结论
  语言是疏导沟通的意图和探究心灵的渠道,也是贯通隐性真实的表达力量。心智抑或思维之所以能够超越语言的束缚,就在于人脑中存在意象性的思维。[1](21)
  韩国语空间形容词由表现占据实际物理空间对象的空间量,发展为可以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本文即着眼于这种词义扩大现象,从认知角度分析了“??”类和“??”类空间形容词表现出这种词义扩大现象的原因,并通过与“??”类形容词比较整理了这种空间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間对象的量的表现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即,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之表现上,“??”类形容词表现出[+分量性] [+数目性]特点,“??” 类形容词表现出[+数值性]特点,“??”类形容词表现出[+分量性]特点。 “??”类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上只与 “??”类形容词有共性,“??”类形容词和“??”类形容词均可以体现具有“分量性”属性的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在体现非空间对象数目程度的 [+数目性]特点上,“??”类形容词不同于“??”类形容词,不具有此特点。
  参考文献:
  [1]周颜:《语言哲学认知范式的意向性嬗变与知识再生产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 全 红]
其他文献
摘要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以对物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在消费社会中,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被重新定义,他们在不断追逐物品被大众传媒“赋予”的符号价值的同时,其媒介消费行为也更加趋于主动化。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消费社会中,从表面上看,受众似乎多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这种主动权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的。作为受众的个人,更应时刻警惕和抵制新闻消费主义,不要迷失在媒体制造的虚幻的娱乐中,成为媒
期刊
《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  《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一书由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所郑永振编写,2011年9月于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该书得到延边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2008~2010年,延边大学渤海史研究所与朝鲜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共同对朝鲜咸镜北道青津市青岩区域富居里一带的渤海遗迹进行了调查。2008年8月22日~9月6日,主要调查了富居里石城和富居里土城、莲台峰烽火台及周边墓葬,同
期刊
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4ZDB070),由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王勇教授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相关学者共同承担。2016年经中期评估,该项目再次获得滚动资助(70万元),预期2020年结项。  一、“笔谈文献”定义  1543年,一艘从暹罗起航赴华的葡萄牙商船,在宁波遇风漂至日本种子岛。面对这批手持鸟铳、“其形不类、其语不通”
期刊
[摘 要] 清潔能源合作是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中清洁能源合作存在障碍。推动东北亚气候变化治理的法律路径包括:通过多边协议框架架构相关法律原则和规则;合作初期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各国通过完善相关国内法和行业规则明晰整体规划;允许特定范围内的技术强制许可,等等。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气候变化治理;法律路径  [中图分类号] D99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要被害人近亲属能否在民事赔偿问题已获解决的前提下以刑事诉讼当事人身份参加诉讼,对其诉讼地位应严格依法认定,在刑事诉讼的法定性之基础上实现被害人近亲属法益之切实维护。  关键词被害人近亲属;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主体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212-01  案例简述:甲驾驶机动车致行人乙死亡,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被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公
期刊
[摘要]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日本在朝鲜半岛扮演的角色却并不光彩,从“朝贡体系”挑战者到近代半岛殖民者,长期以来,日本的侵略和征服政策在韩国民众心中埋下了巨大的仇恨。二战结束以后,半岛走向分裂,韩国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了艰难的和解进程。目前,韩日之间的深层和解仍然未能实现,韩日关系进入了结构性变动期。从战后韩日和解与中日和解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
期刊
[摘要]就FTA在我国生效和实施问题而言,现有的法律规定比较模糊,甚至存在法律之间不一致的情况。以《缔结条约程序法》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关于FTA生效和适用方面存在的立法方面不足问题,同时结合欧美国家对FTA适用的实践,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国际条约;生效;适用  [中图分类号]D9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4-0059-06  
期刊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政治隐喻的始源喻类型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汉韩政治隐喻的异同,并揭示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进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汉韩对比;认知语言学;政治隐喻;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9)01-0086-07 
期刊
摘要如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晚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电视相亲节目、交友网站也渐渐映入人们的视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于理想结婚类型有了越来越明确、具体的要求。那么在中日两国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结婚对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本文选取了中日结婚典礼上对新郎新娘的介绍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从而总结出男女之间理想结婚对象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中、日社会对理想结婚对象期望值的差异。  关键词学历
期刊
[摘要]从个人诉求的角度出发,将朝鲜朝中期文人柳梦寅所作《朝天录》《星槎录》,以及相关诗文的赠序中的中国乌托邦形象梳理为“钧天化国”“立贤无方”“尚才识人”三个特点,并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现实处境、情绪与心理,阐明在中国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出于交际需要、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尚友”“售才”“不朽”等个人诉求发挥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柳梦寅;中国乌托邦;个人诉求   [中图分类号]13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