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翻译工作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珠联璧合,紧密相连,难以分离。深入分析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性转换;定语从句
  一、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从哲学观点来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准则在翻译领域里也完全说得通。只学习翻译理论,而不注重翻译实践只是“坐而论道”,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化为实战中的有力武器加以实用。相反的,若只埋头做翻译,全都是字字直译,而没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作来指导翻译实践,那么译者就会走许多弯路,不能建立系统完善的翻译知识网络。“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ofSource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译者接到拿到英文原稿后,首先需要从头到尾通读文章,充分理解原文意思和传达的精神,然后才可以开始着手翻译。万万不可断章取义,一意孤行,而走上翻译的歧途。无论原文是中文还是英文,文章的思想内涵都基于文章本身。如果脱离原文,主观判断或猜想文章内涵,结果大多数是与原文含义天差地别。文章的内涵应当从整篇文章来领会,因为好的文章的每个段落之间必有逻辑关系,不可穿凿附会,望文生义。因为即使这样能对文章有所认识,这样得到的认识也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
  在理解全文之后,接下来就是翻译的具体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看见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就英译汉而言,在通读全文,掌握文义的前提下,译者会将逐个句子仔细分析,做好断句。多数情况几乎都是连接词处必断。断句后,句子变得比较符合中文习惯,然后再将这些短句子逐句翻译出来。译好之后将译文通读,结合翻译理论将一些细节做修饰,使地道的英文。
  例如:WhenChouEnLai’sdooropenedthey sawaslendermanofmorethanaverageheight withgleamingeyesandafacesostrikingthat itborderedonthebeautiful.
  周恩来的房门打开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身材瘦小、比普通人略高一点的人,眼睛炯炯有神,面貌很引人注意,称得上清秀。这里的gleamingeyes被译成“眼睛炯炯有神”而不是“炯炯有神的眼睛”。从偏正短语译成主谓结构了。
  除了英译汉,汉译英也是同样的道理。汉语是中国译者的母语,按理来说应该得心应手。但是在翻译的实操中,同样也能体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的重要作用。中文翻译成英文,需要译者找到句子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层次性。将多个短的中文句子合并成一个长的、带从句的英文句子。中文的短句子里每句一个动词。英文的长句子则是:只有一个主要的动词是真的动词,其余看似动词的词都是通过从句或非谓语动词形式体现的。将多个中文短句合成一个英文长句,将最重要的那个动词作为句子的谓语,将其他句子的动词视情况以从句或非谓语动词呈现,并加上连词,在形式上体现它们之间的逻辑。接下来才是做翻译,并通读译稿,修饰细节。
  二、中英语言词性的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就中英两种语言来说,二者之间在词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长短、动静、形意方面。中文善用短句,多标点,句子中总有标点来分割句意。而英文的句子则是常用一句很长的句子来表达一大串内容。但整个句子通读下来,真正只有一个谓语,其余表达动作的词都是通过非谓语动词形式来展现。长短的差异也就间接导致词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汉语由于善用短句,每句一个动词,因此汉语文章里的动词总是很多,尤其是“强势动词”很多。所谓强势动词是一些具象动作的动词,而不是一些抽象动词,能表达情感色彩。在英语中,则用“弱势动词”即抽象动词比较多。
  例如中文句子是:我进去看了。中文里有2个动词“进去”和“看”。这个句子译成英文就变成:Icameinto havealook.动词是camein,look在这里就不是动词了,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这充分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这样翻译无论是读原文还是读译文,语言都很地道了。
  两种语言在句子长短、词性动静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英文章在翻译风格上的意形差异。中文的文章,词之间的联系都体现在词的意思上,重意而不重形,因此中文并不是一种很注重语法的语言。相对而言,英文的词之间的联系则有很明确的语法规则,词之间的联系不通过意思而是通过语法的形式来体现。
  例如中国人买了一部新手机会说:“我买了个新手机!”而英语中的表达就有可能是:“Ihavemadea purchaseofanewcellphone.”英文句子里说“买”的时候,有可能不是直接用purchase,而是用makea purchase。这样或许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而且也忠實于英文擅用静态弱势动词的特点。
  因此在做中英翻译的时候,以上这些翻译理论都会对翻译实践有很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每个译者都应该掌握并遵守的规则。
  三、增词与减词技法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既可能要将词类加以转换,又可能要在词量上加以增减。(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989,P86)一般来说,从英语翻译到汉语,多会增加一些词来更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当然,这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增词,而是增加原文里虽没显示却能表达这个含义的词。而汉译英时则会减词,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但省略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   例如:Sheateanddrank,forshehasbeen hungryforaday.
  她吃了些东西,喝了些酒,因为她饿了一天。
  这里原文只是说“吃了、喝了”,但译成中文,就应该结合上下文加上她吃了什么、和了什么,这样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这是增词法在实战中的应用。
  又例如:我有500元钱。译成英文就是:Ihave 500yuan.这个译文不会加上Ihave500yuan money.因为yuan已经代表了货币单位,所以money就不必译出来了。这就是减词法在实操翻译中的体现。
  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能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四、定语从句译法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英语文章中有许多定语从句,译成中文就需要做一些技法上的处理。必将常见的有定语从句前置,也就是将定语从句置于被修饰词之前来翻译。这种情况多数比较适用于将英语原文的复合句翻译成汉语的简单句的情况。一些较短的具有描述性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可采用前置法。例如:英语是Iforgotsomethingthatisimportant.译成中文就变成“我怕忘记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其中“重要的”放在了“东西”之前,将定于前置了,这样比较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定语后置的译法,具体来说也就是将定语从句位置不变,直接翻译,并译出关系词。例如:Iwasendeavoringtoputoffonesortof lifeforanothersortoflife,whichwasnot betterthanthelifeIhadknown.可译成“我一直在竭力摆脱一种生活,改换另一种生活,但是我所改换的生活并不见得比我原先的生活好。”从句在语意上与主句相矛盾,所以在译文中除重复关联代词所代替的词外,加上了连词“但是”、“而”,使译文语气连贯。必要的增词就好比润滑剂,能使你的译文更加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定语从句可前置,可后置,判断前置还是后置的标准一般是看定语从句的长度。短定语从句翻译时前置,长定语从句翻译时后置。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对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翻译理论又来源于实践的积累,二者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共同发展。翻译理论反映了翻译过程的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文,指导翻译的实践。科学的翻译理论是人们在翻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译者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提高自身翻译素养,并对翻译理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翻译理论综合案例教学:中西方译学理论选介[M]/贺学耘主编.---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英汉翻译教程[M]/张培基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新英汉翻译教程[M]/郭富强编著.---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作者简介:黄晔(1990.8-)女,湖北松滋人,汉,本科,项目经理,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體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本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带来了不多的教学效果,逐渐在
期刊
摘要:化学魔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有积极作用,化学教师若能将魔术以恰当的方式应用于课堂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魔术;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直以来,化学教师都以实验来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的有力手段。魔术是一种以夸张的视觉传达效果或者违背常识的现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我们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全面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关键,因此积极地进行教学思考,不断地开展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发展密切相关,不断地提升教学有效性,是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结合工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的层面分析,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为今后相关
期刊
摘要:国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倡导立德树人,强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在十九大之后,国家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德育学科,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策略,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提升策略  初中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是和学生
期刊
【设计背景】2020年的开头显得异常艰难。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人猝不及防。灾难是一本教科书,它给了一直习惯于在纸上答题的孩子一次抬头看世界、看人生的道德成长机会。勇气、责任、担当、信念、互助、坚守、制度、共同体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关键词。在这宝贵经历中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多角度、多层次了解疫情,体会所有人包括自身为这场战斗所付出的努力,让他们感受到共同体的力量,增强民族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
期刊
摘要: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的预设,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大于教学的“结果”,它实质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教学是运动的、生成性的、互动的转化,中班《我爱家乡———常德》主题美术活动,是基于以上生成性教学思维主导下的一次教学实践尝试。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游戏;生成性教学;教学过程  学前儿
期刊
摘 要: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播音主持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主要传播纽带。更重要的是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艺术,不仅表现了主持人自身的个性特点,同时传达了节目的特色,所以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对电视节目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点  一、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真实性  语言的艺术性往往要高于生活,但是这些风格却是
期刊
摘 要:中学生心理问题,尤其是特定环境下出现的极端偏激、暴力倾向等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反省。本文着眼于此次新冠肺炎(COVID-19)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及行为习惯的探讨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环境;心理;行为;交互影响;对策  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打破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不仅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更是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这一群体,由于
期刊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与“微学习”的迅速发展,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地点的限制,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微课已经不同程度的深入到小学英语教学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期刊
摘要:什么是教室物理环境?教室物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它与课堂安全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有些教学人员认为教室物理环境作为教室静态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并无太大影响,可以忽视。随着对学生课堂安全感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种看法具有严重的局限性。课堂安全感对学生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教室物理环境;课堂安全感;安全设施;墙壁装饰;空间安排  教室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