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读出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听到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于是学生便按老师的指令去读,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学生也没有真正学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朗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也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需要书声琅琅,但学生如何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文本情境的创设,读出情感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如《荷花》的课文插图: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翩翩起舞。教学中,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身不由已地走进荷花池,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对美好的事物也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同样也就会对描写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这些优美的语句也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起来。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读出赞美,这也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一段动人的音乐,一番动情的肺腑之言,一幅多媒体课件创设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甚至是一段入情入境的角色体验,都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给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极大的震撼。其实每个人都有感情,只是有的人善于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而有的人则不大善于表露,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将其充分激发出来,从这点来看,创设一个极佳的学习情境(情感氛围)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读出个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者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我想: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是感情朗读的基础。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师:你们刚才给我的启发怎么那么大呀!一下子让我觉得,平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这个片段不得不让我佩服,的确,“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的课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三、关注标点符号的韵味,读出内涵
  标点符号实在是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点,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时看到了它的身影,其他的时候便成了陪衬。我认为当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应给予标点更多关注的目光。虽然标点符号的“个子”很小,但往往许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上对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读的是句号,不是问号。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读的时候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我也做了这样的尝试,文中有一句反复了四次的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朗读这句话必须极力地突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这就要依靠句末的感叹号,而学生一开始的朗读未能做到这一点。我便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读的是句号,不是感叹号。当学生听了之后,都开始注意句末那个以前不大起眼的感叹号了,而后的朗读学生尽力去体现这一点,如此一来,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采就更浓郁了。在课文中许多典型句式的教学中,我同样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感叹号和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的壮美,感受黄土高原人生命的力量。如此一来,学生的朗读便又上了一个层次。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我想除了以上几点思考外,我觉得还与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语感、朗读的习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愿我们能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为学生做得更多,学生也能实在、简单、快乐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如何激活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使自己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科学也是如此。《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   因此,教师如果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教师
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的方式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是其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笔者挑选了《查找资料》这一课作为公开教学主题。研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经历了山穷水尽,感受了柳暗花明,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下面是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在2012年新改版后的一课。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让学生体验提炼从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提炼出关键词的过程,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不是活动本身有趣,要不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景。如果教师“千堂一个调,万堂一个腔”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然而学生一旦对科学课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  一、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条坚信不疑的信条,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在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  一、教什么——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个不争的理念,充分说明学生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主体,教学过程首先属于学生!虽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不能喧宾夺主。课堂中教师如何平衡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传播文化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读”是任何语言教学中任何阶段都需包含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对英语学科“读”的教学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拖调现象非常严重,语速极慢,常常将句子读得支离破碎,丝毫没有语音语调可言。  对于这种情况,我坚持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
一、摸清情况,分类排除  要帮助、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摸清情况,详细了解“学困生”造成“学困”的原因,分类排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帮有成效。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健康影视、网络的影响;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家长过分溺爱;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现代家庭的单亲现象、离婚、再婚现象等等。作为教师,在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时,要及时通过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或通过侧面了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彻底改变了一贯老师讲、幼儿听,几张图片反复讲述、摆弄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示出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也发现,在电教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标意识不明确,出现了滥用电教手段的现象。即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都只是单纯地用幻灯或录像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