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思维显性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科学家思维的集中体现,知识间富含逻辑性和物理意义,如果我们教学仅仅关注于概念的文字表征,学生往往难以记住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应用,笔者认为,物理教学必须要注重显性化.通过情境、图形等直观表象的呈现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地丰实学生的认知,实现知识逻辑层次显性化,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结,实现认知的螺旋式提升.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借助于概念图促进知识逻辑层次的显性化
  物理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着的,知识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多知识构成一个严谨的知识系统,通过画概念图的形式能够显性化知识间的逻辑层次,帮助学生有序建立知识网络.
  例如,“力”的分类命名具有很强的逻辑层次,而教材中的“力”却分散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之中,较为分散,我们在进行一轮分析时,可以借助于如图1所示的概念图,将諸多力的名称之间的逻辑层次显性化,给学生大致上呈现整个高中的力学体系.
  2实验设计思维的有序显形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完整性,应尽量让学生自己体验规律探究的过程.
  例如,笔者听了一节课——“楞次定律”,上课老师首先预设了4个演示实验如表1所示,老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并集体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汇报一个,老师点一下PPT,将原先预设好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楞次定律”.
  表1实验操作1S极插入1S极拔出1N极插入1N极拔出原磁场B0的方向原磁场通过螺线管磁通量Φ0
  的增减(原磁通变化ΔΦ0)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感应电流I路的方向(事先已
  弄清电流方向与指针摆动方
  向的对应关系)感应电流的磁场B′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一开始就存在疑虑:“为什么老师要选定表1中的四种操作来进行实验呢?”“为什么要关注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整个教学环节有感性认识,但是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学生缺乏思维链接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规律学习浮于表面.如何让能让学生自主感受“楞次定律” 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呢?这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3图像法解题,促进解题显性化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提炼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作图意识,这里包括用图象法解题和作示意图等等.下面以两道力学题,进行分析.
  3.1用图象法促进解题工具显性化
  例如图2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要改变绳OB,使连接点B上移,但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
  解法1公式法
  分析悬挂电灯的O点受到G、FA、FB三个力的作用,如图3所示,由物体的平衡条件,三力的合力为零.要判断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可采用计算法:FA=G1tanθ,FB=G1sinθ,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增大,则FA、FB都减小.
  解法2作图法
  如图4可以直接看出,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 FA、FB都减小.
  评析不管用公式法进行计算,还是直接用作图法动态反映力的变化,都涉及到作图.
  3.2作图呈现复杂的物理情景
  例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个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推力F去推物体,如图5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试讨论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无论用多大的推力F都不能推动物体?
  解析物体受力如图6所示,要推不动物体,有
  Fx≤fmax,
  即Fsinθ≤μN=μ(mg Fcosθ),
  得到F(sinθ-μcosθ)≤μmg.
  无论推力F多大,要使此式成立,必须有
  sinθ-μcosθ≤0,
  即tanθ≤μ.
  评析这个物理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在力学中属于“自锁”现象,涉及到临界问题,对于高一的同学而言,如果不画出受力分析图,学生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通过作图将清晰地呈现出了物体受力,再运用正交分解,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锁”现象,在问题解决中总结发生“自锁”现象的条件是:推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满足tanθ≤μ.
  4解题后反思,促进物理方法的显性化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
  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能够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重在理解,物理即“悟理”.物理学习就是不断地反复思考、深入钻研,探究问题的实质,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经过不断地、独立地思考,才能突破物理问题的难点,达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那么科学探究进行规律总结靠什么?靠“感性认识”!科学探究起于质疑、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必须有根有据,必须从原有认知和物理现象出发,将物理知识、思维过程、解题工具等物理因子呈现化,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Ⅰ. 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Sally likes this kind of ____(music) instrument. So do I.    2. For most of the ____(tour), London is a good place.   3. Today our headmaster gave us a ____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阳光灿烂。哥哥找来两根竹竿,我们兴高采烈地到田间游玩。田野里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绽放着美丽的笑容,像是在欢迎我们。
Ⅰ.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完成句子。  1. The room is dirty. It needs to c____.  2. That TV s____ is very interesting.  3. Can I r____ books in the library?  4. 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
期刊
常听人说,“这个世界对我太公平了”“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诚然,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完美,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残疾,有的人遭遇意外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科学方法的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物理实验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由于高考升学率的重压,部分教师偏向于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和培养,这些教师提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无法获得充足实验器材.事实上,低成本实验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学所需,取材于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同
国际笔友会(Intemational Pen Friends)于1967年创立于欧洲爱尔兰,在210个国家拥有各阶层的会员30多万名,发展Y600多个国际笔友代理,现已加入了国际英特耐特网,是目前公认的全球规
高二课本广东版选修3-2的第一章第五节是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的最重要应用是制造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发电机,它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是发电机的鼻祖.目前,即使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特大发电机,也是根据法拉第圆盘发电机的基本原理──电磁感应制成的.这个实验的成功给学生学习电磁学带来振憾,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理解和掌握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原理很有帮助.  原理法拉第圆盘
Ⅰ.词汇。(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完成下列句子。  1. The food is t____. We can’t eat it.  2. We are very s____ at the news.  3. In w____, the weather is cold, so we have to wear warm clothes.  4. There ar
期刊
Ⅰ.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difficult,because,begin,ugly,play,hand,white,say,fun,tooth  Americans enjoy Halloween(万圣节). Halloween started hundreds of years ago in Britain. People think that Octob
期刊
以前在讲《光的折射》时,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笔者只是使用“激光教学演示仪”给学生演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砖的传播径迹并比较了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后,就匆匆进入习题训练.结果下课后,坐在后排的学生反映并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还有一些同学说:“老师,让我再操作一下吧,半分钟就行!”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是让学生听和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就是实验器材不足吗?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