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个扎着两条羊角小辫的姑娘,捧着一簇鲜花,来到人民大会堂门口。
  “小姑娘,你找谁?”门卫亲切地问。
  “我找侯希贵委员。”小姑娘有点怯生地回答。
  “他正在里面开政协会呢!”门卫指指里面。
  “我在这儿等着他。”
  “要十二点才散会呢!”
  “我等他到十二点!”小姑娘十分执着地说。
  “你找他有什么事啊?”门卫对小姑娘的执着有点吃惊。
  “我有话跟他说。”
  “啊!”
  门卫不再说什么了。为与侯希贵说几句话,她宁愿在门口站4个钟头,他还能说什么呢!
  一小时,两小时,小姑娘像个持花站岗的卫士,专注地站在门口。三小时,四小时。大会堂门口终于出现了攒动的人头。
  小姑娘睁大着眼睛,仔细在人群中搜索着。
  “啊!侯希贵叔叔!”女孩一个箭步走上前去,将一束鲜花放到侯希贵手里,“我叫李丽萍,是你支助我读完了小学,现在到北京一所舞蹈学校上学了。”
  “啊!李丽萍!”全国政协委员侯希贵俯下高大的身躯,紧握李丽萍小小的手。他支助过那么多孩子上学,当然记不起这个小小的李丽萍了。“你学习还好吗?李丽萍。”
  “还好!”李丽萍望着侯希贵点点头。
  “这就好!”侯希贵摸着小姑娘的头,“有什么困难吗?”
  “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
  “这就说明你有困难了!”侯希贵打量着小姑娘说:“今晚我到你们学校看看去!”
  晚上,月朗星稀,侯希贵辗转来到小姑娘的学校。细心的侯希贵先找到小姑娘的班主任,班主任告诉他:“李丽萍无论文化课、专业课都是全班最好的,只是,最近她家里发生了很大的不幸。” “什么不幸?”侯希贵焦急地问。
  “她多病的父亲久治不愈,这个月终于离开人世。她母亲也确诊为癌症,唯一的弟弟被迫辍学。她还是咬紧牙关在硬挺着。”班主任低声说着。
  侯希贵眼里汪满了泪水。一周以后,李丽萍母亲接到一张汇款单,上面写着:“李丽萍的母亲,知您重病,小孩辍学,汇上5000元,做为您治病和小孩上学之用。今后有什么困难,不要告诉李丽萍,请直接写信告诉我。我的联系地址,写在汇款单上,侯希贵。”
  
  二
  
  “尊敬的侯希贵先生:我们是你家乡一所小学的师生。实在出于不得已,我们向您写出这封请求支援的信:我们学校年久失修,是一座极为严重的危房。但县、乡、村三级财政都十分困难,一时拿不出过多的钱来给我们学校修整危房。为了几百孩子的安全,我们给您寄来了这封信……”
  “走。我们看看去!”侯希贵对跟随了自己多年的师弟兼秘书长刘少鹏说。
  师兄弟俩踏着泥泞的村道,向来信的这所小学走去。
  “啊!这怎么行?”侯希贵看着摇摇欲坠的校舍十分焦急,“这样的危房,随时都可能倒塌呀!孩子在里面上课多危险!”他皱着眉头,问刘小鹏道,“我们从香港带来的钱还剩多少?”
  刘少鹏为难地看了师兄一眼:“只有1000多元了!”
  “都捐了!”侯希贵大手一挥。
  “都捐了,回香港的路费呢!”刘少鹏试探着问。
  “借!”侯希贵大手一挥。“可这1000多元也建不了学校啊?”师弟刘少鹏愁眉不展。
  “请和这个学校的校长一起,将乡建筑公司经理请来。”
  乡建筑公司经理被请来了,双眉紧锁。
  “总经理先生”,侯希贵和气地说,“修整这所学校要多少钱?”
  “至少150万。”总经理为难地说,“可这个学校还欠我们60万元,已经10年了,一直没有还。”
  “这样吧”,侯希贵对总经理说,“这210万由我出。这次我没带这么多钱来,我先给你打个欠条,我马上回香港给你汇来。”
  总经理点了点头,侯希贵是值得信赖的。
  侯希贵像欠了这所学校的“债”似的,当天下午,便赶回了香港。半个月以后,一张210万元的汇款单便从香港汇到了乡建筑公司的账户。不几天,学校便听到了锯木声、砍砖声和孩子们围着正在修建的新教室热烈的掌声、歌声和欢笑声……
  
  三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和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一人挑一担重重的山货,吃力地在崎岖的山道上走着。肩上的扁担,压成了弯弓。汗,从一张苍老的爬满皱纹的脸上,从一张稚气未落的小脸上一滴一滴滴下来
  “停!停!”侯希贵喊着司机。
  小卧车“嘎”地一声停了下来。
  侯希贵和他的师弟兼秘书长刘少鹏从车上走了下来。
  “老大爷”,侯希贵迎面向他们走去,亲切地喊着,“爷俩挑着两担这么重的山货,上哪去啊?”
  “赶集去!”老大爷一边喘着气,一边吃力地回答着。
  “挑这么重的东西,怎么不坐车啊?”
  “坐车?”老大爷擦了一下额上滚滚的热汗,望了侯希贵一眼,“这样的山道还能走运货车?再说,有车我们也坐不起呀!”
  老大爷一边回答,一边吃力地往前走着。
  “咔嚓,”老大爷衰老的脚碰上一块石头,摔了一个趔趄,扑倒在地,担里的山货,撒了一地。侯希贵凭着自己在剧团练就的功夫,一个箭步蹿了上去,将摔倒在地、额上流着血的老大爷扶了起来。
  “老大爷”,侯希贵扑打着老大爷身上的尘土,急切地问。“摔着哪儿没有?”
  “没有,没有。”老大爷一边摸着自己瘦削的老腿,一边连声道着谢。
  “来,请坐这儿。”侯希贵扶着老大爷在一块大青石板上坐了下来,“我给你按摩按摩。”
  侯希贵跪在地下,给老大爷按摩起来。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汗水,从侯希贵额上一滴一滴往下滴着。
  “好一些了吗?”侯希贵一边缓缓按摩,一边关切地问。
  “好一些了。”老大爷微皱着眉,咬着牙关,轻声回答着。
  侯希贵沿着脉络,更加认真地一上一下按摩起来。汗水,浸透他白色的衬衣,往下滴着。
  “好一些了吗?”侯希贵自己已经气喘吁吁。
  “好一些了。”老大爷的眉头舒展了一些。
  “我来吧,师兄。”站在一旁的师弟刘少鹏看到自己的师兄实在太累,轻声请求道。
  “不行!不行!”侯希贵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你的功夫比我差远了!老大爷这么大年纪了,稍一不慎,就会留下终身残疾呢!”侯希贵一边按摩,一边对师弟刘少鹏说:“你去到附近山民家里弄点水来喝,就便弄点酒来,做按摩用。”
  “好!”师弟答应着,飞快向远处一家山民的住屋跑去。
  “等等!”侯希贵对走远的师弟刘少鹏大声喊着。师弟刘少鹏站了下来。
  “要人家的酒,别忘了付钱!”侯希贵吩咐着,想了想,接着补了一句,“还要多付一点!”
  “来,快把酒给我。”侯希贵接过师弟刘少鹏弄来的酒,轻轻抹在老大爷的伤处,一下一下揉着,揉着
  老大爷微微伸了一下自己的腿,终于能够站起来了。
  “老大爷,喝水!”侯希贵端着水,送到老大爷手中。 老大爷喝下水,脸色好多了。
  “老大爷,你家几口人啊?”侯希贵一边扶老大爷坐下,一边和蔼地问道。
  “8口。”老大爷一边喝着侯希贵递过来的水,一边回答着,“大儿子去年开山,被炸药炸死了,留下这么个小孙孙。”老大爷指着身前跟他一起挑山货的小孩。“没钱读书,今年辍学了,跟我一起卖山货。二儿子得了重病,没钱吃药,一病几年不起。老伴70多岁,躺在床上,日日夜夜哭喊老大的名字,双眼哭儿子哭瞎了……唉!先生,命苦呀!”老大爷眼里流出了几滴浑浊的眼泪。
  侯希贵双手搓着自己的裤腿,不知所措。
  “老大爷”,侯希贵揉揉自己红红的眼圈,“你们爷俩的这两担山货我都买下了。”
  “啊!您买这么多山货?你是做山货生意的?”老大爷用疑惑的眼睛打量着身前这个高大的眼圈红红的男子汉。
  侯希贵点点头,问:“多少钱一斤?”“3毛。”“我给你8毛吧!”侯希贵知道,白给山民的钱,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收的。
  “什么?”老大爷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侯希贵没有向老大爷解释,接着问道:“两担一共多重?”
  “大概120斤吧,我给你称称。”老大爷要去取称。“不用了,就做150斤吧!”“这怎么行啊!”老大爷摇着头。
  “到山外我会卖出大价的。”侯希贵重重挥了一下手,以增加自己说话的可信度,“我先付给你5000元,卖出了大价,我再将多赚的钱付给你。”
  侯希贵从身上掏着钱,带的钱不够,便对师弟刘少鹏说,“你先给我垫500元,回去给你。”
  侯希贵将一叠票子递到老大爷手中。
  “啊!”老大爷用颤抖的手接过侯希贵递过来的一生从未见过的一大把票子,惊疑中带点惊喜地打量着身前的侯希贵:我今天是不是遇到了神仙啊!
  侯希贵将车尾箱打开,将爷孙俩的两担山货满满地放了进去。
  “上车吧!我送你们回去!”侯希贵扶着老大爷坐进汽车。
  汽车在崎岖狭窄的山道颠簸着,侯希贵望着几乎不能通车的坎坷的小道,眉头越皱越紧。
  “咔嚓!”汽车陷进小道上一个深坑,怎么也开不出。
  侯希贵走下车,将老大爷安排在一个树桩上坐下,自己和师弟刘少鹏一起奋力推起车来。侯希贵大大的肚子擦到了地上,泥土呼呼地扑在他的身上……
  “呜!……”推上一点,退下来!“呜!……”再推上点,又退下来!
  老大爷想站起来,帮着推车,侯希贵连忙将老大爷按着坐下:“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腿又受了伤,快坐下!快坐下!”他卷起衣袖,又去和师弟刘少鹏一起奋力推起车来。
  汽车像一个瘫痪了的病人,瘫在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
  “少鹏”,侯希贵满头大汗,喘着气对身边汗褂湿透的师弟说,“看样子,是不行了。你去村里请老乡来帮帮忙吧!”
  村民们带着木棍,带着锄头跟着师弟来了。
  一锄、两锄……一条小槽挖了出来。
  “呜……”地一声,小车终于从深坑里爬了出来。
  侯希贵用师弟身上所有的钱,支付了村民的工钱。
  村民不要,侯希贵将钞票一张一张硬塞到村民的手里:“耽误了大家的工夫啊!”侯希贵十分抱歉地说。
  “先生”。身边的老大爷说话了,“您就送到这儿打转身吧,前面的路更不好走!”
  “不行!”侯希贵摆摆手,“我一定要将您老人家送到家里,您老人家刚受了伤呀!”
  老大爷再次被侯希贵扶上汽车。汽车经过九磨十八难,终于将老大爷送到家里。
  趁老大爷不注意,侯希贵悄悄将老大爷的两担山货藏在一个门角里,开着车,艰难地走出了这个小山村。
  “到乡政府去!”侯希贵对司机吩咐道。
  找到乡长,侯希贵说:“乡里的路太难走,车进不去,山货运不出,我看到山民们的山货一串串烂在树上,可惜呀!这样下去,我们的山民哪年哪月才能走出困境啊!”
  “可我们乡里财政实在困难。”乡长无可奈何地双手一摊,“好多最基本的急需工程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修路啊!”
  “要想富,先修路。”侯希贵诚挚地对乡长说,“我捐点钱给乡里修路。这次回大陆带的钱不够,我先将这辆车卖了,钱留给你们,再从香港汇点钱来,钱不够,再写信给我,一定要千方百计将这条路修好。”
  一个月后,400万元从香港侯希贵的账号打到了乡政府仅存几十元的账号。
  三个月后。一条宽宽的乡道,便蜿蜒盘旋在这个乡的崇山峻岭之间。
  金色的乡道上,响起了山民们卖完山货后欢快的笑声,人们给这条路起了个名字:叫“侯希贵路”。
  
  四
  
  黑板上用美术字写着:“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侯希贵先生谈自己的童年。
  侯希贵微笑着站在铺着天蓝色台布、摆着一盆菊花的讲台前。
  台下坐满了睁着大大眼睛的小学生。
  “同学们”,侯希贵平和地开始了自己的讲话:“我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一户贫苦的艺人家里。这是个‘梨园世家’。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梨园世家’吗?”
  小学生们摇摇头。
  “旧社会唱戏的叫‘梨园子弟’,有钱人养活我们放在梨园,供他们享乐。因而,世世代代唱戏的家庭,就叫‘梨园世家’。”侯希贵眼里涌上一层悲戚,“在旧社会,唱戏的叫‘戏子’,是社会最底层、最被人们看不起的人。我们做‘戏子’的,常常受到各种各样常人难以忍受的欺凌和压迫。我父亲是活跃在八百里洞庭一个戏班里的一名武生演员,他武功很好,为人正直,不畏强暴,路遇不平,常常拔刀相助。大家看过根据金庸小说拍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吗?”
  “看过!”小学生们一齐脆生生地回答着。
  “我父亲就像电视里侠肝义胆的大侠。一次,一个财主想侮辱我们的一个女演员,带着一帮地痞流氓,冲进我们的剧团,将这个女演员抓了去。父亲怒不可遏。当晚纵身翻墙,跃进老财主大院,将老财主的狗腿子打得落花流水,老财主被五花大绑捆在床上,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将这女演员救了出来……”
  孩子们睁大着惊疑的眼睛,听侯希贵讲着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老财主扬言,要将我们一家斩尽杀绝,全家诛灭。我们一家在那待不住了,我便和父亲、母亲流落他乡。常常靠讨饭度日,经常被老财主家的恶狗咬得鲜血直流……”
  孩子们的眼里汪满了泪水。
  “大家说地主老财可恶不可恶?”
  “可恶!”孩子们举着小手愤怒地回答着。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剧团收留了我们。我便在剧团向父亲和其他的师父学武打,我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武打演员。我也继承了父亲的秉性,好管闲事,好打抱不平。帮助人,成了我和父亲的一大乐事。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以后得靠你自己了!你不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事业有成,一定要报答父老乡亲。为人处世,一定要积德行善……”’
  孩子们眼里噙满泪水,小拳头越攥越紧……
     五
  
  全国政协委员、慈善家侯希贵先生捐赠社会过亿大会。
  红底白字的会标挂在礼堂前面。这是我国第一次开这样的会。
  “侯希贵先生”,一位外国记者十分有礼貌地向侯希贵问道,“你一个人向社会捐赠过亿,在中国,您一定是一位数得着的大亨了!”
  “大亨?”侯希贵耸耸肩,笑了:“我的钱是左手进,右手出,右手进,左手出,在银行的存款接近于零。”
  “真的?”外国记者惊疑地望着侯希贵。
  “是的。”他的秘书长刘少鹏证实道,“我们有时回香港的路费都是向人借的。”
  “啊,”外国记者连连摇着头,“不可思、义!不可思议!那么,尊敬的侯希贵先生,您这样做,图的是什么呢?”
  “图的是人民过上好日子。”侯希贵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将我用血汗挣来的钱,捐给我的家乡,捐给我的同胞,捐给我的祖国,我心甘情愿。”
  外国记者用笔在自己的采访本上快速记录着。
  一位香港记者拥上前来,接着问道:“侯希贵先生,在我们香港,很多人都知道,你不吃好的,不穿好的,你常常为家人浪费一张纸而发火,常常将吃剩的饭菜亲自打好包,留着下一顿吃。你常常一件衣服穿十几年,竭尽全力积攒每一分血汗钱捐给家乡,支援内地建设。香港有些好心的老板多次劝您:‘别捐那么多,留点钱给自己养老吧!’您对这些香港老板善意的劝告。是怎么想的?”
  “谢谢这些香港老板的关心。”侯希贵微微一笑,“我确实会老的,也确实存在一个养老问题。但是,我多为人民做善事,做好事,时时生活在人民中间,我仿佛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老。”
  “其实”,身旁的秘书长兼师弟刘少鹏说话了,“我的师兄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中国的大地上,有那么多同胞,那么多乡亲发自内心爱戴他,尊敬他。多少次,我师兄回乡的车被围得水泄不通,乡亲围着他的唯一目的,只是想亲眼看一看这位心地善良的大慈善家。有一次,我们回到家乡,一位老太太端着一碗水,挤过人群,将这碗水送到我师兄手里,说,‘希贵,你喝一口家乡的水。家乡为有你这样一个儿子而骄傲。’我师兄接过老太太送来的水,仰脖一饮而尽,说‘家乡的水是甜的,家乡的人是甜的,人世间的感情是甜的。我们应当永远生活在一个人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甜甜的世界里。’记者同志,我想,我师兄这样的人,会永远受到人民尊重的。”
  “你做为他的师弟,你想过没有,他为什么会受到人民如此的尊重?”记者认真地问道。
  刘少鹏想一想,说:“因为他有一颗金子一样的赤子之心!”
其他文献
(一)湖北省党政军领导抗洪抢险分工指挥情况    省委书记 贾志杰 荆州  省委副书记、省长 蒋祝平 荆州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钱运录 武汉  省委副书记 杨永良 洪湖  省委常委、副省长 王生铁  省防指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 黄远志 咸宁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罗清泉 监利、公安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 长缪合林 石首  省委常委、省直工委书记 宋育英 鄂州、监利  省人大常委副
期刊
人力兵力    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有800多万人,加上各部门、各地区直接服务于抗洪抢险的人员,足足上亿人。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罕见。在世界抗洪史上也是闻所未闻。  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投入的兵力,可以说是抗美援朝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是渡江战役以后长江流域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七多:一是人数多,二是兵种多,三是将军多,四是师团级干部多,五是娘子军
期刊
8月12日,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发命令,授予在抗洪抢险中为救群众和战友英勇牺牲的空军某高炮团指导员高建成“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8月13日上午,当长江第5次洪峰向湖北荆江逼近的关键时刻,江主席来到了长江大堤,来到了抗洪军民中间。江主席在讲话中,深情地提到了高建成。高度赞扬高建成在危难时刻和生死关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利益置于脑后,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
期刊
1998年。入汛以来,气候异常,暴雨频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东北嫩江、松花江暴发百年不遇的超记录特大洪水。一时间,夹风裹雨、浊浪翻滚的洪水,以南北夹攻之势,一齐向我们奔袭而来。  这真是灾区的一个危急存亡之秋:  南方,长江干堤经受8次洪峰的轮番冲击,大水前顶后涌,连续60多天超警戒水位;  北方,浊流一浪高过一浪,惊涛拍打着一些仅能抵御20-50年一遇洪水的堤防。  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考验。
期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勃兴之际,我们纪念战胜1998年长江大洪水10周年,反思科学技术在伏波安澜中的主导作用,对于高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充分认识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并以其指导工作实践,必将对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防洪是社会性极强的
期刊
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威武雄壮、气壮山河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和深远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围绕着这场斗争所焕发的伟大抗洪精神,全国上下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史上的奇观,引起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一)    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九八抗洪精神”,他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
期刊
在中共情报史上,阎宝航无疑是一个神秘而闪光的名字。  在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解密后,阎宝航鲜为人知的往事公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三份举世公认最有价值的情报:希特勒德国对苏不宣而战,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日本天皇御前会议决策南下太平洋。在上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曾自豪地说:“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我们事先也已获得。”  这个让周总理自豪的中共情报人员就是阎宝航。除此之外,阎还提供了堪
期刊
首次交锋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同年9月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我国国庆5周年庆祝活动。  此时的赫鲁晓夫地位并不稳固,为寻求中国的支持,答应将旅顺口海军基地交还给中国等互惠条件。赫鲁晓夫又问毛泽东:“你们对我方还有什么要求吗?”毛泽东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赫鲁晓夫一听,急忙以无礼的口气拒绝道
期刊
一    1949年10月末旬,天高气爽,阳光灿烂,草碧枫红,秋色正佳。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内,窗明几净,鸦雀无声。一排落地大书柜前,办公桌上堆满了厚厚的文件,旁边搁着几本古旧的线装书。毛泽东正伏案审阅一份待发的文件,他全神贯注。  这时,正是上午11点钟,秘书悄悄走进来,轻声地说:“主席,韶山来客人了。”  ’  “嗬,韶山来的客人?”毛泽东似乎不大相信,他放下手中的文件。  “是的。”秘书肯定的
期刊
伟人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操劳一生,没有留下亲生子女。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他们就曾抚养过许多革命烈士子女和那些在隐蔽战线上工作的同志留下来的子女等等。建国后,他们还曾抚养过社会孤儿和自己亲属的后代。在这些众多由他们抚养的孩子中,由于历史长河的湮没,目前已很难搞清人数、在他们身边的时间等等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人们只统称为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也是这对夫妇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