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

来源 :国际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x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解剖因素、全身血管危险因素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导致治疗上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NAION的预后影响极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用药、视神经鞘减压术、辅助治疗及外泌体治疗.随着近年各类抗NAION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尤其以外泌体为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治疗NAION、提高治愈率、指导临床工作,本文主要对NAION的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做出以下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机械压力导致的高眼压下视乳头形态学改变和视网膜血管密度改变的顺序.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健康志愿者34例34眼.A组23例,其测试流程包括基线,两段高眼压期(15mmHg和30mmHg分别持续2min)和恢复期.B组11例,其高眼压期为眼压升高15mmHg持续10min.每阶段均采用OCT测量视乳头的布氏膜开口距离(BMO)、视乳头表面深度(ONHSD)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并采用OCTA测量血管密度.结果:A组第一次眼压升高后,视乳头血管密度下降[浅层毛细血管丛,从(67.39
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 E)对大剂量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损伤的影响,为减少蓝光损伤hRPE细胞的预后方案提供思路.方法:用3000±150Lx蓝光建立hRPE细胞损伤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时间分别为0、3、6、9、12、24h的6组hRPE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相对量;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0h组、照射6h组、照射6h前或后加不同浓度Vit E组(Vit E的浓度分别为10、50、100μmol/L)的hRPE细胞凋亡情况和活性氧相对量,并采用Hoechst 33258试剂染色在
环状RNA(circRNA)是由反向剪接过程产生的单链共价封闭的RNA分子,是进化保守且稳定的转录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与线性转录物相比,circRNA缺乏5\'末端帽子和3\'末端尾巴,该结构赋予其更高的稳定性和保守性.circRNA广泛调控细胞分化、增殖、血管生成与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过程,已被证明是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调节因子.最近,随着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在眼部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差异,与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注视性质、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等效球镜度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试验.选取2018-08/2019-08于我院确诊前未进行过弱视治疗的4~8岁单眼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共计40例(中心注视20例,旁中心20例),治疗前,治疗后6、12mo均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眼底黄斑注视性质、眼轴、OCT视网膜厚度检查.用统计学分析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否随治疗发生变化以及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不同注视性质间
目的:探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角膜上皮厚度参数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01/2020-10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55例62眼,选取同期接受近视激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110例11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FD-OCT测量获得以瞳孔中心7mm直径范围的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以瞳孔中心9mm直径范围25个分区的角膜上皮层平均厚度值及角膜全层平均厚度值,比较各参数值在早期圆锥角膜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参数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碱性蛋白质,也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在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BDNF参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BDNF在视网膜中主要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长突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光感受器产生,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BDNF参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可能具有诊断作用,这将有利于及早对患者进行干预避免其发展至晚期青光眼或DR.另一方面,基于BDN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MALAT1)是最早鉴定出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之一,与LncRNA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不同,MALAT1在几乎所有人体组织中都以相对较高的水平表达.目前已知MALAT1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ALAT1可能在许多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新
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的诊断有助于在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前识别需要监测的患者.及时干预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对预防医源性角膜扩张和减轻角膜移植负担至关重要.早期KC的诊断技术种类繁多,包括角膜地形图、角膜像差、角膜上皮和全层厚度测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和基因检测等.由于单用一种技术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使用多种评估技术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评估角膜,这将成为今后早期KC诊断的发展趋势.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因角膜感染,严重时会致盲的眼表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穿孔,可致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建立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本文对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造模感染成功后的鉴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