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感受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合花开》是京改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讲的是一株百合花在生长过程中,不顾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坚信自己能够开花,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最近先后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此文,一样的课文,却带给了人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简单传授的教法,即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接着围绕“百合花开前后的经历”让学生自主阅读,写出简单的批注并在全班汇报交流,最后安排学生写一写阅读后的感受。整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串讲的,缺乏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另外,执教者语言训练的意识不够突出,课上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另一位执教的王老师的课却让人感触颇深。
  
  教语文不等于教课文
  
  目前很多语文老师,课文讲什么,课上就教什么,缺乏对教材功能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结果造成了选文功能的模糊和泛化以及阅读教学的费时低效。其实,教语文并不等于教课文,学语文也绝不等于学课文。虽然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但是课文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其真正的教学内容隐藏于课文之中,是需要教师潜心挖掘、适度开发的。就学习一篇课文而言,如何有效发挥选文的“范例”功能、合理挖掘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教师们钻研教材时最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林清玄的这篇散文文字优美,意蕴深刻,堪称美文佳作,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王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打破了整本教材对这篇课文的定位,灵活地将略读课文按照精读课文来处理。
  在讲课之初,王老师打破了平推教学的常规模式,先由课题切入,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后半部分——百合花开的内容,然后由此“逆行而上”,再学习要开花的内容。这样处理重点突出,便于凸现百合花内在的美,而且使课堂流程因此而增加了“波澜”,变得曲折有致。
  
  语文课不能只走“来路”
  
  不管学习怎样体裁的课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至少把握三个问题,即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再回到语言形式十分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语文学习,内容理解是一个层面,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是一个层面,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从头至尾“爬一遍课文”,显然不能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功能。
  第一位教师的课就仅限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感想,写一写简单的体会,基本上是停留在内容理解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对语言形式的研究上,只走了“来路”。语文的学习,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要是语言,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这一点体现得十分充分。
  比如,课文第9自然段写了百合花面对杂草和鸟雀蜂蝶的冷嘲热讽,毫不动摇,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开花,这正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语段。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蕴含的深意,而且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写作的方法。课上,她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大家思考:“读这段话时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我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因为文中出现了三个‘我要开花’。”老师接着问:“那么排比句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应该如何朗读?”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段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王老师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巧妙处理,把原文转换成了诗歌形式:
  
  我要开花,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我要开花,
  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我要开花,
  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我都要开花!
  
  这样的语言形式转换,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感悟。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很好范例。这些范例中藏着大量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如同散落在草丛中的珍珠,要靠语文教师扒开杂草,用心找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像王老师那样寻找和发现属于每一课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然后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引领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
  
  读写结合不是简单的动笔
  
  读写结合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传统经验。实践证明,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但是当前对读写结合的认识仍然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读写结合的理解过于简单和功利,几乎每课必写,而写作的中心内容又多是些空泛的感悟和体验,或者是对课文范例的简单模仿;二是只注重课堂上的动笔写,教师缺乏对文章写法的归纳总结,忽视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三是将读写结合无限泛化,认为阅读课上只要动笔就是读写结合,如语文课上的写字、勾画批注、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等都是读写结合的体现,割裂了读与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王老师的课上,读写结合体现得比较充分,处理得也很到位。既有对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对表达方法的领悟理解,也有读写结合的当堂练笔。比如,初读课文阶段,师生合作读了一遍课文,教师朗读1至9自然段,学生朗读10至16自然段。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分工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至9自然段写的是要开花,10至16自然段写的是开花。这个环节的创设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篇章的训练,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行文线索,了解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这其实又是在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加强字词句训练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地强化篇章的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布局谋篇、行文线索、语段间内在联系等方面的揣摩和理解,提高学生组织篇章结构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意义重大。
  在课的结尾,王老师还安排了读写结合的练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感受。学生动笔之前,老师先出示了自己写的一首感悟小诗。教师的“下水文”无疑给学生的练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她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深深感染了学生,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发了大家倾吐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有的还写得很精彩。
  
  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
  
  在先学习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开花的内容后,王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百合花开的过程,那么你欣赏百合花的什么?认真默读全文,重点阅读1至9自然段,最好用一两个词语把你欣赏的内容表现出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后,纷纷发言,分别谈到欣赏百合花的永不放弃、坚持不懈、自信、隐忍等。但是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感悟还不够全面,于是也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欣赏的也是我欣赏的,可是我还有一个欣赏的地方与你们不一样。请你读一读这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你们能猜猜我欣赏百合花的什么吗?”两个学生都谈到老师欣赏的是百合花的不骄傲。但是王老师不是十分满意这个答案,于是补充道:“我的表述和你们不太一样,我欣赏的是百合花的不张扬,以及它那种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竭尽全力去争取、去奋斗的精神。”
  以上环节中,学生谈欣赏的地方,教师也来谈,并且让学生揣摩教师的想法,这其实就是在巧妙地处理学生没有感悟到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读悟总是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的即时示范和讲解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在有很多课堂,学生的读悟代替了教师的示范讲解,一切都让学生自主,学生说得热热闹闹,教师则袖手旁观,不敢发表个人的看法。即使学生总是说不到位,教师也不敢纠正补充,生怕自己多讲一句就被视为越俎代庖,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果,为了一个问题,常会兜很大的圈子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语文课上教师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当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认识存在分歧,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难于突破,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差距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适时进行讲解和示范,灵活巧妙地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目标的达成。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读过很多励志书,最喜欢的要数《哈佛家训》。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令我折服;一次次富有哲理的透彻分析,令我重燃斗志;一句句温暖友善的话语,使我纠结的内心归于平静……《哈佛家训》像老师,给我谆谆教导,《哈佛家训》像朋友,和我倾心交谈;《哈佛家训》是甘泉,滋润心扉,《哈佛家训》是良药,苦口婆心。它重新燃起了我对幸福、对人生、对事业的更多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今天早晨起来身
人们常说“助人者自助”,在参与志愿服务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是平凡的,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是平凡而不平庸的,因为我们有梦想,我们有快乐,我们有追求,在参与志愿活动中体味人生百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鞭策着自己,努力做到更好。因为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帮助。组织、策划、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我感触很多。在志愿服务这片天地里,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近几年,京城普教战线悄然刮起一股风——各级各类的“名室”,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德育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纷纷挂牌,闪亮登场。  “名室”在招纳成员时,都有着不同的严格标准。据说,能挤进工作室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几个硬件支撑,如年龄、学历、职称、成绩等,还要经过层层推荐以及行政领导的刚性干预,最后,由名室的掌门人“钦定”,有的校长或教师,为了成为工作室中的一员,
细数当代中国刷在墙上且深入人心的教育标语,“三个面向”必定位列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恢宏视野,不仅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即便是对学习者,尤其是对恢复高考后的读书人而言,它也无异于催促奋进的黄钟大吕。  在2013年国庆节前夕,时值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30周年,人们通过纪念活动来感怀伟人的远见卓识。  “‘三个面向’题词,阐明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
80后教师,本名于金辉,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教师    推荐理由  再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2011年已和我挥手告别。趁着她还没有离我远去,趁着那些刻骨铭心感触还没有被时间风化,让我抓住她的衣襟,一起再唱一曲怀旧的老歌。  1月似乎总是要在各种忙碌中度过,似乎学校里面的一月不是一年的开始而是一年的冲刺阶段。通常高中都是在农历小年后放假的,但就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你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期
自2008年以来,我校在国际部开办了PGA高中课程班,在PGA高中课程班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坚持二附中“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底蕴”和“多元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    研究教育对象,确定教育起点    为了使学生的教育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学校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一是进行学生成长背景调查,包括了解学生中考成绩、入
北京市第八中学是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成员单位,北京市教委拔尖创新人才“翱翔计划”生物基地校和雏鹰计划首批试点校。   学校科技教育始终坚持“普及—创新”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由校长挂帅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八中科技教育办公室和八中科技教育专兼职导师团队;各教研组均设科技教育联络人。近年来,还建立了专兼职科技教师聘任制度、科技教育项目专项专人管理制度、科技教师科技教育工作的评价
五中分校作为“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项目实验校,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在坚持为孩子们全方位打下未来发展坚实基础的同时,强调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质,培养创造力。    ■ 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积极挖掘、开发国家课程资源,研究构建具有五中分校特色的国家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缩减学生已知和常识性的浅显理论,以及
■ 面向国际眼界决定境界  2012年的春节,对于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部分AP课程教师来说比较特别,因为他们是在美国的“充电”状态中度过的。学校斥资数十万元,选派了一批优秀教师到美国考察学习,这在学校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学校在2011年实现国际化转型后的一次大举措。   我校一直走在民办教育事业的前沿,在实现国际化转型以前便引进了AP课程。AP课程,全称Advanced Placemen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绿色”是象征自然和生命的原色,象征着生命、成长与生机。“绿色教育”就是在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引导”人的内在因素合乎规律地全面而主动地“发展”,营造一个“引导”与“发展”相适宜的“绿”色环境,并精心地使这两方面协调起来。绿色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教育过程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