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纪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数当代中国刷在墙上且深入人心的教育标语,“三个面向”必定位列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恢宏视野,不仅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即便是对学习者,尤其是对恢复高考后的读书人而言,它也无异于催促奋进的黄钟大吕。
  在2013年国庆节前夕,时值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30周年,人们通过纪念活动来感怀伟人的远见卓识。
  “‘三个面向’题词,阐明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拓宽了教育的国际视野,突出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成为新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三十年过去了,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完全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远见卓识。”2013年9月24日,在邓小平故乡四川省广安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上特别提到,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教育,关于教育的讲话很多,但最著名、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给北京景山学校题写的“三个面向”。
  把视线转向北京。“通过教育的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进展,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是对‘三个面向’发表30周年的最好纪念。”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的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30周年大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提出的“最好纪念”激起共鸣。
  把“最好的发展”作为“最好的纪念”,这是教育人应该秉承的情怀。面对“三个面向”,30年来,中国教育提交了怎样的答卷?站在30年的节点上,我们该如何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景山的首创
  2013年9月25日,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表示,“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小平同志对景山学校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创立之初的“教改实验校”到“三个面向”的发源地,中国教育界很多开风气之先的事件发生在景山学校——
  早在1978年,全国第一批中小学特级教师诞生在北京景山学校。马淑珍、郑俊选、方碧辉三位老师的荣誉,象征着中国社会尊师重教的古老传统在拨乱反正中得以恢复。
  1979年,国务院主管科技文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特意将从美国带回的一台IBM的PC机送给了景山学校。学校立即利用这台当时非常宝贵的PC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小学计算机教研组,随后又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编写了第一本计算机教材,并架设了光纤校园网络。
  还是1979年,景山学校在全国的中小学中率先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负责规划全校的综合整体改革试验以及各项教改试验,并配合学校行政推动各项教改试验的实施。
  景山学校是第一家利用互联网把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全社会实现共享的学校。2009年,景山学校率先成立了公益性的、无偿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数字景山教育网络联盟”。目前全国已有300所学校加盟,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辐射、共同提高的目的。
  景山学校是全国第一所根据中小学九年一贯的学制自编教材的学校。这套教材也是目前唯一获教育部批准并在全国推广的中小学校自编实验教材。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500多所学校使用景山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给予了充分肯定。
  景山学校首创了中小学与国家重点高校合作办学的范式。2000年,学校与清华、北大等10所全国重点高校以及北京的科研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利用这些高校、科研单位先进高端的科研资源(包括国家实验室),让中小学生尽早接触最先进、最前端的科学成果和理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景山学校是第一所承担全国性中学生排球运动普及工作的中学。2003年,中国中学生排球运动协会在景山宣布成立,并将协会常设机构设立在学校,目前已经有会员学校200所,共向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专业队输送了5000多名优秀排球人才,先后举办了十届全国中学生排球比赛、三届国际中学生排球邀请赛、三届国际学校体育论坛。
  景山学校从1977年以来始终坚持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这在当时不被理解,但学校认定这可以达到多种教育目的和效果,是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有益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国防意识。
  ……
  据介绍,景山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必须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要求的各项标准,还要从素质和能力上具备这样的特色: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有远大的抱负与情怀,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有务实、求新的思维方法,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传统文化的素养,有艺术鉴赏能力或艺术特长,掌握现代生活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有扎实的外语基础;有独立的自学能力,有广泛的阅读、求知的兴趣;有强健的体魄,熟悉一两项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济与教育的互动
  “三个面向”很快就从发源地走向全国。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确了“三个面向”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与教育的互动发展成为必然。在2013年9月25日的纪念大会上,作为邓小平研究专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拿出详尽的史料——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刘金田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料的那样,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使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人才大国,为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国奇迹’提供了磅礴力量。”
  这磅礴力量来之不易。
  “建设现代化国家,首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之初,科学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因此,要想掌握科学技术就必须面向世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通过讲述历史来剖析“三个面向”的内涵。他介绍说,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科学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在党内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1978年,邓小平又在科学大会上深刻全面地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同时提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顾明远教授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当年中国教育大约落后世界30年,要想迎头赶上,只有虚心向世界学习。”据了解,当时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引进国外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有益的东西。”在国家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拨出10万美金,从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日本等国进口了大批中小学教材,促进了我国课程和教材的现代化改革。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和教育理念,我国还派出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直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在邓小平的指示下,“文革”以后第一批留学生共52人(此后逐年增多),于1978年12月启程赴西方国家留学。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三个面向”推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实现,大规模的人才涌现加速了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发展获得了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支撑。以基础教育为例,政府办学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学校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20世纪末,中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努力配合而初步完成的。直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才逐步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从民办教师的产生到退出,从土窑教室到信息化连通,从土豆、鸡蛋抵学费到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些巨大的跨越为“三个面向”呈上了最好的纪念。
  未来的考验
  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一路前行中,争议也如影相随。
  培养政治人、经济人的教育受到质疑和诟病。周浩波教授在《教育哲学》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的生活的工具。上个世纪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却了教育的另一半”。
  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得以提出,经济建设战线上也发生着律动性的演进——从“白猫黑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到“又快又好”,并最终确定为“又好又快”。然而在当下,“以人为本”并没能完全赢得“人民满意”,上升为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没有找到有效途径。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教育要有前瞻性、预见性。面向未来是更大的考验——技术的急速进步让未来以加速度的方式到来,社会的进步快得堪称进化。顾明远教授认为,新技术革命正“扑面而来”,教育面向的未来是要培养开拓性、创新性人才。
  此外,教育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顾明远教授指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危机四伏。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事务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人才。同时,教育还要面向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衰退,至今还看不到复兴的曙光;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至今还没有新的解决办法;科技发展带来的物欲增长、道德滑坡,以及许多伦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顾明远教授说,凡此种种,教育如何面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针对大量优秀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的现象,中科院院士甘子钊教授曾感慨:“我们有时戏称北大是为国外办大学,是为别人办的。现在大家都说国有资产流失,我说人才流失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有学者指出,撇开社会、经济的因素,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教育的失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三个投向”——投向国外、投向金钱、投向优越的生活。而事态发展到如今,由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对国内基础教育的现状不满意,人才流失演绎出了低龄留学这一新的分支。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虽然屡屡遭遇声讨,但在功利化的全面笼罩下,依然顽固而强大地存在着。
  把握纲要
  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在哪里?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今后十年的具体目标: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整体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陶西平先生认为这些都是“三个面向”精神的具体体现,他提出:“在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当前应当进一步领会‘三个面向’的基本精神,加强导向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保证纲要制定目标的全面落实。”
  “纪念‘三个面向’,我们应当更加坚定不移地增强坚持教育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自觉性。”陶西平先生解读称,导向性是“三个面向”的本质特征。教育事业方向的正确性是教育事业的价值所在,习近平主席在写给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再一次明确了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想信念不能动摇;教育必须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目标任务不能动摇。   “整体性是‘三个面向’的内涵特征,以其蕴含的整体化思想指导规划纲要的进一步推进,是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陶西平先生建议:规划纲要应当加强对各个相关领域、各项相关工作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制定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制度和政策,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他指出:“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综合改革,这是基于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现状的认识提出的指导改革健康发展的方针,我们应当在综合上下功夫。汲取建国以来,我们曾经出现过的在注意一种倾向的时候,忽视、掩盖着另一种倾向的现象,以减少这次改革的内容成为下一次改革目标的反复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要防止由于政出多门,造成基层工作忙乱;由于政策碰撞,造成基层无所适从;由于文山会海,造成基层难于集中精力狠抓落实。”
  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在取得发展的同时,许多困惑带来的挑战也摆在面前。陶西平先生强调要把握“三个面向”针对性的理念特征,既要有勇气克服我国的教育积弊,也要有勇气维护我国的优良传统,要在国际比较中找准我国的教育定位:“针对性归根结底是要寻求有着13亿人口、5000年文明的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因此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复杂性,防止教育决策简单化。”
  实践“三个面向”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创新成为现实推动力。创新是新思想的成功应用,理念的先进性、实践的有效性是检验的重要标准。陶西平先生认为创新性是“三个面向”的精神特征:“要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这是指导我国教育整体改革的根本,同时,也要鼓励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遇到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微创新’。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充满创新的激情,我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步伐才能真正加快。”陶西平先生认为,刺激“微创新”,一方面需要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为教育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又要防止创新活动的形式主义,工具理性很强但价值理性缺失。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教师节的贺信中指出,广大教师应当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这代表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者也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这一期望的实现,就是对“三个面向”的最好纪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
  □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葵园沙龙是一个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的“场”。在这里,教师们能够广泛获取信息,能够开展伙伴交流,也能够体验到新奇的陌生领域。在这里,教师的学科身份不再那么显眼,每一位老师都是一个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学习者。在这里,有着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满了团队学习的喜悦。  镜头一:让我们一起学英语!  在这张照片上,有数学老师刘峰、商红领美术老师梁雪、面塑老师贾会珍、音乐老师张春辉和刘素文……大家这么开心,在
2006年暑期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北京市教育学院张维善教授的讲座“物理教师的素质”在我的心底产生了共鸣。他谈到:“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要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完整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物理教师要争取学生全面发展与创造优异成绩的双赢。”这为我指明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开启了我的新课改之路,在众多物理课中最难忘的是《电磁感应现象》一课。    ■课
2008年管乐团新年专场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看着儿子吹着小号,缓缓地从幕后走向舞台的正中,领奏《友谊地久天长》,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他的心中同样充满着对二小的无限留恋,以及对管乐团的依依不舍之情。转眼间,我的儿子刘天昊已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五年半的幸福时光,再过半年,他将告别给予他幸福和快乐的实验二小,告别给予他自信和让他魂牵梦系的二小管乐团……”  一封邮件,把我的思绪
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北京市第一家校外教育机构至今的50多年中,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从“学生的第二课堂”到“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再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凸显出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作为北京市校外教育的窗口,东城区少年宫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笃定、从容的态度,在不断丰富校外教育内涵的同时,表达着对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个性化理解,走在了首都校外教育的发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涉及学校教育、教学两大体系,将学校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统合起来形成系统,形成合力,以校本课程为主线,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主题节日活动为平台,以扬长教育为内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扬长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结构   我校课程建设结构,以三级课程整合和文化节日建设为支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提升点。   课程整合:抓重点学科,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专
初读《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家庭教育演讲录》,无比羡慕那个小名“豆豆”的孩子,她何其有幸,适逢一个懂得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父亲、好家庭。读这样的书,心绪常常飘摇,恍惚回到童年,忧伤、悲哀、哀恸——各种纷繁复杂的感受纷至沓来。  童年的痛,是一生的毒!13岁到20岁,我所有的日记里,都是可怕的字眼。隔三岔五出现的“死亡日记”,让今时今日的我每每回首,总是心疼那个青春岁月里的女孩子。  不恰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总会有一些课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在当时,教师本人还意识不到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只有再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职业发展阶段后,当自己的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上日臻成熟,“蓦然回首”时,才能悟出“印象深刻”的原因。而我想,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那些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  十多年前,我上过这样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    ■ 课前慎思:想要告诉学生什么?  当年,我从北京市教研部受领了一
读过很多励志书,最喜欢的要数《哈佛家训》。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令我折服;一次次富有哲理的透彻分析,令我重燃斗志;一句句温暖友善的话语,使我纠结的内心归于平静……《哈佛家训》像老师,给我谆谆教导,《哈佛家训》像朋友,和我倾心交谈;《哈佛家训》是甘泉,滋润心扉,《哈佛家训》是良药,苦口婆心。它重新燃起了我对幸福、对人生、对事业的更多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今天早晨起来身
人们常说“助人者自助”,在参与志愿服务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是平凡的,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是平凡而不平庸的,因为我们有梦想,我们有快乐,我们有追求,在参与志愿活动中体味人生百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鞭策着自己,努力做到更好。因为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帮助。组织、策划、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我感触很多。在志愿服务这片天地里,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近几年,京城普教战线悄然刮起一股风——各级各类的“名室”,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德育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纷纷挂牌,闪亮登场。  “名室”在招纳成员时,都有着不同的严格标准。据说,能挤进工作室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几个硬件支撑,如年龄、学历、职称、成绩等,还要经过层层推荐以及行政领导的刚性干预,最后,由名室的掌门人“钦定”,有的校长或教师,为了成为工作室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