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无动,理何以真晓?无情感意向,何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情感的潮水,何以撞开思维的闸门?
  关键词:情感魅力 语言运用
  教材中的各类课文,或多或少其实都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既有着一个情感结构,或外显、或内涵,或是爱国之情的抒发,或是亲情友情的抒写,或是美感、愉悦之情的流露……
  不妨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做过大略的归类:
  其一,爱国之情类:《最后一课》、《枣核》、《老山界》、《挺进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谈骨气》、《梅岭三章》、《木兰诗》、《北京立交桥》、《故宫博物院》、《活版》、《友邦惊诧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岳阳楼记》、《沁园春?雪》等……
  其二,亲情友情类:《羚羊木雕》、《散步》、《背影》、《我儿子一家》、《我的老师》、《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忆我的母亲》、《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出师表》等……
  其三,美感愉情类:《从百草原到三位书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桂林山水歌》、《社戏》、《荔枝蜜》、《桃花源记》、《驿路梨花》、《听潮》、《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核舟记》、《口技》、《海燕》等……
  从以上列举的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选的文章涉及文艺类和科学类,各种题材都有,每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能产生一种优美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读者。当我们深入其中,细细的体会,揣摩着作者通过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线索,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走向时,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深入的情感教育,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伴随着情感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入,还有学生人格的升华,道德情操的陶冶。
  对这样饱含感情的作品,如果教师只是采取冷冰冰的思路分析,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内容;只有辅之以情感结构因素,发挥情感的作用,才能真正全面的深入内容,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
  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个叫学生见之生情,视之有趣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如一个教师在分析《包身工》一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包身工如何遭受“打杂的”之流的痛骂毒打方面,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重大主题。这个教师抓住了以下一段话让学生去体会:“在这个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怎样使学生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段激愤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呢?他抓住“20世纪”和“16世纪”这两个时间概念不同的词所产生的矛盾现象问学生:“在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下服役的,为什么是16世纪的奴隶?古代人还在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岂不是咄咄怪事?你们说怎么理解?”这个石头一丢进学生智慧的海洋便激起了层层浪花。他们通过激烈的争论,明白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经教师点拨,大家一致认为:作者设置这个矛盾是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无情揭露和对帝国主义物质文明的辛辣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和对罪恶制度的无比愤恨。
  下面就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谈谈本人初浅的认识。
  首先,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行动、表情去触动学生好学的情感。教师肩负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任,不应该把不恰当的喜怒哀乐带到教学过程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表情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实意爱护它,为他操心时,他们就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过的道理、传授的知识产生肯定的倾向并自觉地接受。这样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感情基础。这种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地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时候,便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将会出现一种协调、自然宽松的气氛。
  其次,教师宜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求知欲是激励学生搞好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力。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了“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学生盯着黑板上“深山藏古寺”的题目,思考着教师描述的四幅画面:一幅是茂林修竹环抱的一座古寺;一幅是密林中露出寺庙的一角;一幅是不画寺庙,却在树木上空高高挑起一幅幡;一幅是山峦起伏、树深林茂,完全不见寺庙,只见山间小路上有一个和尚挑水上山。教师问学生:“哪一幅画最切题?题眼是哪一个字?”这一问真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里出現了热烈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找到题眼是“藏”字,进而认识到画面要突出“藏”字才切题。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了审题要抓住题眼这个观点。这一观点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靠教师用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奋感知和探求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中国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将将旅游业发展视为减少农村贫困的重要政策.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需要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形势、行业与社会发展要求,加大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造。
摘要: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 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 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
摘要: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学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体验、探究、合作”,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因材施教。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更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自主 体验 探究 合作 终身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无话可说,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拉西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写作的兴趣是前提。在作文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排除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举足轻重,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教师应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