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yn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 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 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 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实验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首先,是对要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一种生命现象都是由部分、层次、要素组成的开放的有序整体。对于这样一个整体如果囫囵吞枣地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将其分解,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其内部,发现其本质。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而进行逐个研究的过程就是分析。比如,在研究“影响鼠妇活动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先把“外部条件”分析成光、水、化学物等单个因子,然后逐一考查和鼠妇活动的关系;在研究“光合作用”时,也是将其分解为原料、条件、产物几部分,而这每一部分又是由次一级的成分组成。为了便于研究还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所有的科學实验都离不开分析。
  综合,在头脑中把生命体的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起来,形成对生命体和生命现象整体的认识,这就是综合。比如在了解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等构造之后,再把它们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的细胞的概念。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紧密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比较,是把生物各部分构造、功能和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就为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和概括打下基础。例如,比较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各种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找出各种生物体或各种生命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找出各部分构造之间,功能与构造之间,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抛开次要的、非本质属性和非因果的偶然联系。并且,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达到对生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比如,在研究了植物的各种花之后,舍去颜色,形状等次要属性而抽取出都有“花蕊”及担负“有性繁殖”功能这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形成花的一般概念,这就是对花的抽象和概括。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在同一次思维活动中都是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一般说来,分析、比较、综合是抽象和概括的基础,而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核心。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概念和原理,从而达到对事物理性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取得这些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成这些概念,并且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它一般又分为完全归纳、简单枚举法和因果归纳。简单枚举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个鼠妇喜暗怕光,二个鼠妇喜暗怕光,……,从多数的鼠妇喜暗怕光,归纳出所有的鼠妇都喜暗怕光。再比如,花、种子等许多生物学概念均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果。
其他文献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
摘要:体验学习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而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习体验,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设置趣味实验(2)设计变式问题(3)亲身感受(4)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5)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及时反馈,巩固学习体验;关心学生,鼓励成功体验。   关键词:尝试体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一种组蛋白编码基因发生缺陷与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Peter W.Lewis表示,大多数
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课程总目标也提到要“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仿写文化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课本去教学,根据课本去学习,一切以本为本。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积累文化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立足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如果我们长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课堂提问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中国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将将旅游业发展视为减少农村贫困的重要政策.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需要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形势、行业与社会发展要求,加大
臧柏荣,男,1961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教育系。现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艺美术师,中国建筑装饰行业高级室内建筑师,从事绘画基础和室内设计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