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应重考查五种核心能力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gb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阅读能力作为中考阅读(本文所指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这是所有命题人都认可的道理。然而,在不少中考试题中,看到的却是将字、词、句、文体知识、写作手法作为命题对象,而对于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定位、什么样的能力应当以怎样的试题形式来呈现,以及能力考查范围和尽度等却把握不好。由此,试卷中对于阅读能力的考查或失于疏漏,或深一脚浅一脚。鉴于此,要想使试卷真正体现能力立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全面而又适度,切实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就必须将中考对阅读的考查真正落实在能力上。
  基于“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样一种认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评价要求的基本点是: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要“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要“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综合课标的要求,对于初中阅读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欣赏评价、反思探究这样五种核心能力。中考阅读考查,即应当以这五种阅读能力作为重点。
  一、整体感知能力
  对于阅读能力的考查,首要的是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而不是上来就抓住一两个词、一两句话,更不是直奔修辞手法和写作知识。因为,只有整体把握住文章,才谈得上对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能力,是指能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都可以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只是命题人应当清楚,中考阅读对于整体感知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们以下面这道试题为例。
  这道试题的阅读文本,记叙的是作者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收麦子的情景。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梳理内容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试题的表述可以看出,命题人为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提供了一个角度,即“我”的经历。这表明,中考对于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是定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一个角度对文章做整体把握。这个“角度”,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人物的经历、独特的细节、关键的语句等。做这样的定位,日的是考查学生能否从逻辑的层面在对文章进行梳理后,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中考阅读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设置题目应当为学生定好恰切的角度,让学生在做整体把握时有路可循。
  在中考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要将对重要词句的考查与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克服只追求华丽字词和动听语句的现象。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这道试题的阅读文本,是一篇说明“上海交响乐网音乐厅”的文章。试题给出的答案是:(1)为了实现演出与录音的双重功能,设计了大小两个音乐厅;(2)为了拓展功能,巧用空间,辟出音乐互动长廊;(3)为了克服地铁的震动干扰,采用隔震器技术,建成全悬浮结构建筑;(4)为了阻隔外部噪音,大小音乐厅外墙都采用了双层墙设计。试题关注的不是所谓“亮眼”的词句,而是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梳理和提取。学生在提取信息时,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整合,即需要压缩相关的文字。这就克服了学生择章则句、照抄原文的低水平作答现象。
  即便是针对具体词语的考查,也应当将熏点落在考查学生的形成解释能力上。这样的考查,实际上是在看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程度。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这道试题的阅读文本,叙述的是“我”与音乐家冼星海交往的故事。
  联系文章内容,“我”“好奇”的原因应是:冼星海为什么能够写出《黄河大合唱》这样令人生发崇高情感的作品;“好奇”的内容则是:能写出具有这样伟大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像这样联系文本内容,对词句做出解释,应当成为对词句考查的主打内容。
  对形成解释能力的考查,不但可以考查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准确程度,也可以考查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这道试题的阅读文本,是介绍爱因斯坦两次到上海的情况,并说明爱因斯坦雕像的一些情况。试题让学生为雕像选择一个安放的地点,其实就是在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形成的不同认识。学生各说各的“理”,这就形成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考查。
  四、欣赏评价能力
  应当重视对以学生体验和感悟为前提的欣赏评价能力的考查。现在的一些试题,往往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关注得不够,而是按照同有的修辞或写作知识去设题,让学生按照知识去做答。例如,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起到什么作用”,“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往往是以相关知识作为答题的支撑,学生只要熟记相关知识便可作答,其答案必定是千篇一律。基干学生体验和感悟考查其欣赏评价能力的试题,则不是这样的。它是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为前提,对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能做出自己的评判。当然,考查欣赏评价能力的试题,对于“题点”的选择至关重要。选点的基本要求有三条:一是要有一定的欣赏评价价值;二是要有助于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形成自己欣赏评价的依据;三是要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做个性化的解答。
  五、反思探究能力
  对于反思探究能力的考查正在成为中考阅读命题新的关注点,南此改变“我问你答”的命题样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学生自我反思的视角,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反思探究能力,是指能够在阅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等提出问题或产生怀疑。例如下面这道试题:
  这道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两则材料后,针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提出一个疑问。可以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北京人”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而“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会打制石器,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说在“火”的使用上,“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进了一步?
  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具价值,表明学生对这两则材料的阅读理解越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探究能力的考查,是对阅读理解更深一步的考查。同时,学生的问题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南他们自己去生成,因此,对反思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考查。当然,对反思探究能力的考查还在尝试之中,在试卷的命制中尚不普及,但它代表着一种命题改革的方向,应当引起注意。
  怎样才算将中考阅读考查真正落实在能力上?对此可能会有不同认识,但明确初中阅读能力要求,采取有效途径落实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应当成为一种共识。那种只顾字词句,只顾修辞知识,只顾文体知识,而忽略阅读能力有效落实的命题,应当引起命题人的警觉。
其他文献
在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几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教什么,学生往往就学什么,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会学到什么程度。从这一点来说,高中学生更加有理由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低效。同样的《老王》,在初高中都被选人教材,可实际上,初中和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定基本上没有区别,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高”来。孙绍振老师说:很多教师都在教很多一望便知的东西。这种状况在高中确实较为普遍。
1994年,我成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十年后,我经历了山东省新课程改革。那一次课程改革,对我来说,像是一次“检验”,也像是一次“反思”。课改检验了我工作十年来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意识到,自己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但仍需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否总是能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否总是能从学情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是否总是能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新
我认识启功先生是在1979年年初,那时先生刚结束在中华书局标点《清史稿》的工作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为请启功先生参加并指导纪念陈垣校长诞辰100周年的筹备工作,经刘乃和先生引荐,我第一次与先生见面。当我说明是为纪念陈垣校长请他写回忆文章时,启功先生非常高兴,动情地讲述了他如何受到老校长的教导和恩泽,他说:“没有老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不知不觉间,我们竟谈了一个下午。虽是初次见面,先生
他培养了40名硕士,20名博士,在高校三次培养概率论研究的后继队伍,他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将马尔可夫过程引入中国的重要人物,还是教师节的积极提倡者。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先生。王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先生安宁、平和的脸上是经历过沧海桑田后的静水深渊。先生的一生,单纯而又高尚——他当了一辈老师。  提起王梓坤先生,熟悉他的人可能都会想起他的一句话:“
在公开出版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中,古诗词教学并不多见。虽然古诗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统编本教材在入选的古诗词量上也有所增加,但名师涉及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实录,公开发表的还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主要以识字、背诵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名师的教学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文学、历史等人文修养。所以,真正能在教学上带来正确引导的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就
2010年5月24,赵园先生应语文出版社之邀,就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化等问题作演讲。这个话题下属于赵园先生的专业范围,她所致力的专业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明末清初思想史研究。但赵园先生认为,关注文化,关注文化产业并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是一个人文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她关心教育,2009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她就曾经呼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在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在演讲中,赵园先生表
读写互通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这个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清老师执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打破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壁垒,让读写互通。  一、从“渲染”中感知写作  何为“渲染”?渲染就是“强化”。在绘画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烘染物象,以增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指的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
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中国先锋小说浪潮中,余华、苏童、格非等作家“几乎不约而同地用各种路径探查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共同承担了为寻找人类的存在出路的痛苦”[1]。这种对生命现象和个体生存的哲理思考带有存在主义意味。而象征化创作手法则承担了审美地描述现代感受之变迁的重要任务,借助符号来隐喻人的现世生存和存在状况,使这一隐喻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被遮蔽着,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在艺术中自行
古琴是我国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和艺术精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高山”“流水”不仅是古琴曲的名称,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收入此篇,引文如下: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认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包括文言文在内的初中阅读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抓住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卖油翁》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卖油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