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雪,城市就变成了故乡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u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怒吼了几天几夜的北风戛然而止的时候,预感着将要发生些什么,果不然,一夜醒来,外面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是2015年的第一场雪。
  大雪最容易让人迷茫。纷纷扰扰,不仅辨不清方向,更看不到远方。置身在高楼城宇间,暖气空调同时发力,肉体感觉不到旧时的寒冷,但精神上却找不到一丝欣慰。雪越下越厚,将城市的痕迹渐渐掩盖,故乡的模样却愈加清晰。
  儿时,对雪的第一印象便是冷。尤其是大雪来临前,总要无休止地刮上几天几夜的恶风,在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的农村,那是让人惧怕的冷。好在父亲是个木匠,家里最不缺的是各种木匠活的下脚料。每当冷时,父亲便将我吆上炕头,他自己在灶前烧着柴禾,抽着旱烟,时而闭紧的眉头让我猜不出他心里谋划些什么。
  后来,平房里架上了煤炉。这煤炉,便成了我的最爱,喜欢静静地看着炉上的水壶滋滋地冒着热气,瓦特真的就是这样发明蒸汽机的吗?除了取暖,还可以烤东西。耍雪的衣服袜子湿了,挂在炉边烘一烘,饿了,不管是馒头片还是辣菜疙瘩,贴在炉壁上烤一烤就可以吃。最爱的,是城里人都喜欢的烤地瓜,掏个地瓜,埋在接炉灰的拖斗里,烤出焦油,美美的味道,一生难忘。
  大雪天里,疯耍是孩子的天性。城里孩子堆雪人打雪仗,在农村娃的眼里这些都太娇气了,好家伙,过年的爆仗早早地偷出来,轰的一声,雪花炸上天。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印?寻着追去,尽头是一个黑洞洞的土窟窿,里面有什么宝藏?伸手进去就掏,有时候竟能将冬眠中的蛇惊醒。饿了吃口雪,渴了就从屋檐上敲根冰溜子下来当冰糕吃,累了就肆意地在雪地里打个滚……现在看来,这都是极不卫生甚至危险的,但就像嘴角的鼻涕,是最無忧无虑的童年的记忆。
  再后来,便上了学。上学的路,从本村到邻村,从镇上到县城,又从故乡到了异地,从农村走到了城市。这一路,不管在哪儿,每年冬天都会有雪,每当遇雪都会特别期待,小时候期待像小迅哥那样在雪地里捉鸟,长大些期待期末考试后早早放寒假,再长大些,这雪便成了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寄托之物。是啊,故乡和异地终究不同,但被大雪覆盖了,也变得看上去相同了。
  雪,让人从匆忙中解脱出来,容易想起过去的事情,但终究是过去,回不去了又何必冥思苦想让自己身心受到折磨?回过头去看看留下的脚印,弯弯曲曲的,好在每一步都是自己的,清晰可认,这脚印,也是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标,继续前行吧,走着走着,这城市便成了故乡。
  哦,这可爱的雪。
  臧栋,男,1988年生,日照市五莲县人,2012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现工作于牟平区住房和建设管理局。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爱好写作,先后在《大众日报》《烟台日报》《今晨六点》等发表《治乱致富“女汉子”》《爱管闲事的“大管家”》等新闻报道10余篇。
其他文献
马家胡同口有一棵老槐树。槐树粗壮、高大,亭亭如盖,繁密的枝干遮住胡同口,胡同里的每个院落便被罩在里面了。胡同本身是冗长的、逼仄的,让人觉得有些沉闷,但走在胡同里又让人觉得厚重与踏实。胡同有一种与生俱来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沉稳。胡同里的青砖碧瓦映衬在红彤彤的朝阳里,映衬在老槐树枝桠交错与绿叶交汇的倒影里,总会显得有点寂寥和忧伤,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特有的美感。北方的胡同建造得有些拙,大拙存在着大美,美就
期刊
度量学习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重要的基础技术,在包括图像检索和分类、人脸识别、行人重识别等方向研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度量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一个能够准确反映样本间关系的度量函数。深度度量学习方法依靠深度神经网络的拟合能力,将网络模型作为度量函数,提取更具语义信息的特征。对抗学习作为生成对抗网络衍生出的学习策略,为许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针对样本高阶特征间相似度的保持、不同难度样本的判定在对抗学习中发挥的作用、采样方法和判别器结构对对抗学习的影响等问题,对深度度量学习方法进行研
故乡,在我们的意识中既是一个人生命发源成长的起点,也是人精神的皈依和灵魂漂泊的“零公里处”。这是一个既有地理的概念,也蕴含着精神追求与寄托意义的地方。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两个身边人物,就是具有这地理与精神双重意义的感人故事。  他们都是在战斗中成名,他们的青春之花都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中凋谢,他们牺牲的时候仅仅只有
期刊
黄河一路跌跌撞撞走到这里,已临近了海的怀抱。只要不是汛期,河水便总是左顾右盼着,不紧不慢地迈着自己的脚步;漫无边际的滩,密密实实地生长着绿得让人心醉的黄蓿菜。微风中,细小的叶片轻轻颤动着,似在窃窃讲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堰屋  枯水期的黄河孤苦寂寥。堤上那彼此相隔着一华里的守堤人的堰屋将各不相同的故事,用质地和式样相同的大铁锁,锁在了大小、形状都相同的空间里,等待着汛期的来临。  上下几十里
期刊
要怎样表达,这从严冬中  抽出来的春意  才能让你变得高兴  扯几缕阳光,再摘几颗星星  折叠成你喜欢的样子  塞进信封  让云雀送与你  因为它们的光亮  你未来的日子  都会充满欢笑与诗意  而我只带着祝福悄悄走开  你看,这样好吗  雪的味道  已经有好多天了  我沉浸在  文学大师的荒原与雪国里  反反复复地寻觅一种感觉  那么遥远而真切  悠然飘洒的雪花  有时都飘不进冬天  却总是  
期刊
我自小是一个恋旧的人。恋旧人,恋旧物。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就因为我形影不离的发小被老师调座位走了,不再和我是同桌了,我就如同失了魂儿,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最后竟虚脱了过去,那情景犹如天塌了一般。  我的抽屉里,放的都是过去的旧物:几只书签,一个毛毽子,几本老书,一只旧口琴,几张老照片,几件旧衣服……都是曾经陪伴了我某段时光的证物——证明着和那些人,那些旧时光,是如何相遇的,又是如何分别的。 
期刊
尼泊尔大地震之后来说牟平男人,第一个要提的是援藏干部李冬。自古以来,描绘英雄的跨时代佳句莫过于“泰山坍乎前而目不瞬”了。李冬就面临着山崩地裂的严峻考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不是惊慌失措自顾逃命,而是从容镇定,不忘自己的职守,指挥已经陷入绝望的民众有序撤离。什么叫勇于担当?李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是新时代的样板,也是牟平男人的骄傲。李冬临危不忘使命的英雄表现,真给牟平男人挣足了脸。  历史上
期刊
十多年前,广东作家李兰妮写了一篇《推独轮车的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这是一篇关于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的素描。  李延国是我的胞兄。我们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  大哥少年时代,命运多舛。1954年春节,父亲刚40岁,就因肺心病早逝。  当时的家中非常困难,安葬父亲的棺木无着落。  父亲在世时略懂一些医术,平日给乡亲们看些小病,也从不收费,落下个好人缘。  乡亲们闻听父亲过世,纷纷凑钱为父亲
期刊
多少个梦醒时分,回眸忆起的竟是济州岛那春天温情浪漫的花海。韩国电影里令人神往的绝色美景,终于让我下定决心,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背起行囊,收起忧伤,开始一场异国他乡的旅行。  春天的济州岛美丽动人。它四面环海,奇岩怪石与瀑布峰峦交相辉映。绵长宽阔的海岸线将济州岛数不尽的美景串联起来。春风吹过济州岛,新芽吐绿,粉红菲菲。  清晨八点,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我们驱车前往城山日出峰观看济州岛春天的花海。
期刊
“壮美烟台地,山海岛泉河”。  烟台的美,以“何”为最?  烟台的美,以天赐宝地、风调雨顺为最?自古以来,烟台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风调雨顺的宝地,这里气候适宜,很少有肆虐于其他半岛的台风、海啸、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  烟台的美,以依山傍海、山川壮美为最?提起烟台,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蓝天、青山、大海、海滩、海岛。是的,龙行东海,虎啸泰礴,马驰名岛,“金”漫滩坡,泉隐林中,鱼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