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美,以“何”为最?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美烟台地,山海岛泉河”。
  烟台的美,以“何”为最?
  烟台的美,以天赐宝地、风调雨顺为最?自古以来,烟台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风调雨顺的宝地,这里气候适宜,很少有肆虐于其他半岛的台风、海啸、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
  烟台的美,以依山傍海、山川壮美为最?提起烟台,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蓝天、青山、大海、海滩、海岛。是的,龙行东海,虎啸泰礴,马驰名岛,“金”漫滩坡,泉隐林中,鱼跃清波。故笔者撰文曰“壮美烟台地,山海岛泉河”。是的,烟台的名山有海阳的招虎山、云顶山,栖霞的牙山、艾山。英灵山烈士陵园,著名的抗日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钢铁塑像耸立在高山之巅;带领胶东抗日第3联军于1938年2月13日在牟平雷神庙战斗中取得胜利,从而揭开了胶东人民奋起抗战序幕(史称“雷神庙战斗”为打响胶东抗日第一枪)的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也长眠在英灵山上。当然,最有名的是“海上仙山之祖”,胶东半岛的母亲山——昆嵛山。作为海滨城市,烟台濒临渤海、黄海,包括大小岛屿63个,其中著名的有黄海明珠长岛,秦始皇东巡的养马岛,崆峒岛等。海滩,有开发区的金滩,有海阳的黄金海岸;著名的温泉有牟平的龙泉温泉、栖霞的艾山温泉和招远的温泉,为人们的休闲、疗养、健体奉献着玉液;大河有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和牟平的沁水河、鱼鸟河、辛安河等,河水日夜奔流,滋润着烟台大地。
  烟台的美,以名胜古迹繁多为最?提起烟台,就会想起名扬天下的八仙过海、蓬莱阁,因电视剧而走红的牟氏庄园,还有整整激励了几代人的著名战斗英雄杨子荣的故乡——牟平嵎岬河村等等。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为烟台增美。
  烟台的美,以物产富饶为最?提起烟台,就会想到物华天宝,会想到黄金之都,招远与牟平的黄金储量极其丰富;会想到品质极好的小麦、玉米、大花生等农产品;会想到享誉海内外的烟台苹果、莱阳梨、大葡萄,会想到以色泽鲜艳、晶莹美丽、红如玛瑙、黄似凝脂、营养特别丰富而闻名遐迩的“北方春果第一枝”——烟台大樱桃;会想到海参、鲍鱼、天鹅蛋、大螃蟹等名贵的海产品。
  烟台的美,以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为最?是的,烟台作为宜居城市在全国名列前茅。烟台的春天,山花遍野,红红的大樱桃挂满枝头;夏天,海风习习,凉爽宜人,是疗养、避暑、品尝海鲜的旅游胜地;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苹果红,大梨黄,一派丰收的景象伴随着涌上心头的喜悦——收获的感觉真好!
  烟台之美,美不胜收,美不胜数!
  我说,烟台的美,以冬天的雪景为最!
  想想看,东北的雪有些美丽“冻”人,西北的雪往往连着雪灾,这些“北”的地方一旦有暴雪,交通拥堵乃至瘫痪,学校停课经常见诸报端。南方要么不下雪,要么下雪也很快就变成冻雨、冻雪,还记得2008年那场席卷南方的雪灾吗?多少人遭饥寒之罪,又造成了多么惨重的损失?北京的雪?实事求是地说,北京这十几年不怎么下大雪了。我上大学的年代,北京西部的山,冬天一直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但现在,西部的山,冬天以灰黄色为主基调,连雪都很少,哪里还有“皑皑”?而且,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对雪是既爱又怕,因为冬天的雪已经与交通瘫痪联系起来了。曾记否?2001年12月7日下的那年第一场雪,是周五下午4点半下班前,那一天的交通可以说是全城瘫痪!坐在单位班车上,大家把买回家作主食的馒头分了当晚餐,有人下车去路边餐馆吃完饭后接着再坐班车,因为班车一直没有动窝,路边找厕所的、下车自己徒步回家的等等比比皆是。我那天坐学校的班车,短短的六公里,竟然走了四个半小时,晚上九点半才到家。这还是快的,位于团结湖的某机关,发往万寿路家属区的班车凌晨2点才到。一些上学离家远的孩子只能就近借宿在朋友、亲戚家。所以,后来每当有下雪的天气预报,如果工作日,首先想到的是早点儿出门,避免路上拥堵,市政府更是严阵以待,提早作出预案,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这“雪”的教训让人们记忆深刻。
  烟台的雪,与大山相连,与大海相恋。烟台的雪,润润的,让人们在纷纷的雪花中获得清凉的享受……粒粗,片密,雪厚,树弯,密密匝匝,铺天盖地,犹如一条厚厚的被子,覆盖着烟台大地,让人体会到那飘摇的美,那圣洁的美,心中才真正涌出“瑞雪兆丰年”“瑞雪送吉祥”的喜悦。这就是“烟台雪”的品格:洒向大地都是给予、庇护和孕育,都是美;洒向人间都是收获、喜悦和满足,都是爱。
  雪天最大的问题是交通拥堵,但在烟台,不管下多大的雪,人们都不必担心路上是否堵车,上班是否会迟到,更别提那种因为下雪,不足20公里的路,从5点下班坐上车直至凌晨2点才到家的情景。当然那是个特例。
  提到烟台的雪,不禁要提到我曾经经历的烟台2014年12月5日晚到9日连续近4天的大雪。这期间恰好是我从北京飞抵烟台并在烟台度过的日子。得到烟台下了大雪的信息,我在首都机场忐忑,大雪是否会影响飞机降落?6日上午,北京飞往烟台的航班基本是正点到达,机场地面虽有些积水,但不影响航班起降。回家的路上车速稍慢,我看到路边白雪成堆,但路面基本正常,只有一些遗撒下来的雪。
  在烟台,连续3天,一会儿大雪漫天,一会儿雪花驻足,周围一片静谧,似乎要给人们留出时间欣赏和拍照雪景,雪花在飞舞和停歇的不断交替中,你的心也随着起伏。“呀,又下雪了!”人们惊喜地转告着。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松树“戴上厚厚的白帽子”,开车行走在宽阔干净的马路上,没有因为下雪影响到路况。
  为什么?为什么在烟台无论下多大的雪都不必担心交通是否拥堵?
  记得改革开放前,每当下雪,农村公路两边村庄的村民会自发且有组织地到公路扫雪,城市的居民、单位工作人员都会走出门,不仅要扫“自家的门前雪”,并且会主动管“邻居的瓦上霜”(假如邻居没有及时赶到)。后来上大学回家过年的时候,如果碰上大雪,总能看到武警官兵、现役军人在铲雪、扫雪。
  如今,现代化的除雪已是铲雪车、人工结合,正所谓“机械与人工共举”,“组织与实施并重”。每当预报有大雪时,管理部门都会提前做好准备,大型铲雪车、装载车预先按一定的间隔停放在路边,环卫工人随时待命。一有雪情,早晨各个单位的领导、员工都会自发地早到,自发地在院内、附近扫雪;如果上班时间下雪了,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到户外扫雪,这已经形成传统和习惯了。下雪时,公路上往往是3辆车同向、斜刺、单雁翅排列,一起清路,同时把雪装在货车车斗里。环卫工人则要冒着风雪把路边一些死角的积雪清扫干净。因此,不管下多大的雪,路面都不会有积雪。这得益于烟台的经济实力、管理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市民的勤奋、配合以及优良的传统,更重要的是环卫工人的辛勤工作。
  我用自撰的一副对联来描述烟台的冬天——
  上聯:山高,林广,海阔,岛清,滩平,沙细,河缓,泉热,冬来银装素裹;
  下联:云低,片厚,粒密,树弯,道宽,路长,人勤,机忙,雪至交通顺畅。
  横批:最美烟台雪。
  烟台的美,以“何”为最?以冬天的雪为最?细想,不,烟台的美,以“烟台人”为最!对照着其邻近及其他地区大雪后的尴尬和灾难,烟台大雪后交通依然顺畅,烟台人工作、学习、生活依然如常,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烟台人”最美,市民美,环卫工人更美。烟台人的美,表现在“山”一样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岛”一样的富庶和灵秀,“泉”一样的奉献,“河”一样的勤奋。这是烟台人的美,也是烟台人的品格。
  郝旭光,男,1961年出生,山东烟台牟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被授予“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大学生最喜爱教师”“北京市2014年高校十佳师德标兵”等称号。研究领域:决策、领导力、管理沟通、行为金融、资本市场监管。主要研究成果:曾主持、参与完成部级课题各1项;出版著作、教材16部,其中独著2部;在《管理世界》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9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其他文献
1979年11月20日全国科普美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后,中国科协和中国美协决定,1980年元旦后再举办一次在京科学家与美术家新春联谊会。当时,我已经从科普美展办公室回到了本单位接手新的展览工作了,中国科协领导又急召回去,参与联谊会的筹备工作。我到了之后,立即给了我一份中国科协开具的有茅以升(1896—1989)、钱伟长(1912—2010)、林巧稚(1901—1983)等50位科学家的名单和一份
期刊
马家胡同口有一棵老槐树。槐树粗壮、高大,亭亭如盖,繁密的枝干遮住胡同口,胡同里的每个院落便被罩在里面了。胡同本身是冗长的、逼仄的,让人觉得有些沉闷,但走在胡同里又让人觉得厚重与踏实。胡同有一种与生俱来且充满生活气息的沉稳。胡同里的青砖碧瓦映衬在红彤彤的朝阳里,映衬在老槐树枝桠交错与绿叶交汇的倒影里,总会显得有点寂寥和忧伤,不过,这并不影响它们特有的美感。北方的胡同建造得有些拙,大拙存在着大美,美就
期刊
度量学习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重要的基础技术,在包括图像检索和分类、人脸识别、行人重识别等方向研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度量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一个能够准确反映样本间关系的度量函数。深度度量学习方法依靠深度神经网络的拟合能力,将网络模型作为度量函数,提取更具语义信息的特征。对抗学习作为生成对抗网络衍生出的学习策略,为许多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针对样本高阶特征间相似度的保持、不同难度样本的判定在对抗学习中发挥的作用、采样方法和判别器结构对对抗学习的影响等问题,对深度度量学习方法进行研
故乡,在我们的意识中既是一个人生命发源成长的起点,也是人精神的皈依和灵魂漂泊的“零公里处”。这是一个既有地理的概念,也蕴含着精神追求与寄托意义的地方。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今天,我们所讲的这两个身边人物,就是具有这地理与精神双重意义的感人故事。  他们都是在战斗中成名,他们的青春之花都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中凋谢,他们牺牲的时候仅仅只有
期刊
黄河一路跌跌撞撞走到这里,已临近了海的怀抱。只要不是汛期,河水便总是左顾右盼着,不紧不慢地迈着自己的脚步;漫无边际的滩,密密实实地生长着绿得让人心醉的黄蓿菜。微风中,细小的叶片轻轻颤动着,似在窃窃讲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堰屋  枯水期的黄河孤苦寂寥。堤上那彼此相隔着一华里的守堤人的堰屋将各不相同的故事,用质地和式样相同的大铁锁,锁在了大小、形状都相同的空间里,等待着汛期的来临。  上下几十里
期刊
要怎样表达,这从严冬中  抽出来的春意  才能让你变得高兴  扯几缕阳光,再摘几颗星星  折叠成你喜欢的样子  塞进信封  让云雀送与你  因为它们的光亮  你未来的日子  都会充满欢笑与诗意  而我只带着祝福悄悄走开  你看,这样好吗  雪的味道  已经有好多天了  我沉浸在  文学大师的荒原与雪国里  反反复复地寻觅一种感觉  那么遥远而真切  悠然飘洒的雪花  有时都飘不进冬天  却总是  
期刊
我自小是一个恋旧的人。恋旧人,恋旧物。  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就因为我形影不离的发小被老师调座位走了,不再和我是同桌了,我就如同失了魂儿,哭啊哭啊,哭得天昏地暗,最后竟虚脱了过去,那情景犹如天塌了一般。  我的抽屉里,放的都是过去的旧物:几只书签,一个毛毽子,几本老书,一只旧口琴,几张老照片,几件旧衣服……都是曾经陪伴了我某段时光的证物——证明着和那些人,那些旧时光,是如何相遇的,又是如何分别的。 
期刊
尼泊尔大地震之后来说牟平男人,第一个要提的是援藏干部李冬。自古以来,描绘英雄的跨时代佳句莫过于“泰山坍乎前而目不瞬”了。李冬就面临着山崩地裂的严峻考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不是惊慌失措自顾逃命,而是从容镇定,不忘自己的职守,指挥已经陷入绝望的民众有序撤离。什么叫勇于担当?李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是新时代的样板,也是牟平男人的骄傲。李冬临危不忘使命的英雄表现,真给牟平男人挣足了脸。  历史上
期刊
十多年前,广东作家李兰妮写了一篇《推独轮车的少年》,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这是一篇关于报告文学作家李延国的素描。  李延国是我的胞兄。我们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  大哥少年时代,命运多舛。1954年春节,父亲刚40岁,就因肺心病早逝。  当时的家中非常困难,安葬父亲的棺木无着落。  父亲在世时略懂一些医术,平日给乡亲们看些小病,也从不收费,落下个好人缘。  乡亲们闻听父亲过世,纷纷凑钱为父亲
期刊
多少个梦醒时分,回眸忆起的竟是济州岛那春天温情浪漫的花海。韩国电影里令人神往的绝色美景,终于让我下定决心,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背起行囊,收起忧伤,开始一场异国他乡的旅行。  春天的济州岛美丽动人。它四面环海,奇岩怪石与瀑布峰峦交相辉映。绵长宽阔的海岸线将济州岛数不尽的美景串联起来。春风吹过济州岛,新芽吐绿,粉红菲菲。  清晨八点,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我们驱车前往城山日出峰观看济州岛春天的花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