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 善质疑 敢驳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其创造潜能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引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精心设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整堂课都是教师的提问,教师往往忽略了如何问得巧,尽提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学生无需深思即可作答。表面看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这既浪费了时间,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毫无帮助。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少而精。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问,促进学生发现事物间的新联系,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教材中一些常识性的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易转移。像教这类课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设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如导入新课《埃及的金字塔》设问:胡夫金字塔有40层楼房那么高,平均重2.5吨的大石头怎么运到这儿的?又是怎么垒到那么高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更佳。
  2.变序设疑,启发思维
  这种设疑的关键在于形成悬念。例如教学《真情的回报》一课时,改变事情发展的顺序,先“果”后“因”,把课文重要的部分提到前面设问:文中说“我”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回报?这样的悬念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
  教材中一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据此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学生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内容后设疑:30年后,作者能找到这位老人吗?为什么?如果能找到,他会怎样招待作者?通过想象性质的疑问,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写课文,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善于质疑,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精心设疑,只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扶”的过程。由扶到放,关键在质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多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观念,提供质疑机会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信息。但提问不能局限于老师问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问老师。这就是质疑。而部分教师就是怕学生问,怕被学生问住,觉得让学生问住是掉架子;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根本问不出像样的问题;更有甚者认为课堂时间属于教者,学生想问也没有机会。其实不然,谁说班门不能弄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消除“被学生问倒没面子”“小学生不会提问题”“小学生提不出好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教学中不断地创造机会,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逐步做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当然,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2.遵循渐进原则,提高质疑能力
  上面说到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也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学生一般只是根据自身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去提问,如针对字词的意思,作者及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而中、高年级学生学完课文后的质疑则可能大不相同,难度加深,由现象到本质,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质疑,已有了一定的思考价值。如教《草船借箭》预习时,学生只能提出类似“谁向谁借箭,是怎样借箭的”等简单的问题;而学完课文后学生就会提出“箭本来就是‘骗’来的,为什么文题中用‘借’呢”等实质性的问题,这也是质疑能力提高的标志。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逐步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指点质疑途径,教给质疑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教者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可以从题目上质疑,如《船长》;可以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如《烟台的海》;可以从课文的前后联系上质疑,如《精读和泛读》;可以从表现文章中心上质疑,如《卢沟桥烽火》……学生掌握了质疑的途径,学会了质疑的方法后,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质疑,由扶到放,由敢于质疑向善于质疑过渡。
  三、敢于驳疑,培养学生个性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作品重视空白艺术的作用,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课堂上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就会有不同的猜测,就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样一定会有争辩,有了争辩,学生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辩驳,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提倡学生驳疑,能培养学生不偏信书、不偏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有学生提出:狼为什么不把小羊一口吃掉,非得找借口不可?而有同学认为:这正是狼的狡猾之处,一口吃掉就显示不出狼的心机。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教者顺水推舟,让持两种意见的同学从文中或已有的资料中找根据,进行一场辩论赛,在驳疑过程中略加指点,最后使两种意见趋于统一。
  再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关于撒谎这一问题,教者有意组织了一场“为了让‘我’继续看书,摊主是否需要撒谎”的课堂辩论,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后达成“新”的共识:残疾青年撒谎是不想伤害“我”,更能看出他的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辩论常使思路清。”教学中,教师应就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驳疑,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扩展。对学生的辩驳,哪怕是不合情理的,也不可横加指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必将萌生,创新能力必能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心设疑,而关键在于学生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善于质疑,敢于驳疑,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其他文献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因此,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1~2年级)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激疑,鼓励学生质疑,进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达到让学生自觉读书,自觉领悟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抛出问题,激起学生思考,
【正】 理论上的自由与必然有着不解之缘,而实践上的自由却往往与必然为敌。这种矛盾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限制的态度上。无形的社会必然性通过有形的社会限
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在于支部,支部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书记是否能够切实发挥作用,本文主要围绕国有企业党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来实现党建工作的有效落地。
基础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研究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呢?在教学中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一、指导学生细
【问题的发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布置作业后总有几个学生来问:“老师,刚才我没听清,这会儿的作业做什么?” 经常是一件事,要翻来覆去说很多次,还有不少孩子听而不闻,听而不知,特别是低年级考试时,由于很多孩子认字不多,有的完全靠老师读题,孩子必须靠“听”来答卷,有的就是因为不会听,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不会倾听。  【问题的思考】没有良好的倾
摘要:文章根据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冲突根源和财务冲突协调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协调的治理方案。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公司治理一、 序言董事会与经理班子、董事长与总经理、董事会内部以及经理班子内部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为财权争夺。无论在西方的股份制公司还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内部的财权争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张维迎(2000)对企业内部的
摘要:文章提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立论及其研究框架,试图透析系统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等诸多相关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管理漫长岁月中的协同思辩轨迹,寻求广义系统知识化与系统理论在社会发展管理层面上的必然联系。展示构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思辨取向;评述发达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发展诸方面的组织管理思想;论及发展中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协同取向;评述中国社会发展内容
钱穆先生曾说 :“今日史地教育更重要的责任,却不尽在于国史知识之推广与普及 , 而尤要的则更在于与国史知识之 提高与加深。”可见,历史学科是高中生的必修课 , 是起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