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i_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包括十八大在内的多次会议上指出,各级学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略。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起点,小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铺垫作用和启蒙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都还处于懵懂、混沌、尚未开化的状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将成为影响小学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在小学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释小学德育的现实意义,然后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旨在为小学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提供一定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各级学校殷切寄语——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略,为国之崛起培养兼备德才的优秀人才。小学作为学生迈进校园接受系统性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之于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和启蒙作用。应当认识到,小學生对“品德”还未形成系统的认知,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不能够采用“直接说理”的方法,而应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借助于学科教学的平台优势,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之下推进德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加之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效果。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德育载体,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品德是值得教师思索的现实问题。
  一、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对素质化教育的积极响应
  推进素质化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有利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素质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品德、知识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德育不仅是素质化教育的根本,更是教育的核心要旨。小学教育的要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即学科知识教学,由各科教师完成;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师普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部分教师对品德教育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教师必要且持续性的引导,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进步与品德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小学生甚至形成“以恶小为之”的错误观念,暴露出自私、孤傲、冷漠、不诚信等不良品德。为此,在小学教育中推进德育,应当并重学生的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推动德育与素质化教育相融,共促小学生的品德与知识协同发展。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保障学生健康学习和成长
  三年级小学生对品德、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特定的性格与行为特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悄然在社会上形成多元化思潮,网络等传媒介质的发达使得小学生能够足不出户便能够接触到社会上多元化的思潮。社会上的多元思潮可以用“良莠不齐”来形容,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来自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错误思想观念。而错误的思想观念一旦先入为主、逐渐在小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便很可能诱导小学生形成不良品行。例如,网络和移动只能说设备的普及使得低年级小学生也能够通过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网络设备接触到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小学生可能容易受网络上的各种诱惑而迷失自我。部分小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喜欢观看网络视频直播,受到来自于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少数小学生逐渐形成暴戾、孤僻、自私、虚荣、拜金等不良品德。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即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净化他们思想观念,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保障小学生在正确、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下健康成长迹。而对于已经出现有不良品行苗头的小学生,教师可通过德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纠正他们的不良品行,使之“毋为小恶”,步入学习和成长的正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强烈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观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且积极的人德育元素,可为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观念提供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以思辨性的思维深度探索和发掘融于教材之中的德育元素,将它们整理成为主题各异的教学专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内容围绕着自然景物展开,在进行这一单元课文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选择“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观念。
  2.立足语文学科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当鼓励学生在品德之路的成长过程中坚守“躬行事事”的原则。而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牵头者、实施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引导,需要以开放性思维积极探索多元化渠道,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具体而言,教师应立足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创新在语文教学之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人文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人文活动中得到精神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品德观念。
  三、总结
  综上,品德是立人之本,小学作为学生系统性接受教育的开端,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积极探索和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引导学生实现品德和知识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媚.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研究[J]. 课外语文, 2018(16).
  [2]钟丽冰.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5(31):20-21.
  [3]吴丽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选择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 2019, 000(013):64.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试析做好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务必重视抓好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促进道德信念形成、抓好学生道德修养提升良好意志品质、抓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做有作为的人等三方面。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 德育工作  “教书”与“育人”是互相对接,融为人民教师实现“中国梦”,勇于担当的工作整体和辛勤耕耘的神圣“平台”。唐代的韩愈称为人师表者“传道、解惑、授业”,就是这个道理。當今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
期刊
摘要: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一生的一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不只是沟通师生思想、情感的纽带,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班主任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亲近、关爱学生;以表扬激励,正面引导,多方沟通的手段,促使学生健全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为人师表 语言 爱心 合作 沟通  现在个别农村小学条件还是比较差,学生人数在减少,为了达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些教学点只得撤销或合并,
期刊
“忠哥,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忠哥,您看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对不对?”  “忠哥,我家孩子最近表现如何?”……  学生、家长、同事称之为“忠哥”的,正是贵港市高级中学1800班班主任、学校总务处副主任黄懿忠老师。黄懿忠,现年53岁,中共党员,28年教龄,27年的班主任经历,12届毕业班的历练。从教近三十年来,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岗位默默奉献,凭着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成为了广
期刊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间联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才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要
期刊
心理素质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张大均,2017)。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两个环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是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开展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然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家庭学校责任目的不清晰;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活动随意性强,计划性、连续性差;忽
期刊
新课标下的中学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是每一个任课老师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如何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笑容学困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说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面对一个行为正处在塑造期的后进生,给他一个微笑,让他获得一些关爱,即使他不能升到高中,也能成为一个阳光正直的
期刊
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班主任教师应有意识地在班级日常德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除了通过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这一方式,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因此,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帮助班主任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提升二者德育的实际效果。  一、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融
期刊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瑰宝。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承担子女教育的责任,除了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以外,很少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会比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威吓同学要钱,欺负他人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比较容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校园欺凌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是从家庭教育视角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家庭教育视角下城镇小学校园欺凌
期刊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怀同学、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敢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
期刊
一、教学设计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目标,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因此,本课将体能训练方法与学生自身体质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对青少年的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等测试内容的观察,发现青少年学生的柔韧性相对差,尤其是男生,以此为基础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以锻炼学生的柔韧性。  二、学情分析   本課教学对象为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