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小学语文课理应承担起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狮子爱尔莎》时,就成功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师:“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最后分别的时候,“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想象一下,如果爱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谢谢你几年来对我的精心照顾,我永远忘不了你。
  生:主人,我不能再保护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
  生:主人,我知道你让我回到大自然是为了我,我忘不了。
  生:主人,你已教会我怎样捕获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会生存下去。
  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决定一个人人生性质的力量。这则教学片段中,教者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课文结尾想象此情此景中“如果爱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作者单位:南城县天井源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不是学会如何说,而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共情倾听。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是对社交和尊重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