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广记,积淀学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刚才那幅漫画非常生动地表达了现在各种教辅、参考材料、考试资料泛滥成灾,一个很恶劣的、不可容忍的现象。这个现象标示着我们的教学和教育渗透进了铜臭气,这是很不正确的一件事。教学辅助资料和学生的辅助作业题,本来无可厚非,它可以适当帮助我们弥补教材的不足,减轻老师负担。但是一些出版社,一些书商,甚至一些学校的某些人,他们的眼睛向钱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口袋鼓起来,这不符合刚才曹灿老师所传达的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不是正确的办法。而用这种办法之后,所残害的是我们的孩子。姜老师用一个儿童和营业员的对话,很巧妙地说明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应该引起我们警惕,同时,亟需教育界、出版界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赶快制止。
  ※ 陈老师对最后这道题的回答我认为非常正确。现代白板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可以做各种事情。但是同时,我们要注意体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体现课堂实际的场景对儿童记忆和识字的好处。就像陈老师说的过犹不及,有许多事情我们做的本来很好,但是做过分以后,常常有所缺失。比如,我们常常用动画或电影来辅助语文教学和识字教学,但是这个用多了以后,学生们的兴趣就都在动画或电影场景中,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点语言文字的运用。
  ※ 我想高老师刚才讲课已经入情入境,他一时不能从上课的情景里走出来,所以民间和官方没有弄清楚。中日之间的民间交往是永远不会断的。正是有了民间交往,我们后来才有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这位日本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所以,我们一定要暂停南京市和名古屋的官方交往。主观题我觉得答得很好,他说“换汤不换药”我很赞成。其实我们要推行的是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且我们提倡教育要公平,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我觉得这样把班级的名字改换一下,除了刚才高老师说的以外,恐怕还有一些利益的驱使。
  ※ 三位老师答得都很好,可以看出来大家的准备不但充分,而且文化素养和其他方面的素养都有所提高。在这里,我顺便把前面几个问题给大家稍微做点解释。首先讲第一位老师说的“一二九运动”的写法错在哪里?错在一二九之间要有一个间隔号。这个原因是:如果我们用汉字来表示月和日,用它来表示一个事件的话,我们要自己念念,看看这个月日的表达会不会有歧义,“一二九运动”,可能是“一二·九”,也可能是“一·二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一二和九之间放入间隔号。间隔号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是一个小圆点,放在行的正中间,而不是放在行的右下角。一般来说,十一、十二都会有这个状况,要看大家念起来是不是有歧义,如果没有歧义,一般应该是允许的;如果有歧义,加间隔号比较好。比如五四运动我们就用不着加间隔号,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有所注意。
  第二位老师说到的“定心丸”,民工发了工资,等于吃了“定心丸”,“定心丸”这个俗语用得很贴切。我们大家知道成语能很简练地、很形象地说明一件事,俗语也有这个特点。和成语比较起来,俗语更加民间,更加通俗,对于一般人来说更加容易理解。其中有一句“没有证据就诽谤,我让他吃错了药”这句话,“吃错药”运用得是不对的。“吃错药”是一个俗语,但在这个地方应该是“我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还有一题:“派出所的人抓了海关的人。”老师说是“当面锣对面鼓”,这不对。“当面锣对面鼓”是指两个人当面把事情直率地说清楚,我觉得“派出所的人抓了海关的人”,最好的俗语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我们把俗语运用到句子里面去,句子显得更通俗易懂,也有一种民间的幽默。说到“韵尾”,韵尾是指复韵母主要韵母后面的元音或者辅音,这个对我们的教学没有特别要求。我想特别提一下,第一个老师讲了几句古诗,其中有两句话她说得很对,一句话是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这句话和我们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呢?这句话很贴切地讲出了我们对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修养的熏陶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好像在讲,你讲了一堂语文课,给学生念了一篇文章,或者课外看了一本书,就能看出有多大进步了?不见得看得出来。但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你的语文能力就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这个提高是渐进的、是耳濡目染的、是不知不觉的,这就使大家增加了语感,增加了对语文的欣赏和表达。另外一句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也生动地表现了语文教学中没有生活就没有创造,没有在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情,你怎么能在作文中有所体现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我们衡量一篇课文的优劣,我们教学生写作,这句话是非常适用的。
  ※ 杨老师刚才上课太投入了。我想她刚才回答的主观题所叙述的老师的教态、如何引导学生,也是杨老师自己的体验。我个人觉得这个很短的教学片段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老师急于把自己心里的话设一个套,让孩子往里钻。也就是说想办法启发孩子说,说什么呢?说这个不太好,说那个也不太好,最后说到我心里想的,对了,就是这个,这种做法并不少见。这种做法不太好,使得孩子的思维不太容易发散,不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是沿着老师所设定的路径去前进。可能在这些方面稍有点欠缺,不知道杨老师以为如何?我要跟大家说的另一件事是邓丽君所唱的很流行的歌曲《在水一方》,实际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中的句子。《诗经》是中国古代民歌大全,其实是把古代人们唱的歌给记录下来,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有“硕鼠硕鼠”,也有“蒹葭苍苍”,很好的一个形式。我们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群众中传唱的的现代流行歌曲,去学习古代的诗歌,古代人的艺术创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流行歌曲的创作途径。老师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我希望老师们也能走这条路,创作一些喜闻乐见的歌曲,使得我们古代的一些民歌、诗词能在现代流传。
  ※ 历史人物排序:第一个是商鞅。商鞅是中国最早(先秦)的改革家,提出很多改革措施,因为当时反对势力太强大了,最后商鞅的结局是车裂。第二个是王莽。“王莽篡汉”,秦代以后是汉代,其实王莽也是个改革家,虽然是用不正当的手段上了台,但是也实行了很多的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作用。王安石是宋代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对头是司马光。王安石做过宰相,在做宰相期间实行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制度,并且为坚持实行这些制度作了很多抗争,后来结局也不好。康有为,大家知道“康梁变法”,他是我们清王朝的最后一个改良派的代表人物。   ※ 黄老师辛苦,但是有些可惜,可能是受到了前面小小失误的影响。情绪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之前情绪受到了一些影响,所以后面思维就有些阻塞,想不起来了。其实仔细想想,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是很有名的,讲述了麦琪是一位头金发的太太,为了祝贺她丈夫的生日,卖了自己的头发,为丈夫保存很久的怀表配了一条项链;而丈夫为了祝贺麦琪的生日,将手表卖掉,为太太配了一个发卡。结果太太的头发剪了,先生的手表卖了,他们两人就有一种言语难以表达的惆怅。所以,我觉得这个小说用了艺术的手法,将一个故事说得非常深刻,我想我们应该有时间认真研读。我特别要提的是刚刚题目中所出现的四句诗,老师没有答对王翰。王翰确实没有前面的这几位诗人有名,但是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也是非常有名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特别提到的事情,就是我们大赛组织者精心编纂了大赛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深具匠心的,拿这四句诗来说,四句诗都是讲述感情的诗,而四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皆不相同,让我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多元化。所以,我们要感谢大赛题目的编者们,给我们准备了这样精心的题目。看过这些题目,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自己的学养。
  ※ 陈老师是一位非常沉稳镇定的老师,她不但回答得正确,而且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我要说亲属称谓这件事,在中国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研究,其中有一个方面是我们称谓自己的长辈或者晚辈,和称谓别人的长辈和晚辈,有一个分别,这个分别是敬称还是谦称。“敬称”就是尊敬的称呼,“谦称”就是谦卑的称呼,这两个是不同的。刚才的问题就把这件事情提了出来,把某些事情说得很可笑,说得不太对,我在这里稍微说一下。我们称呼别人的父母,一般来说我们叫“令尊”,“令堂”;我们称呼自己的父母一般叫做家严、家慈,或者家父、家母。称呼“令”就是你,就是您,称呼自己就是“家”,所以二者在实际应用中不能颠倒。大家在运用这些敬称和谦称的时候,要注意语体,注意自己说话时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就是要有一个恰当的语体。虽然在平时白话文的语境当中不怎么会用到古语,但是像成语这样已经融入到我们白话文当中的语言就可以应用。我特别要说陈老师在最后一道题目中所阐发的思想,我很赞成,她将文道结合,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解释得很清楚,我以为这几句话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都值得牢牢记住的。这是我们“课标”创作者所凝练的一句非常正确的话,这句话表达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以及我们大家的一个奋斗远景。这句话可以说是金玉良言,字字珠玑,我念一遍这句话,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 我个人觉得,最后这道题的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在说一个、两个、三个和尚的故事时,最后说道:“你说怎么办呢?”是让孩子想一个办法。孩子为了回答妈妈的这个问题,当然就说弄个自来水。或者给他们安装一个其他的设施,或者是找一个车子来给他送水等等,这个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表现儿童对老师或者大人的问题的回答。我为什么说是妈妈的问题呢?是妈妈对三个和尚的故事理解的错误,和她引导的不正确。她应该怎么引导呢?不是引导怎么办,而是引导为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事,就是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吃,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呢?引导孩子到正确的路上去想,孩子说怎么办呢?孩子说这样办。你如果说为什么呢?孩子就去想为什么。我觉得这件事情启发了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思考,我个人说一个非常不礼貌的话,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甚至有些老师是为设问而设问,甚至这个设问离开课文的主旨,这样一来就把孩子的思绪引偏了。那么,他就不可能通过这个问题来正确地做出思考和回答。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半,斯言不谬,确实是这样。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我建议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你设想了问题之后,你再看看你的问题,觉得哪个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你给它打个分,如果是6分以下的问题,你重新想。如果是6分以上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思考价值的,才是使得我们思维活跃的。我们不怪这个妈妈,也不怪梁老师,他很匆忙,来不及把妈妈的话都看得很清楚,所以我想我们也可以理解。我饶舌说两句,我是第15次站在这里“示众”。我首先觉得我们大家是从郭兰英老师优美的歌声开始的,现在我们是从梁老师浑厚的歌声中结束的,我想这样一件事情反映了人说大赛好风光,那就是我们在大赛之中,听到了、看到了很多很多老师优秀的课堂展示和其他的活动,我自己觉得每个老师都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地学习。同时,我觉得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这个问题的设计、问题的组织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巧妙的组织,是这些出题的老师们呕心沥血之作。他们做了这么长期的准备,又做了这么精心的安排,使得我们大赛的这个问答环节能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享受,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大家感谢的。那我们就鼓鼓掌,来感谢这些编者的匠心。同时,我要告诉各位,其实在我们这个会场上,我们是互动的。虽然有许多老师没有说话,但是在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家在嘴巴里、在心里面都在回答,我想这样的一个互动的环节,使我们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真正地得到学养。我想我个人,一个老丑的媳妇在这里来见公婆,我想我自己暴露出来了很多的不足,很多的问题和错误,我很感谢诸位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们大赛的主任巢宗祺老师在会后用他精湛的学养告诉我“举案齐眉”背后的精彩的故事和它的出处,使我丰富了知识。我在讲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优雅的主持人倪老师用一句话,叫做“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点明了主题,我啰唆了半天没有她说得这么精辟。在大赛的过程中,有许多的老师给我这个对于中国朝代的分析、对于世界历史的知识,以至于很多文学方面的东西,弥补了我的不足,纠正了我的错误,我愿意在这里,也向各位表示我深深的感谢。最后我想说,大家得到了一次美好的享受,增长了我们的素养,使得我们大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所以这次大赛从问答的环节来说,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成功的。
  (文稿由本刊记者顾科君、郑凛、陈悠根据录像整理)
  (佟乐泉,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应用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学生习作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笔者想就中、高年级所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习作的促进作用谈些做法。  一、中年级活动——促积累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进一步促进他们阅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习
期刊
一、凝聚共识: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  共识能够“让我们明白要求进行的改革到底是什么”。书法教育改革的共识,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力求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并不断提高书写水平;让中国人都能写好中国字,这既是个人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  这一共识的要点有三:一是要求“每个学生”(没有例外),这种公正的前提至关重要,它体现的是教育公平,是改革的合法性;二是以写字为目标,在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写字
期刊
一、动笔前,调身心  屏显:轻入座,纸毡平;合用砚,要细心;水先加,墨调匀;沿内侧,笔掭定;搁好笔,气息宁。(生目视字屏,自主达成)  做写字操:活动指、腕、臂。  写前检查:笔、墨、纸、砚、帖、毡的使用方法及摆放位置。  【点评】习练毛笔字,动笔前,准备工作要充分。文具用品摆放规范有序,针对课桌空间状况,指导学生共用砚台、笔架,先滴水,再调墨,控制用量,既减少碰撞、挤占的麻烦,又培养精细节俭的品
期刊
各位老师好,我是一位话剧演员,话剧演员可能对朗读者要求在表演上多一点,所以在打分上就有点抠门。但是我们话剧演员和朗读有个共同的东西,都要说台词。台词,我们从锻炼的方面来讲就是朗诵。那么朗诵的要求无非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要求它的音乐性。音乐性就是说在他的朗诵里面有起有伏,有高有低。刚才听了这些老师的朗诵,我首先有个非常好的感觉,特别高兴,在语音上大家没有问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但是每
期刊
我们国家的语文教育,历来存在一个重文轻语的倾向,我听付宜红老师讲,上一届比赛朗读分占10%,这次提升到15%。那就是说,我们意识到朗读教育在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里占的比重提高了,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是直接体现人思想的。下面我就说说我听了这次比赛后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觉得朗读一定要注意准确。这是第一位的要求。在字音上,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硬伤,我们7号选手,应该是
期刊
在第四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智范先生应邀担任点评专家,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赛场的15位参赛选手素养的现场答题环节作了精彩评点,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点评,诠释并传递着语文课程的要义,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知识答题  为什么大赛要设立知识答题,它的初衷是什么?方教授如是说,在知识背后有我们的思想
期刊
第一、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要关注两点。一是要加强诵读的教学;二是要关注古诗的理解。先来说诵读。诵读首先要熟读成诵。要经过反复,把古诗变成熟记的东西。其次,是要读出味道。再者是讲究诵读古诗的技巧、方法,比如,速度要比正常的读书慢一倍。举个例子,诵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速度就要慢了许多。为什么要注意诵读,而且要慢一点读啊?理由有三:第一是因为古诗是用
期刊
【参赛选手】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方能见到素养大赛中的精彩绽放!这不光是比赛,更是考验与检阅,紧张有序的比赛,必将成为终生的记忆,鞭策着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无私关怀的省、市教研室领导与专家,感谢给予精彩点评的专家与学者,感谢默默奉献的主办方与志愿者,怀着这份感恩,即将离开金陵,但我会一直关注《七彩语文》,关注素养大赛,从中
期刊
◇ 撰写对联话感受  五湖青年才俊怀揣七彩教育梦汇聚古都金陵城登台献艺共谱小语新华章;  四杏坛精英胸藏一腔育人情共赴虎踞龙蟠地互切相蹉齐书母语永辉煌!  ——江苏 余沟  ◇ 参加这次大赛的观摩活动,让我感到震憾: 首先是格局高,规模大,是我从教30年来第一次亲身经历的大赛活动,所以我感到非常荣幸;二是参赛选手的多才多艺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一所学校有了这样的优秀教师,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作为学
期刊
多年来,语文教学不重视抓“语”,不重视抓“文”,却把大量时间花在搞支离破碎的文章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语文教学不抓“语文”本身,只在“关于语文”上下工夫。如此缘木求鱼,语文教学的效率如何能高得起来呢?  摈弃了支离破碎的文章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之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又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