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策略选择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凝聚共识: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
  共识能够“让我们明白要求进行的改革到底是什么”。书法教育改革的共识,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力求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并不断提高书写水平;让中国人都能写好中国字,这既是个人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
  这一共识的要点有三:一是要求“每个学生”(没有例外),这种公正的前提至关重要,它体现的是教育公平,是改革的合法性;二是以写字为目标,在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写字,其余都是附属,把字写好才行;三是“写好”是一种底线达标而非无限拔高的要求。
  凝聚改革的共识可以明确方向,排除干扰形成合力。这一点在社会改革中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形成和定型使得社会日趋多元化,并进而成为影响改革的重要因素。“这些社会力量不仅在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方向,而且,即使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也往往需要他们的配合”,否则“或者半途而废,或者阳奉阴违”。因此,没有共识的凝聚,分歧将层出不穷,改革也将遭遇困境。
  二、守住底线:重建教育的“基础秩序”
  为何要守护底线?如果将这种底线守护看成是让旧体制、旧生活、旧学习在新时代的苟延残喘之举,那就误解了书法教育的价值。尽管从1840年、从1919年、从1949年、从1978年到今天,时日不短,成就巨大。但从社会总体进程来看,我们正从那个带有农业文明气息的闲适的时代走出,开始了忙碌的现代性追求。社会还处在转型期。守护底线,坚守汉字书写并非是要表明,“旧时”的东西(如书写)是好的,新事物(如信息技术)是不好的,而是基于一种考虑——转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旧体制被瓦解,新制度尚不健全,这种“青黄不接”的危险在于它不仅有暂时的乱象,还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即在这一时期,会摧毁一些新旧体系都赖以存在的“基础秩序”。汉字书写就是母语教育的一种基础秩序和底线,是教育的底线也是文化的底线。它不是民族文化的分支,而是文化大厦的基础。“不要书写的信息社会”极有可能是转型时期的幻象,如果这时不将书写的底线守住,等到书写被彻底甩出教育结构,那民族文化的存亡可能再次成为现实问题。
  那么,底线在哪里?在义务教育。因为:(1)义务教育重在打基础,良好的书写习惯与基本的书写能力就是重要的基础,对后续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在这个阶段达到合格的能力;(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权利接受教育,因而可以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成为可能,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汉字写好,就是每个人的一种“教育义务”;(3)义务教育阶段有“底线评价”的空间。尽管当前义务教育也被拉入应试的链条,底线评价尚未成为现实,但已经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普及性的书法教育着眼于基础素养,必然需要底线评价,即要求所有人的“合格”。
  其实,底线的守护不仅在书法教育本身,它的理想目标当是重建教育的闲适。当带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教育闲适被打破,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等社会病症便开始无情地吞噬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打基础的过程中,失去闲适也就失去循序渐进,也就失去了“养成”的耐性,剩下的只有经济视域中的效率标准,最终便会抛弃教育的常识,处处想走捷径,而这又恰恰就是人生的弯路与社会发展的崎岖。因此,在信息时代逐步建立与完善新秩序的路上,重建教育闲适也应当成为一种具有底线色彩和基础意义的追求。
  三、理顺关系:内部的调和与外部的融合
  书法教育包含的内容甚广,实用与审美、硬笔与软笔、技巧与文化、个性与规范等等,因此它需要调和内部的诸多关系;同时,书法教育本身也是嵌入已有教育结构中而非独立运行的,因此,它需要处理好与现有教育结构的关系。
  1.处理好写字与育人的关系。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操练,是有可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的;如果简单地在“书法文化”上做文章,期望通过静态知识的介绍(书法人物、流派、字体等)来提高文化素养,也并非完全无效。但是这两者的割裂明显缺乏教育的智慧。我们需要看到书法知识和文化的修养在引起兴趣、启发思考以及书体的个性化表现等方面的功用,看到书写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对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爱,只有看到这些内在关系,才能避免机械化与泛知识化的不良倾向。
  2.处理好书写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写好汉字并不是只求结果不论过程,学生在欣赏与书写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体验也至关重要。因此,“写好汉字”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比如,学书之初对于汉字书写的态度是否积极,习惯是否良好,“提笔即是练字时”和“意在笔先”的观念在写字的过程中有没有逐步建立,书法应用的意识有没有日渐形成,面对名家的碑帖又有怎样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等,这些过程性的表现,都是“写好”的重要维度。
  3.处理好书法教育与各科教学的关系。学校教育中书法教育涉及到:(1)独立的书法课。少数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开设了书法课;(2)语文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渠道;(3)各科教学。各科教师在板书、作业批语和其他书写方面都是学生书写的榜样。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不仅仅包括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还涉及到普及与提高、技能与审美、基本能力与兴趣特长的关系等。
  4.处理好传统写字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书法教育的不光是冲击和挑战,也有新的发展契机和可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经验,发扬光大几千年书法教育的传统及当下的书法教育经验;另一方面要谋求书法教育在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新环境下的新发展,创新书法教学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精神与活力。
  四、回归常识:在书法教育实践中累积经验与智慧
  尽管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书法教育应当有其基本的规律和法则。因此,讨论书法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抓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与基本环节,切实破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时间保障。书法修习必须有时间保障。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对书法课的开设有明确的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各地区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调整,比如,江苏省就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这种制度化的课程保证至关重要,它显示了书法学习的独立价值。除此,还需要相关课程教学的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在日常语文课程中保证书法教学的时间。对此,《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堂上每天要有10分钟的随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天天练,逐步增强练字的意识。这样,就让书法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书法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更关注教学的系统性;语文教学中的书法学习时间相对分散,更关注书写的日常实践。把这两个方面的时间协调起来、且不折不扣,书法教育才不至流于空泛。
  2.实践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应是实践取向的,它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把字写好,而不是知道、了解,甚至记忆诸多“关于如何把字写好的知识”。“写起来”才是硬道理,纸上谈兵、耍嘴皮子,终究写不好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似乎故意回避“训练”,以为一谈训练就是“机械”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好像孩子要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习作中学习写作一样,他们也要在书法训练中学习书法。当然,实际的书写训练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第一,负担必须适宜。简单的增加书写量非但不能提高质量,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指导必须严格。特别是在写字教学的起始年级,要在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等基础环节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写字指导也应简便明了,不能“讲起来没完”,搞烦琐哲学,这样既没什么效果,又空耗了学生实际训练的时间;第三,反馈必须及时有效。书写实践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书写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体体验,不应以少部分学生的示范代替每个学生的亲身参与。
  3.习惯当先。教育有时就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教育阶段更是这样。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中最主要的有:(1)“练字先练姿”。书写姿势看起来似乎不起眼,其实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大事。《课标》对于书写姿势与习惯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对“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出了明确要求。(2)“提笔即是练字时”。在教学过程中,这是至为关键的写字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意识。(3)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书法。生活中充满着学书法、用书法的机会和资源,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书法的习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用。
  4.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示范是最为重要的书法教学资源,一位教师若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打铁需得自身硬”。就现实而论,当下学校里不仅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而且教师群体的书法素养参差不齐,因此,现阶段提升教师的书法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重视教师培养的传统经验。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中,曾有“三字一话”的基本功训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随着师范教育的“升格”,这些好的经验与优势正在“淡化与弱化”,以至于“已经见不到像中师生比高中生那样的明显差别了”。这在书写方面的表现很明显。因此,在师范教育阶段,我们是否需要重拾这些传统优势?因为它们毕竟是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也应对自己的书写能力有更高要求,要有适当的职后培训,不仅要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还需要学习书法教学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国家在经济领域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以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就是一种对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它是一个突破口。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向往,人终究要过的是精神生活,教育也终究要充实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让每一个孩子写好汉字”,是中国教育的精神召唤,它所描绘的是一个具有审美倾向的教育生态,它未必能够直接使人强大,但很可能可以教会人们幸福,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李亮,南京师范大学2011级博士研究生,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周彦,硕士,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部副主任)
其他文献
“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联想到我们语文教学,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追求“低碳”教学,落实减负提质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要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首先要从作业入手。  一、 强化实践作业。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将学生从“机械的抄写、枯燥的背诵、头疼的作文”训练中解放出来,布置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如可以将一些
期刊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烁光芒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更为深远。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
期刊
什么是语文的情怀?它是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和热爱,是对语文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如同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阅读情结;如同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土地”情缘……不仅如此,语文情怀甚至包含着对和语文相关事物的关注与喜爱,是对语文的心驰神往、真情投入。  语文情怀的价值在哪里?情怀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但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就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以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与追求。可惜的是,几十年来一直落实得不如意,今天,很多学生仍不知如何更好地去学习,学习效率、教学效率低下。看来,有必要将“学会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再进行重新审视。  一、 “学会学习”的理念分析  1. “学会学习”的不同读法与境界  “
期刊
一、(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一个重点、亮点  强调加强小学生的写字教学,是2011年版“课标”的一个很明显、很突出的重点、亮点。关于写字教学,2011年版语文“课标”除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作了明确的规定以外,在“实施建议”中的“具体建议”部分,对写字教学不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而且具体、明确地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
期刊
一、 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师: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有着高远的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请同学们响亮地、充满激情地喊出她的名字!  生:(大声齐读)海伦凯勒。  师:请大家轻轻地饱含感情地念出这个名字。  生:(含有感情地)海伦凯勒。  【评析】简短的导语,既介绍了文本的主角,又渗透了语感训练,而读名字,很自然地进行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心里印下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去研究其背后的思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什么要专门研究说明性课文背后的思维呢?想法有二:首先是因为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圈子里,重“叙”轻“说”的现象很普遍。所谓重“叙”轻“说”,就是过分偏重于叙事性课文的教学,而弱化或忽视了说明性课文的教学,所以,很想谈谈说明性课文拥有的思维魅力,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另外,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说明性课文,扩大我们的
期刊
古诗虽然意象丰富,意境深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怎样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这个原则呢?我校范如刚老师精心准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
期刊
苏州市彩香实小周颖老师: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为了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机会和合作交流平台,课堂的教学也呈现出活跃的景象。然而有时效果却适得其反,如若教师过于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情境和学习流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造未必能得到提高。其实学生的有效学习往往是个人化的、具有针对性的。为此,教师在竭力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更
期刊
学生习作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笔者想就中、高年级所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习作的促进作用谈些做法。  一、中年级活动——促积累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进一步促进他们阅读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