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唯物史观理论构建的基础之作,该篇中对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内涵进行了丰富的论述。“现实的个人”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不仅对我们正确把握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我们立足当代中国实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个人生存、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的理论生成,并结合现实,分析“现实的人”思想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现实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44-02
  一、“现实的人”思想的理论生成
  (1)对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的人”思想的反思。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非常的崇尚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理论,而随着来到社会,接触到社会现实,看到物质的重要作用,以及受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反思和批判以前自己所认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人不过是被抽象的思想出来的和通过抽象被产生出来的人,这种人只不过是从头脑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而不是以现实为起点的,那么在黑格尔哲学中的所存在的“人”便不是現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个人是现实的、社会的人而不是以往黑格尔所认为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批评黑格尔“忘记了特殊的个体性是人的个体性……他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他的胡子、他的血液、他的抽象的肉体,而是他的社会特质”。①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中讲的人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一种虚幻的。因为这种思想中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原型相脱节,因此,在他们的认知中人也就只能被认为是自我意识了,而劳动也只能被看作抽象的精神劳动。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②。
  (2)对费尔巴哈哲学中“抽象的人”思想的反思。
  马克思也不认为费尔巴哈哲学中“抽象的人”思想。在《形态》中,马克思对“抽象的人”思想进行了批判。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类”的集合,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实际存在的人,而是任然只是看到抽象的‘人’”③。因此,虽然费尔巴哈自我认为他用所谓的自然的“现实的人”代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实际上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一般的人”只是一种对现实和历史的认识无任何意义的“类”而已。费尔巴哈是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看到存在于现实的人。马克思同时在《形态》中对于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扬弃。
  施蒂纳对于哲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唯一”的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问世,从而使人们的思绪从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类”“共同的本质”转向个体存在。促使马克思意识到,自己从“在历史行动的个人”出发的科学分析思路与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出发思路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也认为,施蒂纳的“唯一者”完全可以被看作存在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形的个人。但是马克思又认为,在施蒂纳那里,“‘人’只是概念、观念的另一个名称而已。人们的这个脱离了现实事物的观念和思想,必然不是以现实的个人,而是以哲学观念中的个人,已脱离了自己的现实而只存在于思想中的那个‘人’,也就是个人的概念为其基础”④。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仅仅存在于观念中的实体兼主体,不也同样是抽象的。可见,施蒂纳的“唯一者”仍然是以“人”的概念为基础的人。马克思认为施蒂纳将人的本质看作理想、思想是谬论。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已有的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⑤。
  二、“现实的人”思想的当代现实价值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对我们当前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个人,以及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准确阐发和引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有助于对当前阶段下个人的境遇进行正确的认定。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告诉我们,要科学地说明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观察现实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和生存方式。我们只有基于现实生活,基于实践活动,方能避免将人理解为抽象的人,将人看作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研究人,我们只能研究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的人,即由历史实践性所规定的现实的人。因此,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便具有现实意义指向和价值追求。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攻坚期,正处于社会转型飞跃的关键期。随着当前我国建设发展的深入,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使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悖论的社会,让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人对利益追求的日趋强化,也带来了破坏人的生存环境的现象,也使得社会矛盾和个人的生存境遇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遇到了全面发展与单向度发展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普遍谋求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的境遇越来越恶化。人与自然出现了深刻危机,自然有限的存在无法满足人类无限制发展的需求,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潜藏着生态危机。与此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暴力、色情、青少年犯罪、伦理道德危机、价值虚无等。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主体的发展观,确立人与自然、个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和谐发展观。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与变化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实践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在现实的基础上去关注现实的人的发展,正确全面地认识处于社会现实的人,才能对他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确实全面地加强人的塑造。
  (2)准确阐发和运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一生的最终目标就是每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变化最终还要归结为社会关系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在社会关系发展中,人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力量都会发生变化和发展,并通过现实的社会关系展开。马克思对于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对于当前社会我们正确认识个人的地位问题具有的现实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每个人同时同步的全面发展,它发展前进只能以现实的人为基点方能完成。因此,马克思非常关注和关怀现实的人的实践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离不开全面发展的现实的人,因而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认证中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其决定性力量。深刻理解现实的个人全面发展中的类和个体的关系,运用马克思把个人置于类和社会的这个广阔背景中,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考察和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具价值的视角和思路,才能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与类的对立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构建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人学的理论。在当前我国,所谓的“现实的人”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责任编辑:刘 健
其他文献
摘要:以我国交通出行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着重以当前交通出行的典型案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交通出行领域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找出我国交通出行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促进我国新时期交通出行领域健康发展。  关键词:交通出行电子商务SWOT 分析发展机遇  中图分类号:F50 F713. 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
摘要:随着复杂性时代的到来,公共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公共问题的处理呈现从公共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的趋势。新媒体作为一种利用数字、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进行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监管难度、加速网络舆论群体事件的生成与扩散,但同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为公共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微博打拐”这一成功案例的分析,探索公共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贯穿了劳动教育发展的始终,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导向和实践形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不仅可以让我们对劳动教育的历史有所了解,更使我们对当代的劳动教育有深入的理解,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关键词:劳动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
摘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感到沮丧和不安的经历。如果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得到适当安慰,便可以缓解情绪并建立起与对方的信赖关系。每种语言中都存在安慰行为,汉语和日语也不例外。在所有文化中,适当的“安慰”表现都可以帮助双方维持更好的关系。但如果是不适当的行为,可能会使对方情绪变得更加消沉,并使得人际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从缓解他人情感的语言行为出发,从语用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安慰”行为。  关键词:不良情绪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的手机应用、海量爆炸的信息的出现,导致大学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相适应的拖延现象。通过对收集来的300份《蚌埠学院大学生拖延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阐述了拖延现象的概念、表现、产生原因等,旨在探讨如何尽可能减轻甚至避免拖延现象的产生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史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史学领域的新趋势。美国学者穆素洁的《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从更为宏大的全球视野,以蔗糖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翔实的史料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晚晴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他的这一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史 糖 中国社会 世界市场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
摘要:“五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底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西藏高校讲好“五四精神”,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国家情怀,提升大学生对特殊区情的认知,树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此,我们要把握“五四精神”的维度。立足“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在具体教学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启发式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
摘要:观察活动在科学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于观察的含义、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如何上升理论等问题,不同的学派如逻辑经验主义、否证主义和历史主义学派有着不同的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与感觉之间没有什么区别,是一种直接得到感觉经验的纯粹的过程;历史主义则认为观察包括感觉,是感觉之上的认识,且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并不纯粹。  关键词:观察 理论 逻辑经验主义 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N
摘要:“素食”是贯穿韩江的《素食主义者》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以“素食”与“肉食”为对立的两极,暗示在韩国父权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抑,显示了韩国女性除了自我毁灭便无处可逃的无力感。毕淑敏的小说《拯救乳房》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描写如何促进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毕淑敏要解除的不是病人身体上的病痛,而是女性灵魂上的枷锁。  关键词:女性意识 父权 比较  中图分類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为直观了解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现状,探索今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中近五十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法对管理心理学的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聚类研究。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集中于管理心理学、企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管理人员等领域。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热点 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