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中关于地壳物质循环图的推断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顾]
  地壳物质循环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一个重要的地理循环规律,在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三年级的第一轮复习中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所有岩石能沉积,所有岩石能变质,所有岩石成岩浆,岩浆成为岩浆岩”的重要知识点。即各类岩石都能露出地表,接受外力作用成为沉积岩;各类岩石都能下沉地壳深处,接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各类岩石都能够接受重熔作用成为岩浆;但是,只有岩浆才可以经岩浆活动成为岩浆岩。最简单的过程是“岩浆一岩浆岩一沉积岩一变质岩一岩浆”。在第二轮复习中地壳物质循环是作为几个重要地理规律进行专题教学的。
  在一次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讲评课中,讲评2007年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卷,所有的选择题已经讲评完毕,我问“选择题还有没有疑问?”一个同学问,试卷的第24至25题,为什么不能判读“甲:岩浆,乙:岩浆岩,丙:变质岩,丁:沉积岩”。具体题目如下:
  
  (2007年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图9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有
  A.甲
  B.乙
  C.丙
  D.丁
  25.形成煤层和大理岩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4.B、D 25.B、c
  分析:示意图中分别有两个箭头指向丙、丁,因此丙、丁肯定一个是沉积岩,一个是变质岩;因为“所有岩石能沉积,所有岩石能变质”;按照地壳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推断甲:岩浆,乙:岩浆岩,丙:沉积岩,丁:变质岩,①是岩浆活动,②是外力作用,③是变质作用,④是重熔再生作用。所以,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有乙岩浆岩,丁变质岩;形成煤层沉积岩)的是②,大理岩(变质岩)的是③。
  她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判读“甲:岩浆,乙:岩浆岩,丙:变质岩,丁:沉积岩”?
  我说:“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一般的规律是‘岩浆一岩浆岩一沉积岩一变质岩—岩浆’。”
  她立刻反驳说“既然所有‘岩石成岩浆’,为什么不可以推断出是沉积岩直接转化为岩浆,非要中间加一个变质岩呢?”我从没有想过怎样解答这类题目,一时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中立刻解答她的疑问;同时也为了避免,课堂成为我和一个同学的学术交流,我提议“课后我们可以再讨论讨论,你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大家都可以来思考。请坐。”
  但是,在高考复习的各地调研卷的联系中,就有班级中地理学得最好的一位同学给我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都是经过“岩浆一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的过程,为什么不是“岩浆一岩浆岩—变质岩一沉积岩一岩浆”的过程?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只要做到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题目,她肯定是错的。
  当天中午,她就来找我了。显然,她是有备而来的,手中整理了好几道相关的题目,要我解释为什么就一定是这样的一般过程,而我们在第一轮复习却是那样的几句重要的话。几道题目及分析如下:
  
  I(2007年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图9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读图完成24-25题。
  (见上图)
  II(2008年3月泰州市期初联考)图11表示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20.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③类岩石
  B.石油和天然气多储藏在④类岩石之中
  c.②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
  D.火山喷发现象是a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A、D
  分析:该题的题干中有“c表示外力作用”这句提示,因此③肯定是沉积岩;按照一般地壳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推断②是岩浆岩,①是岩浆,④是变质岩,a是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d也是变质作用,e是重熔再生。
  她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判断“①是岩浆岩,②是变质岩,③是沉积岩,④是岩浆”?
  Ⅲ(2008届苏州五市三区高三调研)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图2回答5—9题。
  9.若此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d为沉积岩,则
  A.a代表岩浆
  B.b代表岩浆岩
  c.②代表外力作用
  D.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D
  
  分析:该题的题干中有“d为沉积岩”,因此,按照地壳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推断a是变质岩’b是岩浆,c是岩浆岩,①是外力作用,②是变质作用,③是重熔再生作用,④是岩浆活动。她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判断“a是岩浆,b岩浆岩,c是变质岩,d是沉积岩”?
  我刚开始听到她的一连串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奇怪,这样的题目如果是高一刚学习的时候出现还可以理解,因为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出现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高一时候学得不扎实;但是,这个同学是地理综合素质良好的一位同学,她怎么会问到普通同学都会做的题目呢,而且,她的三次做题,每次都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在做,根本没有想到之前的练习讲评。
  我思考虑她的提问,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类题目中“为什么沉积岩不能直接指向岩浆?”
  其他都能理解,就是这点无法理解,只因为我们以前学过“所有岩石能沉积,所有岩石能变质,所有岩石成岩浆,岩浆成为岩浆岩”的重要知识点。
  对于这位同学的提问,我告诉她,沉积岩要成为岩浆,也必须经过下沉到岩石圈中的深处,在下沉到地壳内部的过程中会遇到高温高压的环境,沉积岩变质成为变质岩,如果温度、压力足够高,就重熔再生为岩浆。虽然我们在必修一的学习中说过“所有岩石成岩浆”,必须是在岩石圈的深处完成,沉积岩是不可能在地壳外部重熔再生为岩浆。因此,我们讲地壳物质循环的一般过程是“岩浆一岩浆岩—沉积岩一变质岩一岩浆”。通过我的这番解释,她突然领悟了,很高兴的回教室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成功为第二轮复习中的高三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学事件,却是我在课上和课下两个时间完成的。问我这个问题的学生不是平时学习能力弱的同学,恰恰相反是一个地理学习很不错的同学。课上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解释,只能告诉学生一般的解题规律,好在没有与学生在课堂中对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没有耽误正常的课堂教学。虽然我在课后的回答中,让她高高兴兴的获得满意的答案,但是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我的课堂教学中.在“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中,是存在不足的。
  如果不是这个同学的追根问底,我在教学中所关注的是告诉学生一般的解题规律,遇到“地壳物质循环”就按照一般的规律“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来思考问题。现在这个爱思考的学生来问我,既然“所有岩石能沉积,所有岩石能变质,所有岩石成岩浆。岩浆成为岩浆岩”,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是“岩浆一岩浆岩—变质岩一沉积岩一岩浆”?此时我明白了,我在处理这个知识点上教给学生的是“经验”,而不是正确的“方法”。因为我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所有岩石能够变质,能够成为岩浆”?因为所有岩石在回到地壳内部的过程中,都是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最后重熔再生为岩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肯定是会引导学生共同来思考这位同学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因此,通过这次教学事件的反思,我懂得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高三的复习,在引导学生解题、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最关键的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以经验为本”、“以本为本”,把知识点分析到位,理解到位,真正做到基础过关。教学中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会背的这个层面上,需要提升到理解的层面上。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容面对高考。
  优秀的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爱思考的学生也会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我真的感谢这位爱思考的学生!
其他文献
根据香肠与空气接触的密切程度将四川香肠分为表、中、内三层,并测定香肠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酸价、过氧化值、TBA值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显示,香
新课程的理念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它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扉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的情感因素,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    一、唤醒自我激情,在“投资”上花力气    记得加里宁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
课堂上驱动任务的设置、实施目的都是为了完成驱动任务,回归任务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完成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回归任务的手段多样,曲径通幽。下文将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在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三种反馈    以一节课为例。  第一种无声反馈:上课前多媒体不断滚动上节课布置的要测试的内容,上课铃响以后,学生马上拿出纸按要求写这些驱动任务。这短短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效率最高的,他们要把
自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以来,加上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大批的留守少年脱离了家庭的教育,使得进入初中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这给本来难度就很大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遵循一点,那就是: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以鼓励去激发学生。    一、爱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泉    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更是班主任工作的源泉。作为班主任要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前苏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应化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等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要学好化学首先要学好化学概念,教师要教好化学首先要重视化学概念的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因其抽象性使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脂质代谢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的调控作用。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不仅患病率高,而且还可引起严重心脑、肾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
膏方,民间称冬令补膏,或膏滋药,《博雅》称:“膏,润泽也。”内服膏滋是将药物用水多次煎煮,合并煎出液去渣,将药汁浓缩成糊状,加糖类或胶类等调制成稠厚的半固体制剂。膏滋药
疼痛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症状之一,癌痛能否得到满意的控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癌症患者50%~7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止痛方法较多,现国内报道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