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技击名家陈固安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派太极拳重在实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技击名家,陈固安先生即荣列其中。
  陈固安(1914~1993年),河北省邢台人,回族。自幼酷爱武艺,先从伯父陈发达老先生习回族查拳,十三岁跟表叔李圣端老先生改习武派太极拳。李师是清末太极拳宗师广府郝为真前辈的入室弟子,拳技精湛,卓越超群,在邢台地区颇有名气。陈固安在师门苦学八年,深得真传。后来又得到韩钦贤、郝中天诸师教导,艺精而博,堪为同门之冠。


  弱冠后,他为谋生先在铁路上工作,行迹遍及河南、河北、湖北诸省,遇有名家即往拜访,深研博采,取精吸华,而对武派太极拳之研究,更是废寝忘食,结合体用,技艺益臻精纯。为验证师门心法,或为事所迫,他与人较技几成司空见惯之事。
  1936年夏,他去长辛店铁路工会看望朋友,偶遇铁路管理局局长随从副官秦先生。秦自称精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二人先谈拳,后又推手试劲。搭手不久,秦某即用采法,陈固安先生顺势用贴身靠将秦某击出丈余。秦某不服改比散手,再次挥拳进击。陈固安用懒扎衣先化后挤发,又将秦某击出。至此秦某终于口服心服,赞叹而去。
  1939年秋,陈固安先生在河南省沁阳象河关做事。当地拳师刘某自南阳打擂载誉归来,手捧南阳专署专员奖给他的宝剑锦旗夸耀乡里,一时风头颇健,赞美他的人很多。他听人说自河北来的陈固安擅长太极拳,技艺甚佳,心中不以为然,就去拜访陈先生,并坚请较量,陈先生无奈只好应允。刘某猱身疾进,左掌虚晃,右掌扑面,势如劲风,飒然有声。陈固安先生左掌引化,右掌一托其右肘,一招“提手上势”,将刘某抛出丈许,令围观者赞不绝口。刘某爬起后亦连声说“好”,两人从此成了拳友。


  1942年,陈固安先生在湖北省老河口清真寺当教员,与当地回族武师马书宝先生关系甚好,常在一起谈拳论武。有一天,马先生陪同一位姓黄的拳师前来造访。黄某体魄魁伟有力,自诩以刀术见长,询问陈固安先生:“不知太极拳有无刀术。”陈先生说:“武派太极拳有太极小三刀和散手四刀。”黄某请求一试。陈先生将自己常用之刀请黄某使用,自己用一木刀。二人来到院中,请马书宝充当裁判。马书宝发出“开始”号令后,黄某挺刀而进,一招“迎门劈柳”,霜刃如风照陈先生面门劈来。陈先生身躯微闪,用剪腕法,木刀截斩黄某右腕,黄某迅即抽刀,未等他变换招式,陈固安先生手中的木刀已置于黄某肩头上了。马书宝先生忙高喊“停!”判陈胜黄负。从此,陈固安太极刀轻取黄某一事迅即传遍了老河口。
  1944年,日寇侵犯老河口,陈固安先生同韦诚荣阿訇避难房县西关清真寺。寺内大殿年久失修,韦阿訇延请工匠予以修葺。当地帮会龙头雷长春却强迫木工到他家做活。韦阿訇再三解释,雷某却愈加蛮横,口出不逊不说,还出手推搡韦阿訇。陈固安先生在旁见此情况勃然大怒,急步上前一记“扑面掌”将雷某打出数步摔跌在地,雷某爬起悻悻而去。当晚他带领七八名彪形大汉到寺内找陈先生厮斗。陈固安先生并不畏惧,运用“玉女穿梭”和“野马分鬃”等式声东击西,出掌如风,霎时间这些彪形大汉俱被打倒在地,雷某也忙抱头鼠窜而去。


  房县某校拳击教官周振武,是一山东大汉,体壮力雄,常到寺内和陈固安先生交流技艺。在谈话中极言拳击之勇,对太极拳则有轻视之意。陈先生说:“周兄如欲知太极拳之奥妙,我们可以一试。”话音未落,周振武已离座迫近,一记右直拳向陈先生面门击来。陈先生并未起身,仅以右腕与之相搭,运用沾连粘随之技,使周如坐舟中,起伏不定,进退失控,虽有力而无法运用。周不禁大惊,连问:“这是什么技巧?”陈先生笑道:“我国武术博大精深,名家如林,今后请不要以洋人之末技而笑我中华武林无人。”周振武先生深为敬佩,后来也跟随陈先生学习起武派太极拳来。
  以上所述大都是陈固安先生青壮时与人较技之些许轶事。随着时代发展,武术界同仁相互拜访切磋技艺之事逐渐减少,陈固安先生也因年事日高轻易不再与生人较技论艺了。但偶然发生之事还是有的。
  1977年,陈先生应聘在河南省临颖繁城教拳。一日,他去清真寺沐浴,有一练武青年,想试一试陈先生的功力,佯做上前问候,突以“单把”猛击先生面门。陈先生缩身进步,一个进步“懒扎衣”,该人便腾空被抛出数米。该青年爬起后趋前连声道歉,并问:“老人家,您没有用多大力量,就把我放出如此之远,这是什么功夫?”陈老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借力发劲。”陈先生当时已年逾花甲,仓猝间仍能出手如此轻灵迅捷,旁观者莫不鼓掌雀跃,交口称赞太极拳艺之高超,真是“耄耋犹能御众”!


  1988年秋,陈固安先生与师弟吴文翰先生应邀南下广东,代表武派太极拳参加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座谈会(第一届于1986年在四川成都召开,只吴文翰先生被邀参加),陈先生的拳势表演和推手技巧深为与会各家代表及喜爱太极拳的羊城人士所赞佩(吴文翰先生因当时尚未离休,只参加了内部座谈交流,未出席公开表演)。这是武派太极拳首次在南国亮相,引起了轰动,《羊城晚报》、《武林》杂志、广东电视台以及香港的《大公报》等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对拓展武派太极拳的流传区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原来陈先生的学生大都是河北、河南两省人士,自广州之行后,两广、浙江、江苏、福建都有不少爱好武派太极拳的青年不远千里负笈专程去邢台跟陈老师学拳(主要以技击为主),西北宁夏等地的回民聚居区也派人到邢台请陈先生去教拳。
  陈固安先生晚年除教拳外,还根据多年习拳心得创编了太极棍、太极对枪、太极拳新架缠手、大等拳械,极大地丰富了武派太极拳的教学内容。
  太极、八卦、形意诸拳皆擅长者大有人在,但很多人在演练和教授时所习诸拳仍是各自为政,并没有有机地吸精吮华融会为一体。陈固安先生则不然,他晚年将一生所习太极、心意、八卦、查拳等不同拳种在太极拳理论指导下,自出机抒创编出一套武派太极长拳,该拳组织严谨,拳势精美,深为青少年所喜爱。


  陈先生幼年读书时间不算太长,成年后因长期在清真寺内工作,又刻苦自励,不仅提高了汉文水平,还熟悉阿文,且擅书法精绘画,成为一位多才多艺者。1985年他出版了《太极棍》,1988年又出版了《武式太极拳新架》等专著。为了更好地体现太极棍的特色,他还研制出一条质量精美,独具特色的太极藤蛇棍。在他的主持下河南省许昌市、郑州市、河北省邢台市先后组建了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为在豫、燕诸省张扬武派太极拳提供了有力条件。
  陈固安先生教拳始终掌握武派太极拳重在实用这一特点,他的弟子高连成、杨宝安、陈树义、李云东等人继承了师门衣钵,薪火相传,今也都成为一代英杰,饮誉太极拳苑。
  桃李芬芳,功在园丁。1991年陈门弟子数百人云集河北省邢台市为陈固安先生挂匾;1993年初,一代大家陈固安先生不幸因病逝世,各地弟子前来送行者数百人。次年,又集资在他的墓前树碑志敬,请他的师弟吴文翰先生撰写墓志铭,为技击名家陈固安先生不平凡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他文献
提起沈阳市的“小河沿”,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太清楚。可是在旧社会,南七北六十三省凡是“挂子门”——特别是“跑江湖”的人,提起奉天城(沈阳市旧名奉天)小河沿,几乎是无人不知。因为奉天是关东的首府,小河沿是首府吃“杂八地”的中心。这个地方,说书的、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门门齐全。它又是奉天城“挂子门”的荟萃之地。奉天城武术界的名流多数在此课徒传艺。老中国的“东北三老”、伪满时期的“三
期刊
2005年,恰逢鸡年,鸡是一勤劳的生灵,有“闻鸡起舞”一词为证。由此可见,鸡在古代是活报时器。  除了“闻鸡起舞”以外,我们可以且“一鸣惊人”来修饰鸡——虽然这种修饰有点牵强。《史记。滑稽列传》载:“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鸡是飞不高的,但鸡的鸣叫却是高亢的,在勤劳人听来,是悦耳的。  “闻鸡起舞”与“一鸣惊人”从字面上看并无联系,可细琢磨,二者还是有些逻辑上的关系的。您想,
期刊
1933年,武派太极拳宗师郝少如先生应江苏常州国术馆馆长徐震(哲东)邀请,由上海到常州授徒。我因身体较弱,欲强健体魄,就参加了学习。弟子12人中多是中年人,惟我年幼,仅15岁。可能是太极拳有缘份吧,我从开始学习的第一天起就热爱上了这一别有神韵的拳艺。  少如老师的教练方法和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他每天凌晨赴“民生工厂礼堂”,即使是雷雨天气,也从未间断,而且往往最先到达。在习练过程中,发现学员“身
期刊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其贯穿    解:这段是讲轻灵的重要性。练太极拳不论推手或走架,一贯要求用意不用力,但习者往往不易于掌握,一旦与人交手,总是以力为先,甚至形成僵持的顶劲。为了矫正这一弊病,作者首先提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要求,这是武禹襄先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轻灵须不尚拙力,周身自然轻灵。平时练拳,全身肌肉和关节要松开,心神要稳定,一举动要求用意不用力,以轻松圆活为主。这样就可以
期刊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练好拳架。武派太极拳的基本功因人而异,对青少年强调练好腰腿功。如练习踢腿、悠腿、压腿、飞脚、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脚、虚步、弓步、仆步等。我师李圣端先生常说:“青少年骨骼柔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先练好腰腿功,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的发育。日后练习拳架,不
期刊
武派太极拳势外形简朴,内蕴丰富,重在实用。其修习要素如下:    式简技繁 组织合理    武派太极拳的拳式动作简洁明快、术法分明、圈小劲捷,每个拳式都围绕着一个攻防中心,重在实用,不尚花法,不着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风自然平淡,演练起来浑厚朴实,简洁洗练,给人以银碗盛雪,纤尘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内涵细腻,体现出起、承、转(开)、合和八法咸备,五气顺布。  武派太极拳架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
期刊
武派太极拳,是清代广平府武禹襄首创,他也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古称曲梁,北连顺德(今邢台市),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这块风光如画的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对当地学子深有影响,使水乡古城孕育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太极拳苑一代宗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  广府古城有武、范、窦、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东大街,武禹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武氏自明初
期刊
武禹襄    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孙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氏弟兄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后尚书毛昶熙,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道光年间,杨禄禅自豫返里授拳,其技与众不同,人称“沾绵拳”。禹襄与
期刊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也在《太极拳解》中指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衣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武禹襄长兄武秋瀛(1800~1884年)在《释原论》中也对“双重”做过较为详细的解释:“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比活如车轮而言,乃己之谓也。一边沉则转,两边重则滞,不
期刊
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一世陈卜,明末定居陈家沟以拳为业。九世陈王廷,继承祖传拳业,博采众家精华,创陈式太极拳。至今,嫡传至十九世陈小旺。  今年54岁的陈小旺,6岁习武,8岁接受父亲陈照旭(十八世陈式太极拳嫡传弟子)正规训练,后又师从伯父陈照丕及叔父陈照奎习练太极拳。  陈小旺在承袭世代家传武技的基础上,发展了太极拳,创编了简化“陈式三十八势太极拳”和“陈式十九势太极拳”。1980年至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