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武派太极拳名家小传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禹襄
  


  禹襄(1812~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孙贵,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氏弟兄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后尚书毛昶熙,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道光年间,杨禄禅自豫返里授拳,其技与众不同,人称“沾绵拳”。禹襄与之交好,得以知其大略。咸丰二年(1852年),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省兄,经永年太和堂药店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先生学拳月余,深得其奥。其兄澄清在舞阳盐店获王宗岳《太极拳谱》,转授禹襄,更有发悟,乃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精心研求,遂神乎其技。复本心得创编出一套融技击、健体、修身、养性为一体的新型太极拳势,并修订了部分拳势名称,规定了走架打手身法,总结了行功心得,写成《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密诀》、《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按:武禹襄拳论最初多系手抄本,篇名不太一致。近人沈寿先生编辑之《太极拳谱》流传较广,为了读者查阅方便,此处武氏拳论篇名,多从沈编《太极奉谱》)。又以太极拳理为指导,改编和创编了十三杆、十三刀、四杆法、四刀法。从拳理、拳势,到推手技巧、器械套路,均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有提高,一帜卓树、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学派。传人中以长甥李亦技艺最精。
  武澄清
  
  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广平府永年人。生于嘉庆庚申年(1800年)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享年85岁。道光甲午年(1834年)举人,主讲秀书院,成材甚多。咸丰壬子年(1852年)考中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有政声。去官之日,县民为之立石颂德。他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予幼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及长甥亦、次甥启轩抄赠乡友,遂公开传世,习太极拳者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也风靡于世。
  澄清著有《释原论》、《打手论》等文。其《释原论》为最早解释王宗岳《太极拳论》之作。
  
  武汝清
  
  汝清字酌堂,号兰畹。道光庚子年(1840年)进士,官邢部四川司员外郎,为人廉正。时曾国藩署邢部侍郎,谓某大臣曰:“武某清正,若辈不如也。”文章德义,竟爽一门,与兄及弟有“三武”之称。84岁卒于故里。
  汝清亦擅太极拳术,著《结论》一篇。首荐乡友杨禄禅于京西小府(地名)张宅及旗营教拳,杨氏拳艺遂流传于京。
  
  李亦畲
  
  李亦畲(1832~1892年),名经纶,广平府永年县人。父贻斋、母武氏。弟兄四人,亦畲居长。幼喜读书习武,博学多才,弱冠即补博士弟子员。舅父武禹襄精太极拳,而不轻以授人,惟亦畲来,无不详示。凡二十余年,尽得其传,复以毕生精力,苦心钻研,凡一举一动,无时无刻莫不在修炼揣摩中。每得一巧妙,获一窍要,即写一纸条贴于座右,详细斟酌,觉有不妥即撕下改写,往复撕贴,必至正确不易方止。故其技登峰造极,实非偶然。著作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太极拳小序》、《虚实开合论》等。晚年将王宗岳拳论、母舅武禹襄拳论益以已作,手录三册,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授门人郝和,习称“老三本”,凡治太极拳者皆奉为经典,亦畲之名亦驰誉遐迩。郑元善中丞督师河南,延请入幕,咸中要机,因淡泊功名,辞归故里,与弟曾纶协力推广种痘医术。当时,我国小儿患痘者甚多,亦先生和弟曾纶出重资从师外籍医生学会种牛痘医术,并义务为小儿接种。后广平府知府长启善其事,乃捐资立局,延亦昆仲主其事,先后二十余年间全活婴儿以万计。光绪壬辰年(1892年)秋老母逝世,亦畲先生哀毁过度,至十一月八日继卒。
  亦畲先生为邑绅,罕于课徒授拳,弟子仅郝和、葛福来二人,子宝廉、宝让亦习是术。惟郝和得其真传,演为一派,名闻海内。
  
  李启轩
  
  启轩名承纶,李亦畲之长弟。光绪乙亥(1875年)恩科举人。己丑科(1889年)大挑二等,候选训导。喜爱考据之学,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与兄同学太极拳于母舅武禹襄,终生研习,著有《敷字诀》及《各式白话歌》,与兄亦畲齐名。杨班侯曾就学于武禹襄,启轩与之年龄相若,常在一起切磋拳艺,启轩遂将王宗岳、武禹襄等人所作拳论抄赠班侯。得其传者有清河葛顺成,南宫马静波。有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桓,俱为庠生。
  宝琛(1865~1922年),曾任县校训导,精中医外科,活人甚众,乡里曾送“仙手佛心”匾额悬挂门楣。七岁从父学习太极拳,数十年如一日,技艺精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府岑旭阶曾延请宝琛及弟宝桓(字信甫)教其子侄太极拳。
  
  郝为真
  


  为真先生(1849~1920年),名和,广平府永年县人。生而颖悟,秉性诚厚,体貌魁伟,敦厚坚毅。幼年家道中落,废学经商而养双亲。癖嗜武技,从邑绅李亦学习太极拳,专心致志二十余年,造诣精纯,深得亦公垂青,被李视为衣钵传人,授以亲手录写之《太极拳谱》。武禹襄、李亦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奥妙,为真先生独能传其窍要,以故学拳者无士农,无远近,咸师事焉。武禹襄所创拳派,遂广传于冀鲁豫等地,与河南陈式,同郡杨式鼎峙而三,名重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派专使持书延请先生赴津教其子侄,因恶袁氏为人,郝却之。袁又烦邑绅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劝,以病辞,荐学生陈秀峰代往。民国三年入京访友,适武术学社成立,屡聘执教,不就。完县孙福全是时执弟子礼焉。返里后,适省立永年中学成立,聘为武术教员,为太极拳进入正规学校之始。
  为真先生颇好史书,喜读古人格言,因而有侠义之风。光绪二十六年岁荒,饿莩集野,郝不忍坐视,每次外出必怀京钱数十吊酌授乞者,活人无数。先生拳艺精纯,而不自矜,每有来访者,辄谦逊退让。偶与人较、亦多制人而不伤人。永年洛阳村刘寿,长于拳技,能手绝铁链,身遏滚石,每与人斗辄胜。请与先生较技,及晤面,先生曰:“我不动,请来击我。”刘寿挥拳而进,甫挨其身已被掷出,再试再跌,心始诚服。先生有子四人,次子文桂能传其技。弟子有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李圣端、李香远、范念祖等。
  
  郝月如
  


  月如(1877~1935年),名文桂,以字行,河北省永年县人,郝为真先生之次子。自幼随父习拳,后从师祖李亦先生读书,得以观看李公走架打手,聆听李公讲述拳理拳法。经多年研习,终成一代名家。
  月如先生早年经商,后在永年中学任教,教授太极拳。1928年,任永年县国术馆馆长。1930年到南京最高法院、中央大学等部门教拳。1935年12月病故于南京。月如先生谙熟太极拳理功法,且有一定文化水平,著有《武式太极拳要点》、《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操手十五法》等文,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宝库,颇受读者垂青。
  
  张振宗
  


  振宗,(1882~1956年),字玉轩,永年县西杨庄人。幼年体弱,始从郝为真先生习拳。功底深厚,拳艺高超。郝月如、孙禄堂在南京等地教拳时,曾重金聘请先生南下执教,均被婉言谢绝。
  先生待师诚敬,曾在永年城内购房一所,供业师郝为真居住。每年春秋二季送粮供老师食用。郝师逝世后,又与孙禄堂等同门联系,筹备立碑事宜,对郝师可谓“养老送终”,至今被永年人传为美谈。
  先生精于中医外料,曾设药肆于东杨庄集,施舍医药,活人甚众。年老无子,由侄世珩承嗣。传人有张世琦、张延祜、杜玄志、祁从周、姚继祖、魏沛霖、贾朴等。
  
  韩钦贤
  


  韩钦贤先生(1885~1958年),名文明,以字行,永年广府镇人。十六岁从郝为真习拳,后经商,虽事务繁忙,亦必抽暇练习,因而功夫纯正,名重于时。1929年,任永年国术馆馆长。1935年,应山西省国术促进会之聘赴晋教拳。1936年后,在邯郸怡丰面粉公司、亚细亚煤油庄、孤儿学校等处教拳。1941年,受聘到曲周县教拳。对受业弟子,不分贫富均能耳提面命,循循善诱,有家境贫困者,亦尽力接济之。1945年邯郸解放,遂来邯定居于西门里。遗著有《太极拳走架打手白话歌》。子二:汝瀛、汝湘。弟子有马荣、陈固安、翟文章、米梦久、麻宁全、贾朴等。
  李圣端
  


  李圣端(1888~1948年),名斌,回族,河北邢台人。家资殷实,父早亡,与老母相依为命。崇尚侠义,不喜读书。后遇郝为真先生,喜其聪慧,授以太极拳艺,勤学不辍,日习拳架三十余遍,院内方砖都被践踏成沟。故功夫精湛,走架打手颇得乃师郝公神韵,人皆以“太极李”称之。1928年,与友人王延久、郝中天等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任社长,十余年间培养出众多人才,为在邢台地区普及武派太极拳奠定了良好基础。1995年,门人及再传弟子数百人为先生树立德泽碑,以志先生教拳育人之功。及门弟子有马荣、王德春、王德贵、王万庆、王学政、王典五、陈固安、陈恩禄、杨杰、杨自修、张德禄、吴文翰等,以马荣、陈固安技艺最精。有子三人:凤洲、鹏洲、鹤洲。惟鹏洲能继家学,因历任邢台市二轻局副局长、桥东区区委书记、区长等职,工作繁忙,无暇课徒。
  
  李香远
  


  李香远(1889~1961年),名宝玉,又名景清,河北邢台城西会宁村人。父德恒,中医。先生自幼喜爱武技,拜任县刘瀛洲先生(著名镖师)为师习三皇炮捶,后从杨振远先生习太极拳。又从郝为真先生改习开合太极拳(即今天的“武派太极拳”),得郝师真传,遂成为太极拳界之佼佼者,名噪一时,尊为“太极圣手”。1929年曾南下苏州、南京执教,是首先将武派太极拳传入江南者。嗣后,长期在山西各地教拳。弟子有董英杰、光步孔、石逢春等。
  
  李福荫
  


  李福荫(1892~1943年),字集五,河北永年人。祖父李启轩,父亲李宝琛,均精太极拳。1913年毕业于河北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理化系。初任滦县初中教员,年余返里,任河北省立永年十三中学理化、数学教员,后任训育主任,对校规之建立、教学之改革颇多建树。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尤为里人所尊敬。
  福荫七岁开始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又拜郝为真先生为师,朝夕受教近二十年。1929年,首次将家藏李亦手抄本《李氏太极拳谱》编排油印,分赠永年国术馆成员。至1936年数年间,多次油印、石印,无偿赠送各地之练习太极拳者。1934年,襄助堂弟李槐荫(李亦之长孙)将家藏拳谱重新编次,由李槐荫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铅印出版。邱仰竣(山西沁县人)为之作序,并题写《李氏太极拳谱》书名。山西稷山人马立伯在序文中称:“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禄禅,三曰永年郝派……”创太极拳流派说之始。《李氏太极拳谱》的正式发行,对太极拳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福荫先生除对太极拳谱的整理发行做出重大贡献外,还在永年国术馆担任教员,受业弟子有霍梦魁等人。“七七事变”后,永年完小一中校复课后,请先生任教,坚辞不就。1940年,伪县长何某请其教拳,以足疾难愈辞。惟闭门课子侄读书习拳,醉心于诗词书画为事。此后家道日落,忧国忧民,积久成疾,于1943年腊月逝世,终年52岁。先生虽不以教拳为生,但练拳终生不懈。常曰:“习拳者之技艺高下,惟视其方法是否正确,及其所下功夫之久暂而定。”又曰,“太极拳非着重于力,而要意、气、神也。必须内外一体,周身一家,非囿于一招一势也。”常结合物理学之原理、力学之分解与合成,分析推手蓄发之功,吸即能化,呼即能出。与人相较,屡试不爽。所写习拳心得笔录,多毁于战乱兵燹中。有子三人:中藩、正藩、公藩。正藩从小习拳,能继承家学,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某研究所工作。退休后,业余课徒,从学者有石磊等人。
  
  徐震
  
  徐震(1898.1~1967.10),字哲东,江苏常州人。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之弟子。历任光华大学、中央大学、国学专修馆、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国学教授,上海常州中学校长;解放后任教于西北民族学院中文系,兼任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除国学外,尤擅武术,持“非博闻广见,通晓各派,则不足以倡导”之旨,曾从于振声、马金标学查拳;从周秀峰学形意拳;从杜心武学自然门技法;从杨少侯学太极拳。1931年,经张士一先生引荐,跟随郝月如先生学拳,此后放弃以前所学武技,专心致志于武派太极拳。其最大成就是,在武术史及武术理论研究方面,尤其在太极拳史领域研究成果颇多,成为我国早期太极拳史论研究之先驱。著有《国技论略》、《苌氏武技书》、《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解放前版);未出版之遗著有《太极拳源流》、《太极拳谱合抄》、《太极拳发微》(台湾曾出版)、《太极拳新论》等。
  “文革”中,徐先生迭遭冲激,遗作及搜集之武术资料大多散失。后患中风症,由学生马国瑶等护送回常州故里。1967年10月不幸逝世,享年71岁。徐先生虽毕生研究太极拳,但因系大学教授,不以教拳为业,从其学习武派太极拳的大多是同事、朋友或所在大学中的学生。有一女,名徐云上,不知是否习拳。
  
  郝少如
  


  郝少如(1908~1983年),名孟修,以字行,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人。祖父郝为真,父亲郝月如均为太极拳名家。少如先生自幼习拳,曾在永年初小和国术馆教拳。1932年,南下助父教拳,后经张士一介绍到上海新亚制药厂教拳。1933年,经吴上千介绍到私立上海中学教拳以及武进正德学社任教。1937年,在上海开办“郝派太极拳社”。后因政局动荡不定,成为新亚制药厂正式职工,放弃拳师生涯。60年代,经顾留馨先生推荐,在上海体育宫开始教拳。1963年著《武式太极拳》一书问世。
  少如先生无子,只有一女。学生浦公达、黄士亨、刘积顺、屠彭年、卞锦棋、王慕吟等能传其艺。
  
  马荣
  


  马荣(1912~1965年),回族,河北邢台人,后移居邯郸市,从事商业工作。自幼喜爱拳技,曾于邢台国术研究社从李圣端老师习武派太极拳。定居邯郸后,又从韩钦贤、张振宗二位教师继续学习。所演拳势严谨古朴,尤善打手,技艺精湛。“文革”前,被武术界同仁推举为邯郸市武协主席,工作之余在邯郸市大力推广诸家武术。由于工作繁忙,劳累成疾,过早谢世,人皆惜之。弟子有丁金堂等人。其孙马建秋除习家传拳技外,又拜贾朴老师门下继续深造,继承乃祖遗志,为弘扬武派太极拳也做了不少工作。
其他文献
散打选手的身体素质分为多个方面,如力量、耐力、速度、反应等。作为竞技体育项目,掌握娴熟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身体素质是左右散打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力量的重要地位是无可争议的。散打的力量训练和健美的力量训练截然不同。很多健美明星虽然肌肉发达,在拳台上却不堪一击,这就是各自项目力量功效的不同。而散打的力量训练旨在将人体的力量转化为击打力量,所以很多散打高手身体并不是很强壮,却能将一些看似身体高大
期刊
痴武:“天下第一”首先要打遍天下,李小龙先生同一年代的高手如云,李小龙并没有真正的会过,例如极真空手道大师大山倍达。还有,若真的天下无敌,为何不在泰国摆下挑战擂,而是去和一个退役的拳手交流。    211:我来说说吧。    首先你对李小龙的尊敬我表示感谢,因为我也非常喜欢李小龙,但是你提出的那个“天下第一”,我想不一定。因为李小龙的功夫是他本人的品德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且功夫不是用来互相比天下第
期刊
高尔基在赞美海燕时发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虽不是喝彩,却胜似喝彩。毕竟暴风雨引起了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的“注重”。  东方圣贤孔仲尼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大河,亦曾慨叹:逝者如斯夫。先哲把滔滔东逝水比作了分分秒秒不停留的时间,这种借喻虽非对水的赞誉,可是却把分文不值的流水升华到“惜时如金”的境界。难怪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老夫子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比之于暴风雨、东逝水
期刊
提起沈阳市的“小河沿”,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太清楚。可是在旧社会,南七北六十三省凡是“挂子门”——特别是“跑江湖”的人,提起奉天城(沈阳市旧名奉天)小河沿,几乎是无人不知。因为奉天是关东的首府,小河沿是首府吃“杂八地”的中心。这个地方,说书的、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门门齐全。它又是奉天城“挂子门”的荟萃之地。奉天城武术界的名流多数在此课徒传艺。老中国的“东北三老”、伪满时期的“三
期刊
2005年,恰逢鸡年,鸡是一勤劳的生灵,有“闻鸡起舞”一词为证。由此可见,鸡在古代是活报时器。  除了“闻鸡起舞”以外,我们可以且“一鸣惊人”来修饰鸡——虽然这种修饰有点牵强。《史记。滑稽列传》载:“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鸡是飞不高的,但鸡的鸣叫却是高亢的,在勤劳人听来,是悦耳的。  “闻鸡起舞”与“一鸣惊人”从字面上看并无联系,可细琢磨,二者还是有些逻辑上的关系的。您想,
期刊
1933年,武派太极拳宗师郝少如先生应江苏常州国术馆馆长徐震(哲东)邀请,由上海到常州授徒。我因身体较弱,欲强健体魄,就参加了学习。弟子12人中多是中年人,惟我年幼,仅15岁。可能是太极拳有缘份吧,我从开始学习的第一天起就热爱上了这一别有神韵的拳艺。  少如老师的教练方法和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他每天凌晨赴“民生工厂礼堂”,即使是雷雨天气,也从未间断,而且往往最先到达。在习练过程中,发现学员“身
期刊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其贯穿    解:这段是讲轻灵的重要性。练太极拳不论推手或走架,一贯要求用意不用力,但习者往往不易于掌握,一旦与人交手,总是以力为先,甚至形成僵持的顶劲。为了矫正这一弊病,作者首先提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要求,这是武禹襄先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轻灵须不尚拙力,周身自然轻灵。平时练拳,全身肌肉和关节要松开,心神要稳定,一举动要求用意不用力,以轻松圆活为主。这样就可以
期刊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练好拳架。武派太极拳的基本功因人而异,对青少年强调练好腰腿功。如练习踢腿、悠腿、压腿、飞脚、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脚、虚步、弓步、仆步等。我师李圣端先生常说:“青少年骨骼柔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先练好腰腿功,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的发育。日后练习拳架,不
期刊
武派太极拳势外形简朴,内蕴丰富,重在实用。其修习要素如下:    式简技繁 组织合理    武派太极拳的拳式动作简洁明快、术法分明、圈小劲捷,每个拳式都围绕着一个攻防中心,重在实用,不尚花法,不着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风自然平淡,演练起来浑厚朴实,简洁洗练,给人以银碗盛雪,纤尘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内涵细腻,体现出起、承、转(开)、合和八法咸备,五气顺布。  武派太极拳架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落
期刊
武派太极拳,是清代广平府武禹襄首创,他也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古称曲梁,北连顺德(今邢台市),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这块风光如画的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对当地学子深有影响,使水乡古城孕育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太极拳苑一代宗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  广府古城有武、范、窦、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东大街,武禹襄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武氏自明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