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经营观(一) 发展定位和管理架构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n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品、市场与价值定位
  
  无论公司大小,企业定位都是投资方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构造本企业的经营模式。而公司经营层将据此运作。因而,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中以点带面、画龙点睛之笔。
  基层工作人员总在议论,大公司的上层管理者为什么总是表现出工作量不大?事实上,战略定位的确非常人的思维能及。而小公司的投资人及经营人往往都是个人,有时难以理解战略定位的重要和战术的运用,又难以窥测和领悟大公司战略和战术管理的缜密思维,所以难以用系统方法及模式切入市场。
  实际上,企业经营的通盘考虑,需要清晰的思路、敏捷的思维。从初期定位开始,然后深入布局。企业定位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定位:物流企业的产品即服务,产品定位就是指为目标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往往很多企业看不清这一点,就导致企业发展出现阶段性迷茫。
  功能选择后,可以再细分作为自己的产品,比如选择运输中的公路运输或海运、仓储中的普通货物仓储、危险品仓储等。如果再根据资产投资模式,可以再细分成运输资产型、运输管理型等。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就是划定企业的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只有划定目标,才能够通过攻坚战来集中资源取胜。
  价值定位:价值定位就是企业要考虑自己被客户感知的价值在哪里?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好进行营销决策,进一步加强差异化实施诱导消费,进一步塑造核心优势。
  
  物流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
  
  物流企业管理结构从投资形式和经营模式看,分资产管理型、非资产管理型;从实际运作系统的地域布局方式来看,分区域自治和集中管理、全面异地配合几种。
  传统物流企业和国有物流概念转型企业多采用总部行政管理、区域自治独立核算的形式,或者说是总部全资或投资控股各地区域子公司,从目前的几个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身上均可寻觅到影子。
  许多国内近几年崛起的中型规模物流企业,多数采用总部行政、业务管理,各地分支只作为成本中心进行操作层面的一体化全程异地配合。这类企业认为,物流提供的是服务,服务需要全面、完善和标准化,各地作业站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全程协调配合,通过异地配合和互动,给客户提供统一的标准服务。因此,各地站点相对简单,把运营操作做精,营销则由公司统一进行、集中管理,这有利于应收回款、风险控制和客户关系管理。
  基于这一点,很多企业布局时,既考虑到布点覆盖率,也考虑到互动性。所以有很多的企业也在考虑是否在物流上拆分开全局的互动服务网络和商务网络。
  这点并不绝对,此处指的是企业如果想规模发展,市场需要分散、广泛布局,但客户关系需要集中,因此,公司级客户往往是集中管理;地区级的客户则区域管理。各地的作业站点也根据服务功能进行功能的划分。比如战略位置重要的点可以增加仓储、转运、客户管理等功能。
  
  设计布点决定服务能力
  
  采用集权还是分权的管理形式,由于物流企业是服务提供商,为体现服务的完整性,物流企业都尽可能加大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大家看看每家物流企业的彩页(企业文化介绍),企业不分大小,都会向客户宣传自己在全国的网点多,希望通过网络完善来形成差异服务,以形成赢得客户的一个因素。
  大的物流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在各点会布局自己的RDC,中小企业则在各地布局自己的作业服务站点。国内布局的规律往往都是从这个概念出发,即通过运筹学及国内实际的地理状况来以最少的点分布到国内重点城市。
  RDC或作业服务站点覆盖全国绝大部分一级、二级或其它需要的细分市场,设计时要考虑服务网络的客户响应速度。即DC到RDC的干线运输资源和运输时限(运输解决方案),RDC到客户的运输资源和时限(运输解决方案),及RDC所在城市的仓储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客户要求(仓储解决方案)。这将决定物流企业的全网互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时限,也将决定物流企业客户承诺其顾客的补货速度,销售定单前置时间,及物流企业客户的回款周期。小型物流企业目前可能还考虑不到这些,通过整合信息就可以在更高层面定位自己企业了。只考虑单一环节的成本降低,仍然是不会拿到知名企业的“标”的。
  物流企业区域管理采用分而治之、区域独立经营的管理模式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企业名称中以“中”为首的大规模的国有物流企业;企业采用总部直线集中管理,各地成本中心,全网互动比较明显的例子上海熙可物流的项目管理过程、亚洲物流(天津)有限公司、金干线物流等。
  全国RDC布局比较明显,且进行物流资产投资的例证是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新加坡的物流企业,及几个英美的物流世界十强也在加强在国内进行RDC布局,但由于政策、业务类型等方面的考虑,布局步伐仍然不是很快。其中亚洲物流有限公司曾经提到一个概念及运输系统规划布局,即在国内布局200个,在国内覆盖大部分城市,其电子和物理服务系统在国内的分布方式是每100公里设立一处作业服务站点。这样形成的服务网络是,如果运输车辆的时速为50公里,则电子系统和实际服务网络系统响应客户、刷新和更新系统的时间为2小时,如果客户就近的顾客有运输需求,作业站点可以以两小时响应时间将货物补货;如果运输车辆出现异常,则就近站点可以在‘小时左右时间赶到救援;如果客’需要物流企业代收货款,则客户应收款回款时间为运输时间+货9验收时间。很多知名的公司,如ANZANS公司等同样通过布局的差异来诱导客户消费与合作。
  
  结语
  
  各个行业的企业内部分工有异曲同工之处,支持性部门都是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相区别的是生产功能的部门,制造型企业是生产部门,物流企业是运营部门等等。而物流企业的生产车间就是其内部运营体系规划、设计及运作的日常运营体系。物流企业的生产车间跨度比较大,主营业务是国际物流业务的企业,跨度更大,为跨国界作业,但运作资源相对成熟,稳定性较好。国内分拨的企业则体系规划性较差,全行业统一的服务标准性尚未形成,也缺乏信息处理方式的一致和统一,运作难度较大。
  以上对物流企业初期系统建设需要考虑的企业定位及组织形式、管理结构等进行了概要描述,读者们可以与身边熟悉的物流企业及具体的管理情况进行联系和比较。
  国内物流行业的不成熟,已经导致很多从业人员的迷茫。各个行业产品形式和专有技术有不同,但投资模式、管理方法确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以下连载的内容中,我将引导大家,开阔视野看物流,会将很多物流企业的模式与成熟的制造型企业比较,引导大家跳出物流看物流。(下期连载的内容是第二篇:物流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及核心优势。)
  (作者MSN:trimlan@hotmail.com)
其他文献
我国汽车租赁企业经营环境归为五大问题:蓄意骗车、连带责任、违章处罚不合理、网络经营受限、多头管理致混乱。蓄意骗车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汽车租赁业除面临用户欠租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是以现代物流、枢纽客运和汽车修造为主业的企业集团。近年来,集团坚持“科技兴企”主战略,加强对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实力。  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于生产、经营和管理。集团本部的内网、外网、专网和综合数据库已基本成型,信息中心项目已投入运营。集团的现代物流业中,一些企业综合采用网络、数据库、GPS、GIS及无线通信技术,开发集业务受理、设备调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经过12年的快速发展,宅急送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快递和小件包裹快运企业,在全国主要城市铺设了300多个业务网点,实力雄厚。但是,宅急送远远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和规模。  陈显宝指出:“前几年,我们迅速地在国内建立了大量的业务网点,并由此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带来了业务量的增长。但因为快递业务本身的局限性,宅急送在网点的数量上进行大的扩张已经意义不大了。”  据记者了解,在宅急送对外扩张最快的2004年,宅
陕西宝运名声在外,最响是一个“稳”字。徐建辉名声在外,最讲究的是“扎扎实实地活”。  2005年,在客运线路审批紧缩、报废车辆只下不上、油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形势下,宝运客运净收达1604万元,比上增长8%,全年赢利10万元;净增客车221辆,其中中高级以上115辆,营运客车总数达870多辆,净增出租车53辆;基建投入约1000万元……  2005年在运管部门基本冻结线路审批的情况下,宝运新开通线
文中分析了汽车生产中的物流过程,并以德国大众为例介绍了在汽车生产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流和零件分类;讨论了以“直送工位”为特点的JustInTime物流方式;指出采用这一新的物流
悬架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有很大影响。文中对悬架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建模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给出了一种在ADAMS
介绍了1553B数据总线及其在车辆动力传动一体化中的应用,设计了总线接口板的电路框图,并重点讲述了总线接口板的硬件选型。最后给出了接口板的软件流程图。 The 1553B data
科学评价机制尚缺    国有运输企业现有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或中级职称的比例相对匮乏,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大部分是驾驶员出身,凭经验管理者多,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安全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新要求。  与此同时,安全管理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安全管理缺乏科学评价。事实上,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安全管理过程中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相当多,任何安全隐患都可能造成事故。目前,很多运输企业政府相关部门都很重
目前,上海已建成五大GPS调度中心,2005年底GPS出租车达9000辆,计划2006年发展到10000辆。广州近年来在政府全面统筹推动下,将全市所有的出租车的信息化管理功能整合到统一的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