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国宪法:改进或颠覆?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立宪和代议制政府,但缺少成文宪法让它在现代国家中显得与众不同。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一种稳定的宪制,它铭记着君主、上院和下院的联合主权,同时也在捍卫人民的自由,并且让立法机构越来越多地对不断扩大的选民负责。直到20世纪晚期,这套宪法在内广受拥戴,在外深受赞赏。然而,近几十年的一些新发展对这一宪法提出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新发展包括:英国加入欧盟而产生的变化;对议会权威下降的持续担忧;联合王国非英格兰地区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它导致了英国议会向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区域立法机构下放权力;对上院构成民主化的广泛渴望。过去几十年中有许多变革,还有一些变革也在考虑但尚无结果。这些变革是改善还是颠覆了三个世纪来运转良好的英国宪制,远非清楚。
其他文献
关于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讨论常常充满着困惑,因为学界从未建立关于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适当的分类标准。本文认为,界定合法性概念对全球治理机制十分重要,合法性的评估不能简化为对自利的探讨,正义性与合法性应该区别对待。本文着重探讨全球治理机制合法化的充要条件,即所谓的“复合标准”。这种标准要求确保民主国家对问责渠道达成一致,包含三种独立的合法性评估标准(可接受的最低道德标准、相对获益和完整性),以及应对实际和规范不确定性的有效认知方法。机制与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治理机制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其中监督和批评全球
位于今南京大学职工宿舍区的北阴阳营遗址是南京城区最早的人类居住的村落遗址。1955—1958年期间在这里进行的四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
多元现代性理论摆脱了古典的现代性理论,转向了对不同现代性的文化诠释。多元现代性理论把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当作不同的社会结构演化的结果,这就颠覆了只有一种西方式的现代性模式的假设。多元现代性展现了不同群体和社会运动对不同社会和文化的重构和界定,其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尤为突出。因此,不同的现代性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实际上反映了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和取向。
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研究是对现代性理论新的发展,这一理论强调全球化语境中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本土化、通俗化、混杂化趋向,彰显出对元叙事的怀疑和批判。进一步,多元现代性理论着眼于全球社会系统,考量其内在复杂的紧张和冲突,强调社会成员的自我观察引发的公共领域变迁,最终将思考的重心置于全球世界体系,而非不同的社会结构。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件造型独特的西汉时期铜器“闵翁主铜釭(金展)”(釭(金展)为古代铜灯具),它出土于湖南长沙门外柳家大山,是由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商随祚教授于1940年前后在长沙征集所得。
如果说1993年田本相主编的《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以下简称《现史》)被认为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中国现代戏剧(话剧)的一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力作"①,那么时隔16年之后由胡星亮独立完成的《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史论》)则是一部具有推进和拓展之功的新成果,标志着比较戏剧学的新跨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运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90年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集中概括为“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提高大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在向政策举措的及时转化中体现理论的本质要求,促进政治认同;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中巩固扩大社会基础,凝聚思想认同;在向大众文化的融入渗透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在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漆器文化,至清代,我国雕漆艺术发展已臻鼎盛。剔红雕漆则是我国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独特工艺,以金属、木、竹等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漆层多达数十道,甚至数百道,待其半干时在厚厚的漆层上描上画稿,然后雕刻图案、花纹,经过干燥与打磨退光处理,始告完成。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不同时代的美国历史学家经常对美国开国元勋创制宪法的意图产生意见分歧。本文考察美国宪法创制史学的主要线索和观点,包括业余史学派、帝国学派、进步学派、共识学派和思想意识学派;讨论每一学派主要代表学者如大卫·拉姆齐、约翰·菲斯克、查尔斯·比尔德、理查德·霍夫斯塔德和戈登·伍德等人的著述,并关注有关宪法的最新研究。每一个史学解释流派都有其长处和不足,不过,把它们综合起来看,这些学派为制宪先哲描绘了基本一致的形象:在面对自己所认为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时,制宪先哲用法律允许之外的手段创建了一个较强的中央
人们预期从乔治·W·布什总统到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过渡将使美国外交政策向多边主义转变。然而,这种预期至今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论其思想倾向如何,后冷战时代的战略环境对美国每一任总统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设置了结构性限制。在国际上,缺乏共同的大国威胁削弱了美国与盟国间的制度交易,从而使得多边合作更难以达成意见一致的条款。在国内,冷战的结束削弱了总统的权威,却赋予了利益受到多边承诺威胁的否决者以很大的权力。然而,结构并非天命。了解政治约束的来源,就可以提出策略以克服或绕过美国外交政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