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乡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想写点赞美“鸡”的文字。不仅因为它是农家的油盐罐子,大多数人家的油盐钱,都从鸡屁股里挤出来;不仅仅因为它是农家的礼品袋子,送个礼还个人情什么的,还得朝它下手;也不仅因为鸡蛋鲜、鸡肉嫩,深受男女老幼牵挂,吃了,念念不忘。
  我以为,在乡村,只有鸡(尤其公鸡)才能算最优秀的“歌手”。猪叫,通常是饥饿、找伴或撒娇的信号;犬吠,大多与行人过路,守夜有关;马嘶牛哞,一般也是呼朋引伴时的抒情。鸡鸣,才是原生态的音乐。“三更灯火五更鸡”,“鸡鸣桑树颠”,“鸡声茅店月”,“鸡鸣三省”,……它唱的是绿水青山草地的静美,唱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唱的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吉祥如意。没有鸡鸣,乡村还叫乡村,农家还像农家吗!
  我生于澜沧江畔一个名叫“热水塘”的小村庄。作为从小就抓鸡粪、吃鸡蛋、听鸡鸣长大的农家孩子,对于鸡鸣,难道还陌生?
  在老家,鸡、鸭、鹅是常见的禽。但鸭、鹅难以服侍,饲养的人家不多,鸡才是最普遍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有些人家,不养则已,一养,花花绿绿几大群,成百上千,成了专业户。养鸡不难啊,科技含量不高,像种“懒庄稼”一样地简单。清晨,从窝里挤出来,犹如小学生出操,争先恐后地奔向院场,一边分享上面的“点心”,一边“咯咯咯……”地嬉戏、打闹。之后,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野马似的奔赴屋后的山林、草地、河边,那里有吃不完的草叶、野果、虫子,一整天,它们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无需人们劳心费神,但太阳落山,天未黑尽,便唱着歌儿,不约而同地回家了。你看,它们多乖!
  公鸡,是最有灵性的家伙。黎明前,它清清嗓门,提提神,便开始报晓,“喔——”一声,深沉的夜幕缓缓地扯去,东方露出鱼肚白,早起的人们,已开始运筹一天的农事。中午,它们站在高高的草垛上、柿子树上,拍拍翅膀,伸长脖颈,抒情地鸣叫,那是呼唤劳作的主人,该收工回家了。傍晚,日头偏西,吃饱喝足了,躲进堆满糠麸或包谷皮的小楼,也认真鸣叫,那是催促人们抓紧时间,快点做活,别误农时。天黑以后,鸡们大多遵守“鸡道”,不乱啼鸣,否则,惹怒了主人,它的末日也就到了。有时,也有例外,譬如“鬼捏鸡”。“噶哟、噶哟……”一声接一声,一声惨比一声,这时的鸡鸣,像呼喊“救命、救命……”一样阴森恐怖,仿佛村子里某个人早已行尸走肉,不久于世,“魂灵”便来捉鸡,如此情形,真令人毛骨悚然!主人只好壮起胆,拎根竹棍,再盛碗灶灰,只身到鸡窝门前,边撒灰边敲门,“驱鬼”。据说,只要那样反复折腾数次,“鬼”就被撵跑了。
  比起公鸡,母鸡和小鸡的鸣叫,则显得温柔、清脆。“咯——咯、咯、咯”,那是母鸡“唱蛋歌”,不言而喻,它很快就要生蛋了。“咯嗒、咯嗒、咯咯嗒”……是母鸡生蛋后的鸣叫,那既是向主人邀功请赏,也是向伙伴卖弄自己的一种表现,公鸡也会趁机赞美几声,附和几声,那样的结果,往往有“好果子”吃,得到的准是包谷、麦子抑或荞子之类的赏赐。“嘎——噢”,那是母鸡发现敌情的信号,听了报警,鸡们便火速朝安全地带隐蔽。“唧唧、唧唧、唧唧唧唧”……是“鸡妈妈”带领“孩子们”自由觅食,在墙角,在树下,在河边。这时,若是刨出一只虫子,小鸡们就能“打牙祭”,于是,蜂拥而上,共同分享。“唧、唧、唧、唧——”,那是小鸡掉队了,找不到母亲,找不到伙伴时的鸣叫,声声悲啼,着实让人揪心!
  鸡鸣,还是报晓的钟点。相传,战国时期,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了,食客中有口技者,学鸡鸣,一啼,群鸡尽鸣,骗开了城门。后来,故事写入了《史记》。余世磊老师在一篇散文中也写到:“鸡鸣当钟,鸡鸣是钟,但不是一只报时钟,而是一只专门报晓的钟。这只报晓钟肯定有个特别的装置,能够收到天上的消息。季节不同,天亮的时间也不同,如果不是收到天上的消息,怎么报得那么准确?……”对于鸡鸣,余老师的洞察、感悟,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不错,在老家,一只公鸡就是一只报晓钟,千百年来,就流传着鸡鸣头遍,鸡鸣二遍,鸡鸣三遍的说法。
  暗夜里,不知谁家的大红公鸡率先昂首挺胸,引颈高歌:“喔——”,……这是鸡鸣头遍。声音响亮,动听,悠远。那声音漫过露水双重的屋顶,漫过麦苗青青的田畴,啼开无垠的夜幕,啼开乡村的宁静。尽管鸣叫声零零落落,只有短促的三两声,不成气候,酣睡的乡村却醒了。当然,那声音唯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早行的人们才能听到,睡得实沉的人,仍在梦乡逍遥。
  晨曦微明,鸡鸣二遍。这时的鸡鸣,最激烈!“喔——”……张家的鸡打鸣,李家的也跟着打鸣,一瞬间,你家的,我家的,他家的,最后,根本分不清是谁家的。总之,一只比一只鸣的响亮,一只比一只唱的动听,整个寨子,公鸡都在暗中较劲,谁也不甘示弱。这时,村里村外,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远眺:山是漆黑的,树是黛色的,小河一动不动,月光杂白杂白的,星星忽闪忽闪的。近观:晨风牵着小树的手,来回地拂摇,不时发出窸窸窣窣的亲昵声;房前门后,看家狗们相互追逐、嬉闹,一夜紧张的守卫工作结束了,也该轻松轻松,撒撒欢了;驴棚里,黑骡子狠狠地踢打地面,边撒热尿,边打响鼻,像在催促主人添加草料;柴门“吱——”一声打开,晃荡着人影、木桶,那是早起的人家去汲水,也有些人家,并不急于挑水,而是先烧火,扫除,再张罗其它的杂活儿。
  鸡鸣三遍,天色大亮。这时,鸡鸣、鸟鸣、牛哞、马嘶、犬吠、猪叫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村子里的人几乎全起了。上学的,背了书包,早已到了学校;放牧的,手持鞭子,正在吆喝着牛马;下地做活的,一阵挥汗如雨后,已初见劳动成果;出门远行的,背负行囊和嘱托,亦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躺在榻上的,除却老幼病者,便是懒虫!因此,这时的鸡鸣,不急不躁,优雅舒缓,最人性化!
  《韩诗外传》上说,鸡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报晓,是信德。因此,被誉为“五德之禽”。
  鸡鸣,纯真的营养。童年的鸡鸣声,伴我成长,伴我喜忧,已刻进我灵魂的最深处,自己与生俱来的,乡土一样的品质,应该与它息息相关!
  鸡鸣,朴素的乡音。它没有私心杂念,不带功利色彩,穿越时空,历尽千年而不改。它如溪水一样清澈,像晨露一样干净,似钟声一样悠远……
   “雄鸡一唱天下白”。即便今天,在广大中国农村,鸡鸣,仍比钟表具有某种深刻的内涵。它传递的是人们勤俭致富、安居乐业的佳讯,颂扬的是乡村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好年成。有了鸡鸣,人们才更加豁然,意气奋发。有了鸡鸣,日子才更加红火,充满阳光。
  简直不敢想象:没有鸡鸣,乡村,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其他文献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国50多年来,我国生产了20种60多型军用飞机,筑起了祖国的蓝天长城。在这些众多的战鹰中,最为绚烂夺目的就是歼-10飞机。  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这是我国航空工业上划时代的突破,其战略意义不
期刊
1991年3月,我到北京参加人民币反假培训会议,晚上出来闲逛时途经王府井,在一个茶具专卖店上买了一套紫砂茶器,确切地说是一个茶壶和八个杯子,店主说,这是全国著名的宜兴紫砂器。虽然寡闻的我那时还不知道紫砂与宜兴之间的关系,但我从店主满是自豪的脸上看出,产自宜兴的紫砂茶器一定并不普通。不管眼前的这些紫砂茶器是否真的出自宜兴以及商人的话是否值得信赖,但我的确爱上了这套茶器:茶壶是圆锥型被切了一个顶的那种
期刊
这是三月的雪  这雪在去年已经来过  它带走了一些韵意  比如春末的花  比如你的容颜和声音  再比如一些默不作声的幸福  这雪今年又来了  动作轻慢含蓄  从山的刀锋缓慢下滑  覆盖裸露的岩石  压过树木和杂草  顺着悬崖和峭壁  迁移  一步一步地  这是已经来过的雪  姿势,形体  和以前的没有太大差别  它又要从我这带走些什么    黑色过后     奔驰的野风,吼叫着  卷出苍山大峡谷 
期刊
对联是中国的国宝、国粹,白语对联又是少数民族对联中的佼佼者。白族因无文字,白语联只有口头传诵,一般书写白语联是用汉字来代替,即汉字白读,取汉字之音,不取汉字之意。还有因各地区白语发音、语调、语气都有不同之处,所以,书写的白语对联也就各有差异。个别白语联有“失律之感”,没有汉语对联那样正规,汉语意韵味不足,但白语韵味非常浓,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有独到超人之处,有信手拈来、易于背诵、通俗易懂的特点,在白
期刊
观兵马俑  秦皇挥剑开云关,  兵马铜车征尘烟。  七雄争霸各四海,  六国兼并成一天。  三军驭驾平乾宇,  五岳歌功铭泰山。  万里长城闻中外,  八大奇迹留世间。  春  青青麦苗鸟鸣啼,  黄黄菜花蝶双飞。  踏青游野人如织,  贪看春色不肯归。  咏西安  千年历史帝王都,  八水长安万古秋。  雁塔佛光灵气瑞,  钟楼画栋醉心幽。  明墙汉苑蟠龙地,  唐韵秦风卧龙州。  兵马俑馆闻世
期刊
每次我从草海经过,我都会再三回眸依依不舍,因为在高原上它显得如此珍贵。每年冬天,它总能吸引众多的候鸟前来越冬。因此,南国的冬天来临,草海也别有一番意蕴。  草海的水总是四季清如明镜,那蓝天白云尽沉水中,就是那一轮晨出夜落的红日也往往掉进草海里,细碎的光斑撒落在一片草海中,把整个草海装扮得光彩照人。她像一个朴实的村姑,用纯真的美丽赢得世人的心。  家乡鹤庆虽然有较多的龙潭,但只有一个草海湿地。很早以
期刊
盛夏的夜晚,寄宿在一个荒僻的山村。半夜时分,有青蛙的叫声,由远而近,掠过夜空,捎来了水田和秧苗的气息。细听,声音是那样地清澈而圆润,先是此起彼伏,继而响成一片。于是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我循声而起,踱到窗外,遥望田野,聆听蛙声。  有谁能体会出我心中那份比泥水更稠的情感呢?我离开乡村的日子虽然很久了,可是那些精致而美妙的城市流行音乐,就我而言,我坦白我是不懂的,听得懂的,只有那熟悉而又远逝了的青蛙的鸣叫
期刊
我常年在外地求学,毕业后又在外乡工作,一家人总难有团聚。今年暑假回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于是,我们兄妹三人一合计,准备为父亲“圆生”,以表儿女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但让人揪心的是,父亲自小丧父、丧母,年幼的父亲没能记下自己的生辰。跟村上年龄较大的长辈打听,长辈们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在农村,“圆生”又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作为儿女,我们兄妹三人又不敢随随便便,于是,给父亲“圆生”一事一直拖着,让我的
期刊
喜洲是一个古老的名镇,  喜洲的文化从昔日飘向遥远。  叫一声喜洲啊,  我们为你骄傲!  岁月流淌,  信念不变,  历史的脚步,  始终与你同行。  流光溢彩的白族民居,  源远流长的书香门第,  孕育了多少为大理增辉的能 人志士。  这是一块流淌着欢乐,  汇聚五洲春色的土地。  啊,我们要用歌声为你祝福,  把你的富饶美丽  唱响天地之间。    喜洲是一个和谐的家园,  喜洲的辉煌从昨天
期刊
《一代才女和艺术大师的千古绝唱——曾昭燏、李霖灿苍洱留芳》一文于2005年《大理文化》第五期首先刊出后,引起了学术界和读者的关注。尤其是她们这一代学人在艰难时世中创造的学术辉煌令人折服;曾昭燏、吴金鼎、李霖灿等人在大理留下的足迹,以及对苍洱一往亲情深的眷恋而写下的诗文,成为大理文化史上的一宗宝贵遗产,将使大理人民永志不忘。曾昭燏的骤然辞世留下了许多悬念,人们希望对她的身世和学养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