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就是信任你,我知道你一定有自己的节奏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h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纳”这个词已被太多人听说,却又被太多人不理解。好,我们来聊聊“接纳”,实际上就是“化解不接纳”。当没有不接纳时,接纳自然就呈现了。就像爱一样,当我们没有障碍、困惑时,爱自然就呈现了。
  没有什么是不能接纳的,包括“不接纳”的状态本身。我们希望接纳孩子,接纳自己,但是,在世间并不存在无时无刻都接纳自己的人。不要给自己定“完美”或者“够好”的目标了,尊重自己有不接纳的时刻、状态,出于爱去学习和尝试接纳自己和他人,就是我们的“满分”。
  “不接纳”背后站着的是恐惧
  我们会对孩子或自己说:如果你再不怎样,你就糟了。
  任何“不接纳”的背后其实都是恐惧。我们并不是总能一下就认出那个恐惧,我们通常感到的是需求和期待。恐惧越大,需求或期待就越强,从而产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催促、驱迫和“恐吓”。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刻,都处在对自己的期待和驱迫中。一个目标不顺利,心就沉下去,一个标准没达到,就内疚。即便目标达到了,又一个新的目标很快就产生,一个新的期待马上就升起。一个又一个,没有停歇……
  害怕失败,害怕搞砸,害怕被怪罪,害怕自己因为不够好不被接纳。我们的焦虑和疲惫,我们的混乱(因为常常有不同的目标和标准),我们的退缩、逃避……就因之而来了。
  当我们实在难受、实在搞不定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来自挫败的愤怒投向别人。投向父母——你们当初要是能如何如何,我今天不必受这么多的苦;投向爱人——你怎么就不懂我,怎么就不帮我,你自私你冷漠;投向孩子——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我都心力憔悴了,你还这样不懂事。
  停!到此为止,怨责别人从来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相反,我们又难免担心别人用同样的标准来怨责我们。
  除了恐惧,我们可以选择爱
  我们并非别无选择!改变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难,只是一开始可能很不熟练而已。
  除了恐惧,我们可以选择爱,任何时候、任何节点都可能选择爱。
  回到开头那个案例,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如果我在恐惧里,我就会想:这怎么行?我得想办法让他去,得改变他。
  如果在爱里呢?如果我们不让自己继续待在恐惧和担心里,而进入单纯的爱呢?如果我们不用过去的经验推测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怎样(这是非常普遍的惯性思维), 如果我们毫不挂虑孩子的明天,只是关注当下呢?
  现在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我们会关心,会先让孩子安心,然后去了解他。比如:“宝贝,我不会勉强你,你也不必勉强自己,告诉我为什么好吗?”“说说你怎么了好吗?你经历了什么?”“你对我很重要,请把你的想法告诉我吧。”
  这样的话,孩子依旧可能不去幼儿园,但去不去幼儿园并不是问题。
  若没有需求,便没有反对和不接纳
  不接纳背后都是某个需求依赖对方满足,所以才反对“对方现在的样子”,而要对方达到某个特定的样子。若没有需求,便没有反对和不接纳。
  但是去觉察这个需求并不是人们习惯性的方向。人们太习惯按照需求去达成目标了,不喜欢、不习惯回看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希望孩子成绩好,背后可能是父母因此才能感到安全,感到体面,感到希望等等,这些需求其实都是父母的,但人们通常不会觉察这些,而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因此自己理直气壮。
  “水平越低”(原谅我为了方便才这么说)的父母期待越高,需求越迫切;“水平越高”的父母期待越少,需求宽泛。达到完全无需求,便进入全然的爱和接纳。
  放下过去的认知,只是开放地想象一下,有一个声音对我们说:
  亲爱的,你在就好;亲爱的,是你就好;亲爱的,我无比看重你,但对你毫无期待,我就是信任你,没有什么能拿走我对你的信任,即便你不相信自己,即便你挑战我怀疑我,我对你的信任看重不会丝毫改变,也正因为我信任你了解你,所以我根本不需要期待,我知道你一定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节奏,有最适合你的过程。
  想要改变一个人并不是爱,期待一个人变得更好并不是爱
  如果你有信任,你就不是想改变他,而是相信他会改变;你就不是期待他变得更好,而是知道他本来就很好。如果他呈现为“不那么好”,一定是有什么阻挡了,我关心那个阻挡,而不是矫正他的行为。
  有位妈妈问我:接纳孩子是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而不是行为?当我不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我怎么跟孩子说呢?接受感受而不接受行为,孩子会不会困惑?
  我的思路和选择是:我看到他的行为和感受,但不停留在这个层面,我真正关注的是他的动因。我相信孩子和我一样是纯善的,积极的,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如果出现“问题”,我会关心他的爱被什么阻挡了?他在呼求什么?任何愤怒背后都是爱的呼求,任何“问题行为”根源都是爱的缺乏。
  我需要做的是,响应他的呼求,让他感到自己的可爱和充满爱。
  接纳自己不是“不思进取”
  有一个误解是:如果我都接纳了,是不是就不那么进取了?孩子会被惯坏吗?
  有位妈妈问我:“接纳孩子我能理解。就是对接纳自己,一直有一个疑惑。如果完全接纳了自己,那就不用改变了,但是改变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呀?”
  这其实是在词义上兜圈子。
  接纳在某种时候意味着说OK,意味着“既往不咎”,意味着过去的都不说了,我只关注现在我自己想要什么和自己可以怎么做。你说的OK越彻底,你就越不受过去羁绊,你就越能轻松上阵地做自己,完全的“毫无过去”,就是活在当下。我们不再去归因过去或者父母,而是把宝贵的注意力放在自己内在爱的冲动和渴望上。我们的希望并不在于“先天多么优厚”,而在于此刻我们愿意和自己的自性、自己内在的爱连接。
  如果你说这是接纳,当然可以。可是这是不是改变呢?显然也是,而且是很高级别的改变。
  接纳是不为过去羁绊,当进入这种状态时,我们内在的生命力更清新、充沛地展现,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一种新的层次和能量。这才是改变的本然。
  纠缠过去、出于催迫而去改变,还是在恐惧的能量中。
  尝试一下,只对自己怎么爱负责
  从此刻起,学习一下,再不为别人怎么样负责,只对自己怎么爱他负责。这个别人包括任何人,自己、孩子、父母、先生等等。
  任何情境下,只需要去单纯地想:如果爱,我会怎么做。不用担心做错,不用担心自己不知道,我们的内在智慧是一样的,只要去向内感受和询问,就会找到那种由内而发的爱和信心,整个人都会感到特别对劲。
  如果开始的时候不顺利是正常的,生疏、迟疑是正常的。但,勇敢些,直接和爱在一起,不要再和那些由过去某种价值观产生的需求在一起,只是单纯的出于爱意,请相信我们的内在智慧会指引我们做出正确、务实,真正有利于全体的选择。
其他文献
一个温柔的拥抱能把爱传给任何一个孩子,相反地,打一下耳光会伤到所有孩子。聪明的父母都了解触摸孩子的重要性。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与抚摸,才会感受到“我爱你”的事实。许多研究表明: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孩,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那么,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父母该与孩子进行哪些不同的身体接触呢?  婴儿与学走路的幼儿  小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需要大
期刊
“最家长”读者问:我教初一。我班有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这个男生总是靠近她,想接触她,却被女生严厉拒绝。但是男生还是纠缠,女生对他很反感,很看不起他。结果现在这个男生总用特别难听的话骂这个女生,一看见她就找茬骂,还做伸中指这样的下流动作。我试图让他们合好,但总是不行,我该怎么办?  方刚回复:  如果不解决他们之间的根本问题,不让那个男生认识到自己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从而心悦诚服地向女生道歉,他们
期刊
抬头见喜,过年大吉!低头,捡不到金子,只有不停地刷手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成功的人生,是1%的汗水,加99%的不玩手机;“问:感觉人生特没挑战,你有啥好建议?——答:有啊,试试一天别碰手机。”  有人已经在网络上痛斥“手机是小三,破坏夫妻关系”,也有人为孩子代言,说“手机把我爸爸妈妈偷走了”。唯有老人家们不发声。不玩手机?也有玩的,本市市井新闻真的报道过,有七十几岁的老人因为网络出轨离婚的
期刊
说起早些年的经历,刘薇就一个字:忙。刘薇是个特认真的人,工作只要到她手上,做不好不甘心,自称“工作狂”。可她还跟女儿梦琪一起减肥,煲电话粥,娘俩打得火热。工作孩子两不误,她是怎么练就“分身术”的?  刘薇倒挺坦然,说:工作哪有不忙的?想办法找平衡呗!  女儿管她叫 “阿姨”,她没硬掰  刘薇不是一开始就会“分身术”的。  老公是飞行员,家对他来说就是旅馆。自己工作忙起来也是够呛,老人又帮不上忙,没
期刊
“最家长”读者问: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发现好多男孩子对女厕所特别好奇,总想进去看看,在门口探头探脑的,有的甚至还跑进去,然后就是一伙人哄笑。我该怎么办?  方刚回复:  小男孩对女厕所好奇,非常常见,也非常正常。小女孩同样可能对男厕所好奇,只不过她们没有说出来。异性厕所是禁止进入的地方,自然会引发好奇心,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不瞒你们说,我小的时候也很好奇,也想过进去看看。  我个人建议,老师
期刊
读者吐槽:  我带着3岁的女儿去逛商场,女儿突然哭着说要尿尿。  本来想进男厕,但看见有两名男士进去我犹豫了。女儿的隐私和他们的隐私都不能侵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带女儿“勇闯”女厕。  我俩在女厕外等了30秒,看到没有女同胞出入,加上女儿不停地说 “我忍不住了”,我探头进去看女厕没人,就把女儿抱进去,让她快点尿。可就在给女儿提裤子时,一名女士进来了。她愣了一下,还没等我
期刊
当爹的和当妈的角色怎么分工?常有人说,得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搭配着来。而很多家庭教育指导者却都说,不行,绝对不行,必须保持一致。到底哪个对呢?咱们来瞧瞧。  “教育孩子要一致”,这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是一条“教育原则”。“原则”当然是不能动摇的。教育孩子,不能只指望某一个家长发挥作用,必须发挥“家长集体”的作用。父母教育理念一致、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培养目标一致,才会形成
期刊
对于好多家长来说,一提传统文化,脑子里先闪过《弟子规》。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小学把《弟子规》列入儿童国学启蒙必读书目时,《〈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是黄晓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专门研究清代文献)。  黄教授说《弟子规》非古代贤人君子的启蒙读物。好吧,家长们不关心这些。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还能不能读《弟子规》了?  来听听更多的声音吧。  兼听则明  “最家长”火速采
期刊
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性侵”的新闻,有些家长跟我说,看了很气愤,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于是想给孩子做一些“防性侵教育”。  我认为,关于“防性侵”的教育可以做,但不能只讲侵害,还应该让孩子知道:  第一,互相尊重相爱的人之间的性的美好。如果对孩子只讲性伤害,不讲性本身是美好的,便可能培养他们关于性的羞耻感、罪恶感,你想想禁果的可怕吧。要鲜明地告诉孩子:性侵只是与性有关的极小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大部分,
期刊
雾霾天又来了,戴口罩那是必须的。走街上,一眼望去,满城尽是花口罩,只留俩眼在忽闪。嘿,这种重污染天气伤的只是肺吗?不止啊,还有眼睛!  雾霾的主要成分是大气层中的粉尘、颗粒物、二氧化硫酸、碱、盐、胺、酚等,这些化学物质刺激眼睛,会导致非感染性结膜炎,主要表现为:畏光、刺激、眼红、眼痒等。戴口罩可以将一部分有害粒子挡在呼吸道之外,可口罩包不住眼睛啊,有害粒子会依附到眼角膜上,伤害眼睛。  如果患有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