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应该“规”吗?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ny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好多家长来说,一提传统文化,脑子里先闪过《弟子规》。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小学把《弟子规》列入儿童国学启蒙必读书目时,《〈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是黄晓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专门研究清代文献)。
  黄教授说《弟子规》非古代贤人君子的启蒙读物。好吧,家长们不关心这些。家长关心的是,孩子还能不能读《弟子规》了?
  来听听更多的声音吧。
  兼听则明
  “最家长”火速采访了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的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教授。鲍教授大家很熟悉啦。
  鲍鹏山教授是这样看的:读《弟子规》不如读《论语》。
  《弟子规》,不是一部很高明的书,写《弟子规》的人,传统文化的修养比今天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高一些。但是,它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学究写的,不可能具有智慧和德性上的高度,当然它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坏。而且,那些传播《弟子规》的人,我觉得可能大多数还是一些很淳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人。说是一个骗局,有些过分。
  当然,一直以来,我都不赞成拿《弟子规》来教孩子。
  首先,因为《弟子规》本来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尤其不是原典。我们有那么多的经典、原典没读,为什么要去读《弟子规》呢?
  而且,小孩子读《弟子规》,相比《论语》,并没容易多少,还不如《论语》有趣,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然有时间读《弟子规》,不如直接去读《论语》。《论语》是圣人的言论,是中国文化之源头。
  我们的孩子读完《论语》,他一辈子都可以自豪地说:我通读过《论语》。长大后写文章,或者从事相关研究,都可以直接引用《论语》。《论语》会成为一个人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弟子规》最多只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守则,咂摸不出味道来。
  从学文言文的角度来说,读完《论语》,孩子的文言文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读《弟子规》却做不到,因为《弟子规》不是规范的文言文,只是一个顺口溜而已。
  另外,任何书都有时代烙印和局限,《弟子规》有,《论语》也有。但是,《论语》是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在特定场景下对特定的人说的,不会说什么一定是对的,一定是错的。所以,当孩子读《论语》时,感觉个别内容有些落伍,那可以把它剔除。《论语》是允许孩子思考的。而且,《论语》自身也有互补的内容,有平衡作用。
  比如说,在《论语》的第一章第二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到了犯上作乱的问题。仅从这一则来看,《论语》是反对犯上作乱的。这个观点就有问题了,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反对作乱,而不该反对犯上,因为反对犯上就是屈从权力,而不是认同真理。
  但是,通读完《论语》,这又不是问题了,因为后面还有补充的章节。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时,孔子的回答是“勿欺也,而犯之”。就是说,如果君主做得不对,就不该掩饰君主的错误,而应该直言犯上。
  你看,孩子读《论语》可以思考很多东西。
  而读《弟子规》就不行,它没有场景,没有人物,没有任何限制,只是让孩子被动地去执行,必须做什么,必须不做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
  拿《弟子规》来教孩子,确实不太妥当。但是,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它,因为《弟子规》里强调的某些生活的规矩和讲究,对今天来说,还是适用的。
  好,鲍教授认为让弟子读“规”不如读《论语》,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弟子规》说过自己的看法,我们来听听,多听听,好做自己的判断。
  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儒家研究学者):教育的原则不在规训小孩。
  中国的好书太多了,小孩子要读,还轮不到《弟子规》。
  《弟子规》是从《论语》里的一句话衍生出来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它概括了孔子观点的全部精华?如果是,那就读这句好了,何必读《弟子规》?我觉得,读《弟子规》完全是嚼饭喂人。再说,某个人的“咀嚼”,到底符不符合孔子的想法?未必,因为孔子是因材施教,随机讲的,要把前前后后的道理综合起来看。
  读《弟子规》,意思是小孩要规范,但是其他幼学读物不见得是这样讲,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后面有“养不教,父之过”。你生下孩子,得教他,责任在父母身上,不在孩子身上,你规训孩子干嘛呢?教育的原则不在规训小孩,而在端正自己。你自己不端正,天天教育孩子,这整个教育原则给颠倒过来了。儒家的基本伦理原则是讲反求诸己,用自己的行为让孩子产生一种向往、学习的冲动。所以,没有所谓“弟子规”,只有父母素质的不断提高。
  刘梦溪(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学研究学者):对青少年束缚太多的东西当国学,对他们没好处。
  以我个人的看法,《弟子规》没有必要推广,因为它毕竟是在过去社会背景下对童年和少年时期一个太具体的规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有不利的一面。把孩子们手脚束缚到动弹不得,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没有好处。
  今天的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过去的蒙学读物,要有新的东西。比如民国时小学校编的那些课本,简明易行,不是简单用《弟子规》来做课本,而是新编出来的。这就先进一点。如果有新的《弟子规》出现,那应该让孩子心灵自由,又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能完全是旧道德的规范,还要有新道德的规范。而且,学习不应该局限在中国,能够和孩子心灵相契合的国外读物,对孩子自有好处。
  我主张国学课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二年级都要开设,把《论语》、《孟子》作为入门路径,进入“六经”的选读——但是,如果国学走歪了的话,那也很有麻烦——把神神叨叨的东西、对青少年束缚太多的东西当作国学的正宗,从小灌输给孩子,对他们的将来没有好处。
  徐梓(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它培养的是“君子”,不是“公民”。   我既不赞同对它推崇备至,也反对一些人无底线地贬斥。在我看来,《弟子规》可以读,但要看怎样读。
  把《弟子规》作为知识之学来读毫无问题。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古代的儿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了解传统的儿童生活是怎样的。从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读,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心性之学,体现的是古代要塑造怎样的人格。《弟子规》中很多行为规范,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长上、凡事谨慎、努力学习等等。它要培养的是传统社会的“君子”,而难以教育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但无论是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公民”,都需要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很强的功利心态。他们将传统文化启蒙书籍作为一种道德指南,希望孩子学习后变得听话好管。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之一,但如果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仅限于此,那就太狭隘了。
  祝安顺(中华书局副编审、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主要看反映出的人伦情怀。
  首先,《弟子规》作为蒙学读物之一种,教孩子识字是其主要功能,社会告诫方面的常识只是顺带讲讲;其次,把《弟子规》的部分内容选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主要是看重其背后反映的人伦情怀,但对待具体内容要变通地看。
  比如,其中提到“亲有疾,药先尝”,在古代,这句的意思是试试药烫不烫,然后再拿给父母喝,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关怀。这背后的情感才是重要的,而不是真的要求在父母吃药前,子女先吃一口。
  您的决定是什么?
  听专家说了这么多,各位亲有自己的主意了吗?
  如果孩子读不读《弟子规》,已经由不得家长拿主意,学校已经在要求,或者自己本来就已经跟孩子读过了,也不用焦虑。我们来看看别的家长是怎么做的。
  青年历史学者陈远的女儿在读一年级,学校也会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女儿在背诵时,陈远会讲解字义。陈远没有太纠结,因为他觉得,小孩子不用对《弟子规》有太深的理解,就当接触一下,不妨一读;对孩子的启蒙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不排斥她们所接触的。
  网友“矩阵小咩”的老爹却是这样做的。小时候,他什么书都读,有些囫囵吞枣。多亏了他老爹,让他知道了不要尽信书。儿子每读一本书,老爹也都会看,然后揪着儿子聊天,互相发表“读后感”,有时候因为看法不同还会吵。儿子说:现在想想,那还是最幸福的日子,感恩老爹。
  “最家长”的建议是:别拘泥于《弟子规》,就像不拘泥于任何一本书一样;别强求孩子,一定按弟子的规定去做;如果喜欢国学,就读读经典吧!
其他文献
除了看绘本与故事书,我和儿子特喜欢读《声律启蒙》。这本启蒙读物,每次与儿子一边读一边玩的时候,都不想中断。隐约有点强迫症了。  《声律启蒙》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便孩子不理解什么意思,都会觉得有趣。我们打着节拍,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开始,到“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一人一句,谁说错了,就得亲对方一下。  原本的半玩半学,某一日受到刺激,忽然心中有了要坚持下去,让儿子读完全本的念头。  受
期刊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①,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②。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③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我是注释————————  ①这一联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曾经说: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提着三尺长的宝剑而夺取了天下。下联出自《左传》,鲁国有个勇士叫颜高,他
期刊
孙粲青 9岁《小狐狸看世界之观泉》  狐狸们在深山里修炼多年,开始成仙,有一天觉得闷了,决定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狐仙们带着年幼的小狐狸去的第一站,就是号称“泉城”的济南,趁着没人的时候,去观赏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见到趵突泉,狐仙们格外高兴,得意忘形的时候,狐狸尾巴都露出来啦!小狐狸看完趵突泉,还调皮地用尾巴去逗泉水里的小鱼玩。太好玩了!  王若语 8岁《有故事的树》  在太阳落山的西方,长着一棵美
期刊
一个温柔的拥抱能把爱传给任何一个孩子,相反地,打一下耳光会伤到所有孩子。聪明的父母都了解触摸孩子的重要性。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与抚摸,才会感受到“我爱你”的事实。许多研究表明: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孩,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那么,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父母该与孩子进行哪些不同的身体接触呢?  婴儿与学走路的幼儿  小孩子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需要大
期刊
“最家长”读者问:我教初一。我班有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这个男生总是靠近她,想接触她,却被女生严厉拒绝。但是男生还是纠缠,女生对他很反感,很看不起他。结果现在这个男生总用特别难听的话骂这个女生,一看见她就找茬骂,还做伸中指这样的下流动作。我试图让他们合好,但总是不行,我该怎么办?  方刚回复:  如果不解决他们之间的根本问题,不让那个男生认识到自己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从而心悦诚服地向女生道歉,他们
期刊
抬头见喜,过年大吉!低头,捡不到金子,只有不停地刷手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成功的人生,是1%的汗水,加99%的不玩手机;“问:感觉人生特没挑战,你有啥好建议?——答:有啊,试试一天别碰手机。”  有人已经在网络上痛斥“手机是小三,破坏夫妻关系”,也有人为孩子代言,说“手机把我爸爸妈妈偷走了”。唯有老人家们不发声。不玩手机?也有玩的,本市市井新闻真的报道过,有七十几岁的老人因为网络出轨离婚的
期刊
说起早些年的经历,刘薇就一个字:忙。刘薇是个特认真的人,工作只要到她手上,做不好不甘心,自称“工作狂”。可她还跟女儿梦琪一起减肥,煲电话粥,娘俩打得火热。工作孩子两不误,她是怎么练就“分身术”的?  刘薇倒挺坦然,说:工作哪有不忙的?想办法找平衡呗!  女儿管她叫 “阿姨”,她没硬掰  刘薇不是一开始就会“分身术”的。  老公是飞行员,家对他来说就是旅馆。自己工作忙起来也是够呛,老人又帮不上忙,没
期刊
“最家长”读者问: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发现好多男孩子对女厕所特别好奇,总想进去看看,在门口探头探脑的,有的甚至还跑进去,然后就是一伙人哄笑。我该怎么办?  方刚回复:  小男孩对女厕所好奇,非常常见,也非常正常。小女孩同样可能对男厕所好奇,只不过她们没有说出来。异性厕所是禁止进入的地方,自然会引发好奇心,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不瞒你们说,我小的时候也很好奇,也想过进去看看。  我个人建议,老师
期刊
读者吐槽:  我带着3岁的女儿去逛商场,女儿突然哭着说要尿尿。  本来想进男厕,但看见有两名男士进去我犹豫了。女儿的隐私和他们的隐私都不能侵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带女儿“勇闯”女厕。  我俩在女厕外等了30秒,看到没有女同胞出入,加上女儿不停地说 “我忍不住了”,我探头进去看女厕没人,就把女儿抱进去,让她快点尿。可就在给女儿提裤子时,一名女士进来了。她愣了一下,还没等我
期刊
当爹的和当妈的角色怎么分工?常有人说,得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搭配着来。而很多家庭教育指导者却都说,不行,绝对不行,必须保持一致。到底哪个对呢?咱们来瞧瞧。  “教育孩子要一致”,这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也是一条“教育原则”。“原则”当然是不能动摇的。教育孩子,不能只指望某一个家长发挥作用,必须发挥“家长集体”的作用。父母教育理念一致、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培养目标一致,才会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