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想”不可“薄”做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针对科学课堂中曾经出现的“动手有余,思考不足”现象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强调,“想好了再做”“先想后做”成了很多老师课堂上的“经典”行为。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周密性、创造性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无可质疑的进步。在“厚”想的热潮中,我们也觉察到学生“做”的能力和意识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比如:折形状时将纸折得皱巴巴,用吸管搭支架时吸管被胶带绑成了“伤员”,做酸奶失败了就畏缩不前,长周期的实验观察很少能坚持到底……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厚“想”切不可“薄”做。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做”的多重意义及“做实”的策略。
  一、“做”作为“思考”的外显,要给予“先做”的自由
  在一些搭建结构的科学课上,有的老师为了贯彻“先想后做”的理念,往往让学生先画下对某个结构的设计图,然后再根据设计来制作。结果呢,学生的设计和制作往往是两回事,设计比较理想化,动手制作很粗糙,“做”达不到“想”的效果,“想”甚至耽误了“做”的时间。其实,“想”的物化形式有讨论、交流、默想,甚至动手尝试。当学生有一定经验时,不妨让其先动手尝试一下,尝试制作是将思考的方案外显化。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体会到在思中做,做中思。事实上,学生要形成新的想法必须依据现有的经验,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设计结构方面的前概念或者实际能力,那么他们势必在脑子里空想出一些结构模型以应付老师的要求。这样的“先想”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本质相去甚远,还不如让学生“先做”,让他们拥有关键性的体验,然后学生才能从事自我调节和反思——也就是“想”。这里,“做”是一种“想”的外显表现,在“做”基础上的“想”才有了更实际、更能生成的意义。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很多时候更愿意先动手尝试。那么怎样才能顺应学生意愿,让“做”成为点燃思维的火把,进而“做”得更深入?
  1.研究学生,满足学生
  对小学生来说,一开始便要从事抽象的思考性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也许需要时间和机会去“摸一摸”事物,或者将原有的想法付诸实践,才能生成与其他已有信息的联系。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课前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思维习惯。要有这样的“气度”,不怕学生“添乱”,多给学生“动动手”的自由,凡事鼓励学生多“做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精彩的思维火花呈现。比如,面对温度计,老师要求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表面的刻度怎样读取,而学生更喜欢去摸红色的玻璃泡,研究其中的“红线上升了多少?”“什么情况下又下降了?”那我们何不顺应学生的天性,以此为情境,展开教学呢?我想,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真实的、常见的问题引入,要比教师创设其它生硬的情境有效得多。
  2.不断满足,不断提高
  对学生来说,科学就是一种充满着惊奇的动手做游戏,但这是一个有困难有挑战的游戏,需要付出努力。教师在满足学生原始的动手做的冲动后,更应该鼓励学生在做中思,思中做:“你用这个能做什么?”“你为何要这样做?”“你发现了什么?”“与你过去的发现或经验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给大家解释一下你完成的工作”“你做的怎么和他们做的不一样?”“愿意再做一遍吗?”……教师还应该在做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做好记录、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和争论,甚至建议学生不怕麻烦再动手做几遍。例如:在《物体在水里的沉与浮》这一课中,在学生利用实验将材料按沉与浮正确分类之后,他们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与材料有关?还是与重量有关?还是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或者与液体有关?等等。然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动手验证,交流思辨。在这样一个思、做、说的循环中,学生们的问题得以展示,思维得以深化、发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二、“做”作为“操作”的要义,进行“精做”的训练
  《折形状》一课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一位老师在执教时,要求学生利用A4纸折出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八棱柱、圆,再通过实验验证哪种形状最能承重。学生们折出的形状有的底面不平整,有的折出了多余的折痕,有的把接头处的双面胶贴得皱巴巴,有的对于折六棱柱、八棱柱感到困难……种种在折纸中出现的“挫折”,使老师措手不及,严重影响了后继的探究活动,使课堂陷入纠结和混乱。而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时为了避免学生因不会折纸带来的“麻烦”,索性课前在纸上画好折痕,在接头处贴上双面胶,学生就会毫不费力地折出精致的形状。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五年级学生折纸能力有待提高。因为平时动手训练的机会少,大多数学生对于将要完成的作品还没有形成“精做”的意识。只要马马虎虎能折出一个形状来就行,根本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否能经得起考验。其次,两位老师的做法也值得探讨,第一位老师高估了学生的折纸能力,在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采用“糊过去”的策略,致使探究低效,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第二位老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他采用了“代替学生操作”的方法,虽然课堂执行得“很顺”,但是,省去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反复动手调整的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样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做”作为“操作”的要义,其直接的成果就是“作品”,由作品衍生出结论或结果。“作品”精致与否不仅关系到探究的成效,更是对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各种动手做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形成“精做”的意识,学会“做精”的本领。
  1.合理调配时间,扎实技能训练
  学生技能的训练需要时间,但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调配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技能方面有扎实训练的机会。这些技能小到怎样打一个结实的绳结、怎样划火柴、怎样将两根吸管精美地连接在一起、怎样使用工具挖土等,复杂些的要学会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怎样扦插、嫁接植物,怎样制作一辆空气动力汽车模型,怎样使用天文工具观察宇宙等。对于日常性的小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训练,通过评比的手段促使学生学会日常技能。对于专业技能,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为技能培养挤出课堂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上述《折形状》一课中,较合理的措施是利用课前时间或者调整课时进度,对学生进行折形状的训练,在动手动脑中使学生能够独立折出一些精致的形状。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培养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尤其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展现并提升学科价值和魅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有不少教师在研究“如何实施有效提问”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和实现“提问有效”并不等同,前者往往是执教者的主观预期,后者才真正关注课堂
在参观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之前,我只知道名师工作室这个名词的存在。于是,带着很多问题,我认真地参观了这所学校的8个名师工作室,尽管他们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的水平,我还是要追问自己,如果建立我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它是什么模样?  在参观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有关名师工作室的资料,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现状,我发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乎是学校自发组建
摘要: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
摘要:本文围绕吴大年《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对江苏师范教育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梳理、回顾和评介。认为吴大年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期间,努力贯彻中央和省的精神,承上启下,深入基层,积极推动学校实践,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调查情况,合理布局,发挥中师服务小学的功能。二是找回“江苏中师”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培养优质师范生。三是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四
【人物速写】  工作日的早上,淮安市实验小学的门口都会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高兴地迎接老师和孩子们的到来。“校长好!”“老师好!”“同学们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成为校门前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他就是这所百年老校、万人大校的掌门人——戴铜校长。这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方式。  他是一个平常的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虽生在偏僻贫穷的乡村,但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毅力。在“文革”结束的那年
摘要:十余年的课改,波及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课改中,基于校本,执著探索,以发展人为核心,改良着课改策略,亦步亦思,渐趋渐进,找出了一条有自身文化烙印的课改之路。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育人;乃德文化;启德共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16-04  1939年,抗战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民族存亡仅系于一线之际,为了更好地
摘要:“企业学院”的“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融入企业标准推进教学改革,全套引进企业的“培训包”,一方面接受企业的培训订单,为企业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和实训的师资、设备、技术、项目等均有企业的参与。学校、企业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人才培养实效,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达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基于“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
摘要: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由于这一命题在语义及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在人们理解上存在偏差,学界对此也褒贬不一。从新课改的内容及这一命题提出的背景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更多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用生成性思维方式去看待教学和学生,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联系。  关键词: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成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研读《义务段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文简称《修订稿》),较之《义务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清晰可见本次义务段课程标准的修订取向: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十年课改的方向,汲取了十年课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回应了实践问题。《修订稿》的坚持与变化需要我们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研究,领会修订立意,缩短文本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使文本能尽快落实到教学实
摘要:笔者就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对所在学校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和部分高年级语文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分为“迷你”、若即若离、形同陌路三种,对形成这三种学习状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与语文教学技能的差异,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不同语文学习状态的调控与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