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师范教育新的春天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吴大年《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对江苏师范教育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梳理、回顾和评介。认为吴大年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期间,努力贯彻中央和省的精神,承上启下,深入基层,积极推动学校实践,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调查情况,合理布局,发挥中师服务小学的功能。二是找回“江苏中师”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培养优质师范生。三是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四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五是试办五年制师范,在全国开创了培养专科水平小学师资新模式。六是举办师范校长研讨班,建立交流平台。对新形势下师范教育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期盼再次迎来师范教育新的春天。
  关键词:吴大年;师范教育;实践;理念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1-0041-06
  在吴大年著《跨世纪的教育情怀》(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以下简称《教育情怀》)一书中,载有《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写于2011年夏,以下简称《师范教育工作回顾》),通过她自己的经历,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江苏中等师范教育“恢复—发展—改革—提高”的历史进程。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上世纪90年代后期,江苏中师在高校扩招、合并、升格的大潮中,遭遇到被拆、并、挂靠等令人始料不及的局面,以至于在世纪之交走到了尽头。对这种历史上似曾相识的大干快上现象,感叹之余,我只想说:初等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教师(包括幼儿教师)是特殊的专门人才,师范教育是培养这类特殊人才的基地,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它和初等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理应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这是我这个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的年近九旬老人的深切体会和真诚期待。”(《教育情怀》第163页)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语,饱含着她对师范教育事业的一片真情和她对目前现状的深深忧思。我作为曾在省教育厅工作多年并与大年同志共事过10年的人,读了这段话深受感动,想围绕《师范教育工作回顾》这篇长文,对大年同志师范教育的实践和理念作点评介,就教于有关专家。
  大年同志说,小学教师(包括幼儿教师,下同)是“特殊的专门人才”,这话是很有见地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对象是儿童(包括学龄前幼儿),他们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在生理、心理上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特殊性。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他们需要得到雨露的滋润——教师的爱抚与呵护,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会把老师对他们的感情和评价转化为影响自己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心理动力。在他们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小学教师要能承担起对儿童的教育重任,必须热爱儿童,走进“儿童世界”,了解、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学习、掌握适合儿童特点、能为儿童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循循然善诱之。这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专门”、“特殊”之处,非经师范学校的专门培养,是难以成就的。
  大年同志说,师范教育是培养这类“特殊的专门人才”的基地。这在我国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早在清朝末年,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认为欲雪国耻救亡,唯有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国民教育的根本在师范。他以“家可毁,不可败师范”的决心,筹资首创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中等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该校的建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曾评价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开全国之先河”。张謇的有关师范教育的实践与理念,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泽被江苏以至全国。
  在继承师范教育优良传统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曲折和反复。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中,规定高级中学要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于是各地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大都归并于中学;1927年7月,江苏省又按国民政府指令,撤销教育厅,试行大学区制,并完成了师范和中学的归并工作,江苏全省基础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中等师范学校不复独立存在,中等师范成为中学的一个部或科,办学经费大幅度减少,招生数急剧下降,同时不能突出师范特点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师范的教学质量,其弊端日益暴露。后国内一些教育刊物发出呼吁,中山大学等单位及陶行知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在全国性会议上表示反对,江苏大学区师范联合会更是提出了《请确定师范教育制度案》。至1932年,江苏省政府会议通过《中学师范科独立办法》,决定分三年时间完成师范独立工作,后因经费等问题,原有省立师范学校全部恢复独立设置的计划并未完成。(《江苏省志·教育志(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03-706页)这段曲折历程足以成为我国后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鉴戒。
  大年同志1979年从扬州师院调回省教育厅任师范教育处处长,正是在师范教育经历了“文革”这样更大的曲折和劫难之后不久,“四人帮”专制主义的禁锢一旦解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都想要抓紧时间把过去遭受的损失补回来。我们从《师范教育工作回顾》的长文中可以看到,她在省教育厅多位厅长领导下,在各有关处室协同配合下,团结全处人员,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深入基层,虚心求教,不断探索,承上启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以最初全处三四人后来六七人的人力,推动学校反复实践,办成了许多大事。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调查情况,合理布局,建立体系,发挥中师服务小学的功能。
  “文革”期间,中等师范学校是教育领域受害最深的“重灾区”。全省中师连续四年停止招生,不少学校被迫停办,校舍被占,设备遭破坏,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被打散。1971年以后,由于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各地中等师范学校恢复招生,却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要任务,偏离了培养小学师资的方向。1978年,教育部重申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江苏决定从1979年暑假后开始,全省中师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由培养初中教师“转向”培养小学教师。大年同志到师范教育处工作时,正当全省中师面临恢复和“转向”的关键时期,学校困难很多。她为了弄清“文革”劫难后江苏中师的状况,按照自己一向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在分管师范教育的副厅长方非的支持下,扎扎实实地做了一番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她了解到,与张謇的通州民立师范同一年创办的老校如皋师范,校舍陈旧,房屋漏雨,图书资料缺乏,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极不相称。当时镇江地区所属的武进师范,办学条件极差,用水紧张,生活日用品稀缺,不少学生因此要求退学;常州师范和市进修学校挤在一所原初级中学里,校舍十分破旧。无锡县的洛社师范除了几间破旧房屋外,其它设备一无所有,学校经常断电,晚间常以烛光照明。淮阴师范因刚迁到一片黄土地上,校园里尘土飞扬,师生们吃饭时饭菜上常常蒙上一层黄沙……除物质条件上存在的困难外,师范学校领导还普遍反映,教师队伍中熟悉中等师范教育的少,教学骨干少,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的教师以及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根本无法适应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需要。   除以上诸多问题之外,学校还反映有关领导体制、学校规模、服务范围,以及布局设置等更是关系到中师健康发展和正常发挥其服务小学功能的重要问题,必须由省里统筹解决。经过与有关各方面反复调查测算,包括与各地、市教育局磋商研究,1981年省教育厅正式发文,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列入名单的中师共25所(内含幼师2所),实行省和地(市)双重领导、分工管理的领导体制,并强调发挥老中师的作用。此后几年,考虑到经济基础和普通教育比较薄弱地区的师资需求,1984、1985年又经省政府批准,恢复和增设11所中师,其中7所在苏北。加上教育部委托江苏筹建的全国第一所特殊师范学校,全省共有中师37所,学校布局基本合理。省里又明文规定,教育事业在人、财、物的分配上都要向师范教育倾斜,使“文革”结束后的江苏中师能在艰难的条件下起步,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为解决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奇缺的困难,在每个地区选定条件较好的中师增设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班和幼师班;为适应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举办为期半年的小学语文、数学、自然教学研究班;在每个地区选择一所中师承担中师函授的指导,帮助在职小学教师提高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后来又采取与市教育学院联合办专科班的形式,培养小学骨干教师。江苏的中师承担起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任务,发挥了服务小学的“工作母机”的功能。
  其次是找回“江苏老中师”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培养优质师范生。
  1980年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以后,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造就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办好,并再次重申中师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方向已明确,领导很重视,如何办好中师?大年同志认为要从找回优良传统做起。江苏的一批老中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1981年4月,她和张行同志花了半个月时间跑了南通和盐城两地的五所师范。在南通师范,他们看到该校严格治校,树立优良校风;教育师范生胸怀立志报国的理想和抱负,巩固专业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到附小上课、见习、实习等一系列制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发挥老教师示范作用。她在文章中说:“我感到南通师范不仅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更是塑造两代师表的园地。”
  如皋师范师资队伍、校舍设备等虽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但老中师的优良传统依然无处不在:建于晚清时期的古朴典雅的老建筑,整洁清爽的校园,资料短缺但管理井井有条的图书馆,以及教师们对师范教育的一往情深……尤其是大厅里的一面大镜子,大年同志来到该校调查,走到它的面前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捋了捋头发,整了整衣冠。她似乎觉得这面镜子是一双严肃而期待的眼睛,它透露出意蕴深刻的四个字:为人师表。
  此前,他们还到过丹阳师范。经历了“文革”冲击的丹阳师范,复办两年后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教学上,提出“以‘三好’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的口号和“热爱专业,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讲究文明”的十六字校风,学校已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在老校长成功的身上,保持着老一代中师教育工作者执著坚韧的教育理念和奋发向上的工作精神。
  经过这一次被大年同志称为“寻觅之旅”的调查,她感受到江苏中师的优良传统,是由热爱中等师范教育的仁人志士们不断探索实践而聚集起来的结晶,虽经“文革”摧残,但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犹在。她认为,这是江苏中师的优势所在,并由此看到了江苏中师的希望,从而增强了工作信心,开拓了工作思路。
  三是紧抓师资队伍建设,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大年同志自己在教学和办学经历中有亲身体会。她称教师是“闪光的职业”。她认为办好中等师范,更要有一支学养深、师德好、事业心强、热爱学校和学生、处处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这也正是许多老中师办学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张謇认为“唯教不可无师”,他先后为通州师范聘请了多位著名学者为教员,如王国维、陈师曾、季方、朱东润等。还在毕业生中选留一批优秀生担任教职,如于敬之、顾怡生、尤慎铭等,于、尤两人还由学校派往日本留学。学校初创时不惜高薪聘请过7位日籍教师教授一些新开设的专业课。无锡师范的前身省立第三师范校长顾倬认为,教职员必须“学识超群,行为出众”。该校的教师队伍中有钱基博、钱穆、沈颖若、向宾枫、张式之、孙纯一、钱松嵒等名师。由于师资力量强,很多中等师范成为当地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一批人才。
  八十年代初,中师专业课教师奇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大年同志在《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中说:“唯一的办法只有通过短期培训以解燃眉之急。”1980年暑假,先后举办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讲习班,积累经验后又接连举办了音乐、舞蹈、体育、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的讲习班,效果都挺好。1983年,又受教育部委托,在苏州新苏师范学校举办全国中师美术教材(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编)暑期讲习班,各省都有名额,江苏美术教师旁听,学员近百人。举办讲习班、备课班的作用很大,学员们利用假期如饥似渴地充电,短期效果明显,又为长远提高打下了基础。
  不过,办讲习班、备课班只能应急。为了建设好中师师资队伍,省教育厅于1982年7月印发了经过全省师教工作座谈会讨论修改的《关于中等师范教育工作的回顾和今后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全省中师三至五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要求各校全面规划在职教师的文化业务进修,学历未达到应有水平的教师应参加系统的文化进修。通过各地各校几年的努力,加上高师院校毕业新师资的补充,到1988年,全省中师专任教师2374人,文化程度本科毕业及以上的1532人,占教师总数的64.5%,不仅高于1980年36%的比例,且高于江苏建省以后直至“文革”前最高年份1955年的57.4%的比例。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讲师占10.1%,讲师占30.5%。(见《江苏省志·教育志》中等师范教育章)   四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省教育厅在11月底召开全省师资工作会议,部署进行中师教育教学改革,罗明厅长在会上强调,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走在整个教改的前面。据此,师范教育处于1984年3月在南通师范召开部分中师校长会议,总结1979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具体研究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校长们要求改革的积极性很高,建议要从招生、学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面向小学、面向农村和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要求,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会议起到了很好的思想发动和落实改革任务的作用。1984年,江苏师范教育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各项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改革招生办法方面,一是在原已实行的提前单独招生或与高中统一招生首批录取的基础上,更强调要坚持提前单独招生;二是实行定向招生,由各市把省分配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县、乡,并照顾边远、落后地区;三是严格面试,项目包括口语、写字、音乐、绘画、体育等,面试不及格不予录取,以求把具有教师必备素质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招进中师。
  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改革方面深入探讨。为了解决师范学校课程门类过多、教学计划统得过死、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让师范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三年制普师、幼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减少了总学时,增开了选修课。1985年,又在《关于改革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中等师范教育的整个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同时提出师资、设备和生源素质较好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对教学计划作较大改革,办出特色。师范教育处还组织全省中师开展合格小学教师规格要求和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研讨。其后,承担了国家教委委托进行的有关合格小学教师标准和中师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课题,在不断探索研讨的基础上,建立起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教材建设方面,鉴于很多学校反映使用部编四年制教材困难甚大,决定自编三年制教材。按照教育厅的要求,于1984年专门召开了教材编写会议。新编的教材要求突出师范性,具有本省特点。这套教材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6门,共23册,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86年全部出齐。除供省内各校使用外,还有云、贵、川等外省采用,并邀请江苏的教师前去示范讲课。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中师普遍重视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方面的工作,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在此基础上,教育厅从1985年起,陆续举办全省中师优秀美术、书法作品评选活动,举办在校生田径运动会和音乐、舞蹈调演,这些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特别是1987年在各市选拔基础上举办的全省首届中师音乐、舞蹈调演,展现了全省师范“奋发、向上、清新、纯正”的精神风貌。很多校长都激动地说;这次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舞蹈的范围。
  五是试办五年制师范,在全国开创了培养专科水平小学师资新模式。
  五年制师范的试行,是江苏中师教育教学改革最大的动作。在1983年教育部领导提出试办五年制师范的建议之后,省教育厅党组经过研究,决定由南通师范于1984年先行试办。当时对于这项试验,校长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招初中生学五年,一种是在三年制中师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继续学两年。南通师范倾向于五年一贯制,经同意后,由学校派人来厅商讨教学方案。经深入讨论,确定了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五条原则。试验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五年制这样一种新学制,使未来小学教师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而不只是文化知识一个方面的提升。大年同志认为,这种学制完全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师范专科,而是中等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其需要而进行改革的探索,是在总结经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赋予时代气息的创新之举。1985年,五年制师范扩大试点,又在晓庄师范、无锡师范、江苏幼儿师范各办一个三二分段试点班。事实证明,试点效果显著。以晓庄和无锡两所师范为例,首届毕业生共80名,现已有12名特级教师,3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五年制师范试办成功,在全国开创了培养专科水平小学师资的新模式、新路子。
  六是举办师范校长研讨班,组织集体视导,建立交流平台。
  举办师范校长研讨班的设想,是大年同志和副处长张行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想出的好主意,他们认为可以借此促进全省师范领导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省里也曾办过中学、师范校长干训班,但是不可能突出师范性,效果不理想。为了推动师范教育改革,1986年10月12日,第一期校长研讨班在南通师范开班。之后又于1987年、1988年先后在丹阳师范、海州师范举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研讨班。大年同志离休后,又由继任处长张行接办了两期。
  校长研讨班的参加者为正副校长、正副党支部书记,每期二三十人,时间20天左右,采取学习、研讨和参观、集体视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班的主题是,坚持面向小学的办学方向,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领导管理水平。研讨和参观时,按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管理等专题分组,结合参观一所现场学校,深入研讨;再分组视导几所学校,最后汇集一起交流,做到了点面结合。
  第一期校长研讨班的现场选在南通师范,校长们普遍反映“这是最好的现场,是江苏中师的骄傲”。第二期集体视导无锡洛社和武进两所“文革”中都受冲击严重的乡村师范。校长们称赞:洛社师范“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武进师范“方向正,管理严,学风好”,“是一所典雅而朴实的农村师范”。参加这样的研讨班,校长们受益良多,提高很快。有的校长后来调到普通中学,把中师的管理理念和治校办法带过去,很快就见到了成效。
  以上是吴大年同志在师范教育管理岗位上所做工作的主要之点。这一段实际工作使她对教育规律和教师使命的重要性都有更加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着她的关于师范教育的理念,这种理念从江苏老师范的优良传统中发掘继承而来,又赋予新时期的新要求。她是一位对江苏师范教育事业有重大建树的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她教育生涯最后10年的贡献,在江苏教育史志上留下了可点可圈的篇章。她为营造新时期江苏师范教育的春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新的形势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优质教育。这几年江苏和全国一样,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院校欣欣向荣,设置了许多新专业。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已很少,一部分师范类专业分散在高职院校内,师范专业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今天的师范教育应该怎么办?与师范教育有着不了情缘的大年同志,念念不忘的仍是师范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我们在一起交谈了很多,感受到这位年近九旬老人的忧虑。我是离开教育战线多年的一个局外人,对目前师范教育的状况了解不够,只是想在结束本文时留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省教育厅组织人力,对即将到来的新型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学龄儿童和中学生增长的趋势进行预测,对目前高等师范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周密调查,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制订预案。
  二是努力办好现有四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的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坚持面向小学和幼教的办学方向,加强师范专业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
  三是将高职院校内的师范类专业归拢在一起,成立二级师范学院(或师范部),派内行人加强领导。要按师范教育的特点办学,不能片面强调高等教育化和所学专业的学科化,必需兼顾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能力,加强教育学课程和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四是实行特殊政策,招生要保证生源质量;实行师范专业学生享受助学金制度(符合条件者可同时享受奖学金);毕业生就业,采取规定服务年限的办法,对欠发达地区可实行定向培养办法。
  这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引起省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欢迎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向社会发出呼吁和建议,我们期盼着再次迎来师范教育的春天!
  (本文在收集材料和成文过程中,曾得到朱爱华同志的帮助,谨此致谢。)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  准确地说,我是花了四个晚上将书读完的。对于阅读速度比较慢的我来说,这是比较快的一次。因为多数时间是坐在床上阅读,有一次不小心,翻书页时竟然把先生的手给划破了,只得愧然地下床给他找创可贴。先生笑我说:“看得这么入迷?小豆豆,一看就是小孩子读的书!当老师的,跟小孩子差不多!”其实,是他自己也悄悄凑过来看书才被划到手的——这是他自己后来承认的。  是的,我们被书中的描述深
近期,《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接连收到喜讯:在第二届江苏期刊编辑岗位技能大赛中,杂志社喜获组织银奖,杨孝如获个人金奖;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理论刊物优秀编辑评选中,颜莹被评为优秀编辑;在江苏省期刊协会组织的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个人评选中,杨孝如获优秀编辑奖。  《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将继续加强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岗位技能的优化,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水平高的编辑队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做真人”是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美国教育家杜威则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天性的新环境,激发儿童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其求真思维和创造性格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关键是学校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力的形成。它是学校综
摘要:在对“我们怎样做才能对学生最好?”的反思和追问中,加拿大基础教育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教育质量问责是为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社会公信力服务;“公平不等于一致”,教学计划的多样性决定教育的公平性,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品质教育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而培养了守规则、会合作、懂感恩的高素质公民。  关键词:加拿大;基础教育;质量问责;公平教育;品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志码:
摘要: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早期学习潜能,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课程”的综合要求,更多地关注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通过真实的生活经历活动使幼儿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一种自然的、广阔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注重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自由的探索和学习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幼儿自主学习;原生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在小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启蒙和培养,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小组活动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取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使用,所以构建一个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活动小组已成了组织开展这门课程的一个关键所在。  一、多样化组建,给孩子发展空间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培养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尤其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来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展现并提升学科价值和魅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有不少教师在研究“如何实施有效提问”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和实现“提问有效”并不等同,前者往往是执教者的主观预期,后者才真正关注课堂
在参观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之前,我只知道名师工作室这个名词的存在。于是,带着很多问题,我认真地参观了这所学校的8个名师工作室,尽管他们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已经在省内处于领先的水平,我还是要追问自己,如果建立我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它是什么模样?  在参观之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有关名师工作室的资料,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现状,我发现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乎是学校自发组建
摘要: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