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自由永远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有限和必然,走向无限和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位时刻忧虑着人类命运的哲学家,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在马克思看来,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对自由及其实现条件的探索为主线,勾勒出马克思自由理论的逻辑进程。
  
  一、《博士论文》:自由要在定在此之中实现
  
  应当承认,《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德国古典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始终把意识的自由作为哲学的基本原则,它的创立者康德,就把自由作为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同样,自由也是费希特全部哲学的出发点、核心和最终目的,就连政治上保守的黑格尔,也将自由视为绝对精神的本质和历史前进的最终目的,这种自由精神被马克思继承下来。
  马克思选择比较德谟克立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作为《博士论文》的内容,并不是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本体论,而是为了论证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最高地位。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论证人的自我意识的至高地位,自我意识为人摆脱必然性的束缚,为拯救自由,提供了可能。
  虽然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大加赞赏,但是并不同意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伊壁鸠鲁认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不是即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为定在之光所照明。”也就是说,伊壁鸠鲁的自由是使自我意识逃离现实从而实现心灵的宁静,这种自由是遁世的消极的自由。“正像原子从直线中抽象出来,脱离了直线而倾斜,从而将其自身从它的相对存在、从直线中解放出来那样,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到处都脱离了具有局限性的定在。”恰恰相反,马克思认为,自由不应脱离定在,而应在定在此之中实现,“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来,转而面对那世界的、并没有意志而呈现着的现实时,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将会变成实践的力量。”也就是说,自由应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可以实现。马克思指出,哲学作为自我意识“永远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是转向世界,另一个要求是转向哲学本身”,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一方面,哲学在作用于世界时,把自己的原则付诸实施,使世界理性化,成为哲学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把自己时代的特质转给了哲学,促使哲学世界化。可见,《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初涉哲学殿堂,但已经表现出巨大的现实感和革命精神,他的自由只能在定在中实现的观点,已经蕴涵了将自由的实现奠基于实践的思想,可以说,《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向世界发出的自由宣言。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毕业之后,马克思怀着自由的理想,投入了实际的斗争中,在斗争中逐渐深化了对自由的理解,到了1844年,马克思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由理论的基本框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实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在手稿中,马克思比较了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差别,指出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实践,是有意识的人的一种全面的、自主的、同时也是自由的活动,而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将这种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对象化于外部世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从而使自由得到实现。
  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同时,“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于是人的生产变成了动物式的片面的生产,人也片面化了。因此,只有扬弃异化劳动,才能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使人的类本质得到实现。这种实现,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实践来理解自由,认为扬弃了异化的自主劳动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这是在自由理论上的一大突破,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目标,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此时的马克思虽然开始从经济领域分析人的异化现象,但仍然以理想的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而不是从现实的人的出发,这就难以说明异化的产生原因,更找不到扬弃异化的现实道路。异化如何产生,怎样才能扬弃异化从而实现自由?这成为马克思进一步要思考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消灭分工是扬弃异化、实现自由的根本之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中,马克思转换了理论视角,以现实的人作为理论的出发点,继续寻找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由于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看到劳动首先是现实的人维持生存的手段,这种劳动在现阶段采取分工的形式,而愈来愈专门化的分工使劳动异化“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因此,要实现自主劳动和自由,消除异化,必须消灭分工。
  具体来说,在《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分工这个新的切入点,阐明了分工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异化现象。因此,受分工制约的各个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的社会力量,即扩大的生产力,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联合的力量,而是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的力量、物的力量,异化从而产生了。
  既然分工是异化产生的原因,那么,要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就要消灭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马克思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进而恢复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并使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由于分工的程度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把自由的实现寄托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上,这样,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基,来寻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成了马克思下一步要探讨的主题。
  
  四、《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自由时间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空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而写作的最初手稿,在这部篇幅很长的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题,深入研究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寻找实现人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成果。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它属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此时个人还没有获得对他人的独立性,从而也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的自由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阶段,此时人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对他人的独立性,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这是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同时,“物的依赖关系”的存在,又意味着人的独立性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独立性,它使得人的自由发展远没有得到实现。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才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阶段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作用,“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正是这种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使毫不相关的人发生联系,从而扩大的生产和交往的范围,而日益扩大的生产和交往关系同时“又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
  其次,马克思提出了自由时间的理论,从新的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自由时间的增长,从而为自由个性的社会阶段的实现、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驱使着它不断追求剩余劳动,把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使得资本主义的财富多少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多少,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多的同时是自由时间的增多。这样,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现在的尺度是自由时间。这样,资本就成了“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这样,马克思通过自由时间理论,从而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寻找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五、《资本论》: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探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规定。在《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马克思在人类活动的不同样态的关系变化中去寻求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条件,并提出了著名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论断。
  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这个必然性王国……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可见,必然王国是一个以谋生手段为主体的物质生产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人的劳动是由“必需和外在目的”所规定的,为了生存,人必须花费一定的劳动时间来维持和再生产自身的生命,尽管人可能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缩短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有限的自由,但无法消除劳动时间,因此,真正的自由只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自由王国,在马克思看来,是一个“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的领域,在这里,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人的能力,这种劳动是自主劳动,是自由自觉的,因此自由王国是一个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领域,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相反,马克思找到了联结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桥梁——自由时间。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自由时间是供个人发展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因而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人类只有不断增加自由时间,才能为自身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才能逐步由必然走向自由;人类只有充分地获得自由时间,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因此,要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缩短工作日,就是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因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这样,马克思通过缩短工作日以增加自由时间这一途径,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的途径。
  综上,马克思虽然是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者,但在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致思路径,即马克思始终是将自由的实现立足于实践。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立足点,使得马克思的自由观具有全新的风貌:一方面,马克思坚信自由是历史的产物,自由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自由的实质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价值理想。这样,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发表了其自由宣言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之后,就开始耗尽毕生的精力,为寻找实现这个理想的现实路径而钻研经济学,直到《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终于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其他文献
一 如何形成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形成过程是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思维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精确地理解,并且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明晰自己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维包括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和加工,数学思维是数学信息在头脑中的数学表征和数学加工,最后得出数学结论。数学思维的形成包括概念、推理在头脑中的组织和归类,数学思维技巧就是把这些组织归类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且结合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进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以往是不同的。2005年4月,第一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普及教育人才是信息化社会最急需的四种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为了适应信息管理研究的发展的需要,适应
期刊
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中,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是如此。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当今世界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职业,毫无疑问教师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不管其技术发展到如何高级的地步,也无法取代人类的富含情感的优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宗旨和职能,决定了其目的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培养,而是重在育人
期刊
一 “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本文中简称为“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要求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
期刊
创新能力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蕴藏在我们心底,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因此,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现有的条件,我们抽出了建立校内创新教育基地的设想,其目的就是为我校电子类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
期刊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依葫芦画瓢”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考、勇于创新与独立探究的综合素质才是当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所在。然而,挖掘与激发学生
期刊
教师队伍建设一向被视为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决定因素。教师绩效评价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岗位聘任、教师年度考评等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
期刊
教育券理论是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在其《经济学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一些地方进行试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州市正式实施,迄今已有三个州和一个城市推行了教育券政策。[1]教育券在美国的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经验和做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如哥伦比亚、智
期刊
一、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大学里,由于由院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掌握着学校的财经大权,所以学校董事会在管理学校方面享有很大权利。有文献记载,当时“侵害学术自由的消息甚至成为全国报纸的头条新闻。”“当教师在信仰和政治观点上与董事会不一致时,就极容易出现自由发表意见的学者频频遭解雇的事件。”尽管教授是大学的学术精英,但他们的职业安全也难免屡遭威胁。  190
期刊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研究工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偏离,以及研究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