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和汉语中“脸”的异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的语言自然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日本的汉字最早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出自己的文字,形成了日本人今天所使用的文字。自古以来,由于中日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所以日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意思相近的词语。日语中的“颜”与汉语“脸”就是一个例子。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我对于中日之间的近义词抱有非常大的兴趣。本文以日语词汇“颜”和汉字“脸”为中心,通过比较“颜”和“脸”在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语和成语,分析其各自的引申意义,进行对照研究。
  关键词:“颜”;“脸”;惯用语;异同
  作者简介:黄芳(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引言: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纽带,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之间的语言有众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中日两国之间都有许多关于“脸”的惯用语和成语,这是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比如日语中的“颜”和汉字“脸”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的词汇组合起来作为惯用语使用。日语中就有「顔から火が出る」「顔が広い」等,表示“羞得面红耳赤” “吃得开,面子大”等意思。另一方面汉语中也有关于“脸”的惯用语和成语,比如“蹬鼻子上脸”“脸比城墙厚”等等。由此可见,日语和汉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但是,日语属于黏着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既然处于不同的语系,“颜”和 “脸”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就围绕其基本意义以及惯用句中涉及到的引申义展开研究,探究日语“颜”与汉字“脸”的异同。
  1、中日词典中的“颜”和“脸”的基本意义
  (1)日语中的“颜”
  根据《广辞苑》的解释,日语中的“颜”有以下的意思。
  ①头部的前方,面部,比喻义中也可以指代事物的前部;②对于其他人来说具有震慑力的人及其知名度;③某集团代表性的人物;④面子,体面;⑤作为集团成员中的个人;⑥反映内心真实情感的脸的样子;⑦(比喻义)情况。现在一提到“颜”,大多是指“脸、面子、代表人物”之意。
  (2)汉字中的“脸”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汉字“脸”有以下解释。
  ①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②某些物体的前部;③情面,面子;④脸上的表情。其中,现在常用的脸的意思是指面部、面子等意思。
  2、“颜”和“脸”在日常惯用语中的引申义
  (1)日语中“颜”相关的惯用句中的引申义
  ①某事物的代表、象征
  今やすっかり東京の新しい顔となった東京スカイツリー。
  东京天空树如今已经完全成为东京的新象征。当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最先看到的就是其表面,识别一个人最直观的身体部位就是脸,所以脸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的标志。
  ②性格
  ありふれた談笑のその中で、真面目な顔してつぶやく。
  我们可以推测拥有“认真的脸”的人应该也具有认真的性格。通过一个人的脸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拥有什么样的性格。所以,日语“颜”可以引申为性格的意思。
  ③面子
  もう、寺の顔に泥を塗るようなもんです。
  不要再做使寺庙颜面扫地的事了。在日语中“顔”可以引申为面子,颜面的意思。日语中的短语“顔に泥を塗る”的引申义为“让对方蒙羞,使对方丢脸、没面子”。
  ④人
  彼は時々私の研究室に顔を出す
  他有时会来我的研究室。例句中的“颜”不仅仅是脸的意思,而是指代某人,“他”这个人有时会来我的研究室。
  (2)汉语中“脸”相关的惯用句中的引申意义
  ①性格
  “对于象老荆那样厚脸皮的人,壁报中用么?”(矛盾《路》)
  厚脸皮指一个人傲慢或大胆的行为或外表,言语行动中体现的不知羞耻的傲然自信。通过以上的例子,汉语中的“脸”的惯用句中可以来表示一个人的习性和性格。
  ②面子
  “将来书读好了,做大官,那时节连我这个老婆子也有脸面!”(巴金《家》)
  一个人的“脸”是有形的,而一个人的面子却是无形的一张“脸”。
  ③人
  “好汉不吃眼前亏,你这时不能露脸”(矛盾《子夜》)
  例句中的“脸”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的一个部位,而是通过身体部位之一的“脸”来代表一个人,露脸在这里指一个人到场、出现,所以引申来指代人。
  ④人品
  触犯了太阳菩萨,看你不得好死!不要脸的骚货!(矛盾《小巫》)
  张震武气恼地叫道:“他姓俞的有什么了不起?小白脸,凭着两片子嘴,看了几本甚么辩证论唯物法的书,就连升三级”(刘绍棠《田野落霞》)
  汉语中的“不要脸、小白脸、翻脸不认人”等惯用语多用来指代一个人的人品,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格、道德品行。
  结语: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语言中,在脸的基本意义方面都有“脸”,“面部”“面子”“面部表情”的意思。在惯用语的引申意义方面,日语和汉语都具有“面子”“性格”“人”的意思。而不同的是日语中“颜”相关的惯用句可以来用来作为某事物的代表和象征,这个意思是汉语中所不太常见的。另一方面汉语中的“脸”在惯用语中的可以作为引申为一个人的人品,而日语中并没有此类的用法。
  中日两国语言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跟身体部位相关的词汇,在其他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想要深入研究中日两国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性,我们需要继续在探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广辞苑」第五版.巖波書店.
  [2]金玉顺. 日语中有关“顔”的语句表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曹珊.身体語彙「顔」の慣用句について[D].南京农业大学.2009.6.
其他文献
摘 要:苏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女性,本文将围绕《米》《妻妾成群》《红粉》这三部作品展开阐释,她们过分依赖男性,生活糜烂,丧失自身的母性,这些与男权社会、女性自身都有关系。剖析苏童笔下的女性,对进一步解读苏童作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童;女性;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  已是春暖花开时分,庭院中蹴罢秋千的她的袅袅背影,风姿绰约,亭亭直立。厢庑旁倚门回首,笑靥如花,灿若星辉,眼波流转,斜飞宝鸭衬香腮。——这不是别人,正是以愁凄处居于世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梁衡先生在这样一篇极具艺术气息的历史散文中一改之于易安居士其人乏善可陈的论述,穿过历史层层烟障咀嚼
摘 要:对性与暴力的解构,是叶兆言在《状元境》中所采用的新历史主义叙事策略。在书写民国历史的过程中,叶兆言刻意调整小说内部的叙事时间,用古典式的语言、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和南京的风俗民情来解构性与暴力,淡化历史的残酷,使文本呈现出冲淡平和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性与暴力;《状元境》;叙事策略  作者简介:刘蓉(1990-),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
摘 要: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中国正在通过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更好地融入世界。改革开放不止发生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开放更是不可缺少的。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彰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字幕的翻译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的角度出发,以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为例,分析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进行翻译补偿的具体方法以及对于
摘 要:皮埃尔·高乃依是法国著名的戏剧文学悲剧大师,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创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时代特色显著,创作风格独特,文学创意深邃。本文将从创作的时代性、悲剧性和文学性来论述其戏剧文学创作的异彩。  关键词:法国文学家;皮埃尔·高乃依;戏剧文学;创作异彩  作者简介:魏松(1972-),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日本动漫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曾凭借“用好角色演好故事”的创作理念,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这些动漫作品中,出现了大批为日本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的角色。2008年以来,日本动漫市场的规模始终保持在2000亿日元以上是全球的第一大动漫出口国。笔者认为,日本动漫角色“哆啦A梦”影响了中国一代代青年,在日本众多动漫角色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在日本“二次元”经济时代,动漫角色已经通过
我即将把一些东西诉诸笔端。这是在合上《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一刻爆发出的强大冲动,其势不可抑制。  我有意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开头,因为《旅人》正是以这样一个初看时便“有趣”的开头“击中”了作为实在的读者存在的我——“击中”这个刻意强调体验的词在后文还会出现。卡尔维诺意欲引导他“实在的读者”与他笔下“符号化的读者”在如入其境的体验中步步向前,因此我也欲选择一种“向内构造”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地还原这
摘 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分析《连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同样适用于现代人的爱情哲学。  关键词:聊斋志异;连城;乔生;知己之爱  作者简介:钟媛(1995-),
摘 要:以电影《南极之恋》为范例,旨在探讨“作者电影”在中国当代影视“进行时”中,自编、自导的电影作者们,如何突破“类型化”电影的创作窠臼,在叙事、审美和意识形态架构中实现自身突围。这种努力正在拓展中国观众的观影角度,在国语大片曾经以“名导演”挂帅为最大卖点之一的格局中,重新建立以“作者”为原点的观影维度,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与文化空间拓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南极之恋;作者电影;类型化;时代转向
摘 要:米哈伊尔·莱昂尼多维奇·斯洛尼姆斯基(1897-1972)苏联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重要成员之一。早期短篇小说集《第六步兵营》曾受到高尔基,什克洛夫斯基,施瓦尔茨等人的好评。受俄罗斯二十年代文学思潮影响,其作品中存在鲜明的现代元素,其中以印象主义元素最为突出。本文以短篇小说《野蛮人》为例,对其印象主义元素及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斯洛尼姆斯基;印象主义;《野蛮人》  [中图分类号]: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