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先到了一个故友家,一下车,我们就被憨厚的笑容和质朴的寒暄包围了。家长里短,问寒问暖,一杯茶还没喝完,就有人续上了滚烫的水。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尽管我分明感觉到自己与他们其实还是没有什么分别,除了岁月的风霜写在各自的脸上;我只是有些心不在焉,心里总是惦着老屋。
  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也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一出大门,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呢?那些连绵的场圃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滑的狗呢?
  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
  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作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地寒冷而漫长……
  所有的追寻都是徒劳,我只好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睛,去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就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时回到这里,似乎依旧是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梦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纳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梦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迷失,是一种身心系统全局性失调紊乱的痛苦,由是,我只有在悬而未决的状态下将就着度过每一天。挨日子的感觉,就像任一只讨厌的苍蝇在你的肌肤上瑟瑟地走而你又不可以去赶走它一样。多少年以后,我的生活仍然是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只苍蝇,苦苦地等待它的起飞吗?
  累了,真的是累了。抬起头,看见头顶的天空湛蓝而清亮,熟悉而又陌生,我的梦想依然镌刻在它悠远的意境里。梦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終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楞楞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达拉特文化精英沙龙》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开学季。  天阴沉沉的,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该不是上天也无法忘记这个日子吧?我,你的学生,别人口中的所谓的你的得意门生,爱徒,就更不会忘记了,25年前的今天,你走了。  未动笔,泪已成行,思绪久久难以平复,你的音容笑貌在晶莹的泪光中闪烁,清瘦的面庞,镜片后一双眯着的带笑的眼睛,薄薄的微微上扬的含笑的嘴唇,似乎要对我说点什么,李老师,我们的渊源该从何说起呢!  记得升初中的第一天,你就把我叫
期刊
在苍茫的历史拐点,何去何从,谁能辨得分明?  ——题记  在一个窑洞的木头门额上,刻着“贡元”两个大字。圍绕“贡元”,右、左、上分别刻着“福、禄、寿”三个小字。这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可以上到一个有五孔窑洞的院子,那里就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地方。柳青八岁起在这里读书三年。柳青上私塾这一年,大哥刘绍华考入北京大学。柳青诞生在这个并不显得特别的寺沟村后的一百年,六月的一天,正午的阳光照着
期刊
吴堡县是个很小很奇特的地方。说小,它只有五镇一街道办,8.4万人口。说奇特,是从那里出发的人和发生的事物都不得了。  你看看吴堡,它是大作家柳青的出生地,是领袖毛主席离开陕北去解放全中国的黄河东渡口岸,是西安文化艺术餐饮荞麦园掌门女薛莹巧的故乡,是舌尖上的中国堪称神奇的空心挂面制作基地。它不仅有建于五代时期,坚固时尚如铜墙铁壁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听说那里面有1924年建成的女校;还
期刊
最后一次见清水河时它已经快要干涸了。单凭想象勾勒出的回忆,如近郊被风吹拂的狗尾草一样在风中摇摆,在我记忆里飘荡。  河水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摇篮。夏日里,亦或是深秋,河水像带着使命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不一而鸣,数不尽的生计便在周围生根发芽,传承不缀,直至消融、灭亡。生在水边的人们,在心头留有河水的裨益,或直接将这水中情愫刻画进骨子与意识里,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不管在哪一方水土生活的人们,对生人养人的
期刊
一转眼,一千多年了。石城依然屹立在那里,深情地与那条河紧紧怀抱。  城,是石头城。一座大山,由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硬生生地生长起来。石头山上,有座城堡,叫吴堡石城。石城建于五代时期之北汉,直到民国时期,均设县城于此。石城孤立山巅之上,山下是陡然石崖,襟山带水。盛夏的午后,石城院落的枣树成荫,青果串串;满地的野花朵朵,芬芳簇拥,我们一行人沿路而入,街长巷道,城垣窑居,庙祠建筑,均由一块块石头错
期刊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河流,这河流或许因为水流湍急,使人们无法到达对岸。此刻,当我站在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村红军东渡渡口,眺望那黄河之水从眼前缓缓流过时,我怎么也无法想象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前委机关是如何渡过黄河的。时间老人假如存在,我会问他:当年的红军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诗人说:红军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牧羊人说:红军从黑暗中来,到光明的地方去。  佛祖说:红军从该来的地方
期刊
她从绣绷架边起身,一个转身,就是一幅油画的呈现:一袭棕灰色的长裙裾,灰白的宽松外套,浅灰色的加长围巾,长发飘逸,面色红润,亭亭玉立,英姿不凡。  她从绣绷架边起身,一个转身,便到了儿时玩耍的屋前场上、田边湖畔,寻狗尾巴草,看藤蔓缠绕的不屈与蓬勃。毛豆黄了,一大堆,饱满的荚、枯黄的茎、残卷的叶,相挤、相拥、相连,依偎在一起。英姿停下脚步,将它们摄入镜头,发到朋友圈,“满场尽是黄豆豆”,诗一般的标题。
期刊
“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的绥德州。”吴堡被鼎立第一,极言其坚固也。  吴堡,是石头铸就的。黄河流至晋陕峡谷中段,突兀崛起一座古城,古城就坐落在河床石头底座上,座上再垒砌石头城墙,墙里是石板街道,街道上有石狮、石鼓、石牌、石匾,街两侧是石头窑洞……石头上加石头,从底到顶,从外到内,完全一个石头世界,铜打铁铸一般,就叫“铜吴堡”。还有说,石头城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以通行道路下至河岸,北门外
期刊
有人说:回忆是一种享受。不知怎么的,近来我总是在享受,这不,昨晚又在梦里回到童年,回到了家乡的那条小河里,家乡的那条小河当地人称“淖儿水壕”,从我家的房脚下至南向北流过,不论春夏秋冬从不干涸,即使到了春夏之交最干旱的时候,也仍然流水潺潺。村民们多数傍水而居,一年四季虽然不直接饮用这河里的水,但却是紧靠河岸挖了许多眼水井,井有两三米深,周围砌了石头,井水清清的、略带点苦涩味儿,尽管如此也养育着这一方
期刊
入夜,聒噪吵闹的蛙鸣声,猫咪的嘶叫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开灯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已是凌晨三点多,起身下床穿鞋竟然一脚踩入水中。卧室里哪来那么多水?莫非在做梦?紧忙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环顾房间四周,天呀!粉红色的拖鞋像一艘皮筏子上下起伏地飘荡在水面上,眼前的场景把我惊呆了。再看我的脚完全浸泡在水里,卧室中的水已经没到我的小腿肚。借着手机的电筒光线,深一脚浅一脚,趟着水走到客厅一看,呵,猫咪们的玩具,装杂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