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吴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的绥德州。”吴堡被鼎立第一,极言其坚固也。
  吴堡,是石头铸就的。黄河流至晋陕峡谷中段,突兀崛起一座古城,古城就坐落在河床石头底座上,座上再垒砌石头城墙,墙里是石板街道,街道上有石狮、石鼓、石牌、石匾,街两侧是石头窑洞……石头上加石头,从底到顶,从外到内,完全一个石头世界,铜打铁铸一般,就叫“铜吴堡”。还有说,石头城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以通行道路下至河岸,北门外以咽喉狭道接连后山,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险而固,因固而“铜”也。
  总之,是个坚,是个固,就是个“铜”。
  吴儿堡与吴堡
  吴堡是不是吴儿堡,连本地人也很难说清楚。
  自高建群先生的《最后一个匈奴》小说走红,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对吴堡发生联想,这“吴堡”到底是不是那个“吴儿堡”?
  小说终究是小说,有据可查的记载是:据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载,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8),大将刘裕率军攻破后秦国都长安。旋即率大军重返建康(今南京)争夺帝位,最终建立了南朝宋。离开长安时,只留下年仅12岁的幼子刘义真和部分将士驻守长安。届时,铁弗匈奴首领赫连勃勃趁机率领两万铁骑沿秦直道长驱直入,迅速击败刘义真的军队,夺取了长安并在长安称帝,立长安为南都,然后率军返回统万城。赫连勃勃攻取长安时,俘获了大批来自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晋朝士兵。因江浙地区古为吴地,他就将这批人蔑称为“吴儿”。返回统万城时,赫连勃勃将这些降军押回了陕北,并在各地建设了一些堡寨用于关押这批降兵,这些堡寨也被命名为“吴儿堡”。《南史·纪二》也记载:宋元嘉二十八年(452),魏太武帝(拓跋焘)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家以北。可见类似赫连勃勃迁南方人至北方的情况也不只个例。迄今为止,其实不只吴堡县有“吴儿堡”,延安市志丹县西南4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吴堡乡。此外,绥德、神木等地也有叫“吴儿堡”的地方。这可能是由于当时赫连勃勃俘获的降军数量众多,一时无法安置,只好分地关押。
  让人们能理解又不能理解的是:“吴儿堡”很多,但方言类似“吴语”者的却只有现在的吴堡一家。人们都知道,陕北方言是晋方言的分支,原因来自于山西大槐树的移民。唯吴堡方言,既不类陕北的大方言语系,又不似隔河面望的山西军渡方言,而是说些只局限于吴堡地面的“吴方言”。在人们普遍的寻根热潮中,吴堡人也远涉真正的吴地——现在的苏州一带去觅祖。也还真凑巧,随便地接洽闲聊,竟没有丝毫的语言障碍。语言是一个地域、一个家族、一个祖系的最终脉根,想割也割不断的脐带。
  这足以说明一切,吴儿堡与吴堡似乎就是“同理可证”的铁证。但似乎总还有些底气不足,因为,还有一条理由可能更足以让我们愿意接受——吴堡城就建在吴山上。吴山,是个山名,这个山是什么时候定名的,已无从考证,但这个山不会因为有了吴堡而才叫吴山的。一般来说,山名在前,地名在后。地因山而名,村因山而名,寨因山而名,堡因山而名,都是情理中的事。由此而推断,吴堡与“吴儿堡”概不相干,就是一个地名而已。吴堡因吴山而命名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两说并存,各有道理。权且不再理会就是了。
  我们要理会的是,吴堡最早就是一个小村,继而寨。明朝弘治年间编纂的《延安府志》载: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951)在此筑有吴堡水寨。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又扩筑吴堡寨,周围二里二十步,东邻黄河为固,门有三。《宋史·外国列传·夏国上》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率军攻陷吴堡城,斩首七百级,获牛羊千计。可见,当时的吴堡城虽仅是一座寨城,但已是颇具规模。金正大三年(1226)置吴堡县,此后,古城屡经修缮。据《吴堡县志》记载,仅明嘉靖一朝,就有刘钺、张弛、李辂三任知县分别于嘉靖十五年(1536)、十七年(1538)、三十三年(1554)的18年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整。万历年间,知县杜邦泰、芦文鸿又分别建筑古城的东西门敌楼,东称“生聚”,西称“威远”。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募工对吴堡石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并题写了各门匾额——南瓮城门“石城”,南门“重巽”,东门“闻涛”,西门“明溪”,北门“望泽”。
  铜吴堡以此而就。
  文脉穿越
  古城坚固厚实,但显小。吴堡历来小县也,城内人丁尝不足万数。但因建造较早,各种建筑设施很是齐备且有序。主街穿南北而广敞,另三条街道十字排列,煞是壮观。
  城内布局规整,唯“尚文”者突出。历建有文庙、文昌阁、魁星楼、兴文书院、流觞池、女子学校等。可见,县虽小,儒不少,崇儒尚儒兴学之风一直绵延未绝。
  文庙建造最早,元代戊午年(1318)即已创建,明洪武三年(1370),主簿王琛有感于殿堂狭窄而重修。在弹丸小城里,这座庙宇占地3000平方米,巍巍然而鹤立鸡群。殿前置大照壁一座,東有礼门,西有仪路,棂星门建得十分精巧,三门四柱,纯木牌坊式框架。进门左有明伦堂,为训导士子学员的地方;右置名宦祠、乡贤祠,供奉本地已故声望高显之士和宦绩卓著的官员。前有泮池,上有龙桥,再上为戟门。最为景观者,庙宇未建之时,即有一株古柏生矣,一千多年,越长越茂,浓荫蔽日,所有人都感慨系圣人垂荫,福蔽古城,料想会有大儒达官显世。谁承想,1943年,新政府三科为筹资款项,竟然砍伐而售。据说,伐树时天飘微雨,听得树身偶作呻吟之声……也有人以此论推,古城再难出名儒显士。
  左庙右学。兴文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元年(1821),知县陈元杰承修。院内正面石窑三孔,为校部,厦檐盖顶。东西各有石窑三孔,供生员居住,院中有讲堂三大间,前有月亮门,取月中折桂之意,盼各个学生成才,大门上有木刻对联一副,是当年贡生宋步详书写:进步文明,所望诸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横批:何地无才。这副对联很好,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通俗且立意高古,但也暴露出了小县城人的心态,生怕人家小觑看低了这个弹丸小县,也因此而缺了人才。其实,正像横联上说的——何地无才。这个小县城里曾出过进士,出过翰林,出过将军,出过布政使、右参政。最为难得的是,这个小县城里的文脉一直没有断过,不管朝代更迭,世事乖舛,兴学之风一直赓续绵延。兴文书院在民国时期改为高等学堂,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吴堡许多革命志士都由此地走出,如张毅忱、王国昌、慕生桂等。还有一件兴文之事,让古城人走在其他各县前列。1924年,小城里创建起第一所女子学校。当时的县政府很是开明,他们知道这个偏远小城里女子地位的卑微,这不是一朝两代形成的偏颇,而是几千年传统思想作祟,所以,要做就要有矫枉过正的做法。为鼓励女子上学,所有女校学生全部免收学费并且供应纸张。开学这天,更是破例给学生们免费供应了一顿大肉包子外加小米粥。县政府专门为每个学生颁发了一枚铜质镀银入学奖章,正面刻铸“吴堡第一届女子入学奖章”,两边绘有麦穗图案,背面特铸“文明进化”四个字。奖章上方专意为了女子的爱好,在上面留有小孔,穿系精细的两寸长银色小链,可谓用心良苦。想当年,那些有勇气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子,大胆地走出家门,肩挎书包,胸佩银质奖章,蔑视蔑听发自小巷里的各种怪诞说法和笑声,昂首走在古城石板街上,是多么的风光无限。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学生王秀生后到新疆,成为宋希濂的少校秘书。   文化穿越,非一朝两代。兴学重教,果实早结。早在北宋崇宁年间,境内就出过一个叫做徐衡(1075—1156)的人,先于崇宁二年进士及第,授太学,后又苦练武功,钻研孙武兵法,崇宁五年中武举,旋于殿试中夺魁,钦点武状元,曾率军驻守过吴堡寨,后被宋徽宗招为驸马,告老还乡时宋高宗亲书“仁者寿”三字以赐之。明清之际,境内先后考中进士3人、举人18名、贡生248人,出了不少知府、知县,有官至枢密副使的。这对于明清不足万人的边远小县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让我们更惊奇的是,这个偏远小城,竟然有一处很文化的“流觞池”,这三个大字就刻在石城南沟底西侧石壁上,题款为:知吴堡县事杜邦泰教谕王学诗典史王仲科,明万历三十六年勒石。旧《吴堡县志》载:流觞池,县南二里,石塔寺下,涧水曲流,清泉静注。古时每逢农历三月三日,邑中文人学士在此聚会,作诗流觞助兴。这是很文人的雅兴。试想,在这个小城里至少有一批懂诗词好雅玩的文士,他们做着一般老百姓无法理解又不明奇妙的文人游戏。按常人理解,山高皇帝远,主流文化本该在这里很稀薄,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文化在这块地方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且果实丰硕。要知道,这是很奢侈的一种高级别文化享受和文化盛宴,自王羲之兰亭雅会后,几乎所有文人都奢望参与这种雅集且一展身手,但大部分人都谦卑自己的声望和学识无法与王羲之相匹而不敢站出来雅遥,更不敢倡议修筑这等奢侈的流觞曲池。即使偶有一二饱学之士敢于倡导,也多设在京城或省城或文人集中的南方城市。唯有这个塞上偏远小城,却敢于一破藩篱,有胆略地修起这样一处高层次的文化场所,以供文人雅士于每年三月三日效仿会稽山的模式即兴赴会。想必亦有类似兰亭诗集的册页被刻印付梓,只因人微诗轻未能流传下来罢了。但其中一定不乏一二才学之士的一二名作。清代巡河汝道兵备敛事薛国枉曾有诗专咏古城流觞池:
  兰亭盛会在何时,又见流觞杜母池。
  拾得香花便插席,引来曲水好传卮。
  醉翁有意非美酒,骚客兴怀各赋诗。
  遐想太平仙令世,到今每叹生我迟。
  不禁感叹,真乃小城里的大手笔也,也感慨小城不小啊。
  牌坊与碑
  古城很古。历历长河中有价值、有影响的事件,还是被人们以各种特别的方式刻记下来,以旌后侪以资后世。
  兴文书院背后立有大型木质贞节牌坊一座,两柱一门。相传是为小寡妇李氏所立。父母早为她择好夫婿,谁知夫婿猛得疾病并且日渐加重,夫家便娶媳冲喜。婚娶当日,公鸡代夫上头成親。未几,丈夫病亡,小寡妇甘守妇道媳道,一直守节至90余岁,冰清而亡。县令念其贞节,申报上奏,特立牌坊一通,以励后人。
  贞节牌坊旁还立一石牌楼,为后任知县袁启豕立。在袁启豕看来,贞妇虽为任前发生之事,但他还嫌未尽彰表之力,又立一石牌楼彰显其女。楼两边竖刻他亲自撰写的一副对联:
  寿并南山苦节能贞滋厚福,心如井水清怀无滓不生澜。横批是:冰体清水。
  由贞节牌楼向上走不远,又立一座清廉牌楼,是为清初本县知县詹绍德而立,四柱三门砖木结构,比贞节牌楼高大且有气势。贞节牌坊为两柱一门,此为四柱三门,前为一女子所立,后为一县令所立。威武雄壮,令人一看就生对清官的敬佩。詹绍德,四川筠连县举人。雍正年间在任五年,五年间,他设常平仓、建文昌庙、开筑北门,爱民、敬民,与人民打成一片,尤以清廉著称,博得了全县人民的一致赞誉。任解,民相送,并捐资为之修清廉牌楼一座。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是上级促动,也不是官员要求,完全是自发自立的。吴堡县虽小,但为官清廉者不乏其人,也与历来倡导有关。自明嘉靖四十年(1517)起,县衙门口就立有一通“三事箴”碑,为斯时县官韩文濴所立,其中的“清箴”也是清廉铭:
  财为民脂,剥则频呻。
  士行如玉,玷则非珍。
  甘守常禄,莫染秽尘。
  法网如织,人口如焚。
  一朝戮辱,志气莫伸。
  贞白自矢,垂范后昆。
  民国九年(1920),吴堡知事于成章还在县衙二堂的山墙之下立起了一副木刻对联: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可见,清廉是历朝历代官员都遵循的准则,勉力倡导,尽心做到。人们对真正的清廉官员也是不会忘记的。当然,既立牌楼,就是希望以后的官员以此为楷模。官德在民声,人民的奖赏才是最大的奖赏,也是最高的奖赏。
  金汤永固
  “铜吴堡”名不虚传。
  石城三面环水,其中两面都是黄河水,黄河流至这里是有名的晋陕峡谷,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另一面环绕的是小溪,但沟壑深切,谷底和黄河水齐平。南门官道通往宋家川处,中间有架空的“杜家桥”相连,桥两边是百仞绝壁。北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处原设一吊桥,桥座处建一门楼,门楼里驻军士把守,遇有战事,吊桥升起,只有鸟才能插翅飞过。城里石墙多次扩修,愈修愈固。墙宽三丈多,墙高三丈多,墙体里外都是大石块砌筑、长条石拉筋。城墙周长四百余丈,有垛口三百六十五个,垛高三尺多,上设瞭望口,下设射击洞。在其时的冷兵器时代,真正固若金汤。
  事实也是如此。
  明崇祯二年(1629),农民起义军千万成群,久攻吴堡城不下,在铜城面前,面对高墙深垒的石城,弓箭实在无能为力,只能望城兴叹。
  清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一路所向披靡,攻克绥德州,攻破境内仁和、霍家沟二寨,进入宋家川,来到古城。遥望古城,铁桶一般,也依稀听说过“铜吴堡”的说法,但这些很少尝过失败滋味的回民起义军哪里把个弹丸小城放在眼里,下命令攻城就是了。哪承想,一月两月过去了,古城还真是个“铜吴堡”。所以,他们就困,任你铜打铁铸,城里的人总是要吃要喝的吧,困它个三年五载看它如何。苦只苦了城里,吃还好办,唯吃水成了最大的问题。城里原来吃水要从西门外一条羊肠小道走到沟底,挑水而吃,现在羊肠小道早被回民起义军封堵,水源就剩城中唯一的一口苦井。苦井之水,不仅苦,还涩,井深在百米以下,井口幽深难见底,辘轳、绞把都是选当地最坚实的酸枣木制成,井绳是几盘棍粗的毛绳。早此,城里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约,苦井一般不启用,只供战时、旱时非常时期才能启用。用时,非常人所能共用,只能由城内最高长官一人掌管所用。还真是,这时,县官站出来了,他亲自掌勺,每人每天只供一瓢水,任何人不能多用,包括他自己。就是靠着这一勺苦水,古城里的人们与回民起义军对峙了数月,最后,回民起义军败兴退去。
  1938年,日寇2000多人进攻山西军渡,真正的目的是想跨过黄河进攻陕北解放区,大踏步推进它的战略版图。日寇在隔岸的山西境内最高山峰玉皇庙圪垯修碉堡、设炮台,构筑永久军事基地,炮轰古城长达七年之久,隔三差五,敌机就在古城上空盘旋,一有机会就狂轰滥炸。古城虽满目疮痍,但最终日军未能得逞,直至1944年败退,日寇始终未能跨过黄河一步。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的飞机也曾对老城进行过几次轰炸,他们知道,古城靠人力强攻是难以实现的,就想借助现代化的飞机解决问题,老城也因此留下了累累伤痕和无数的弹坑,但依旧岿然未动。
  据记载,从元大德七年(1303)至今800多年间,吴堡境内发生过有记录的大地震九次之多,每次都有个别墙倒屋塌现象,但主体建筑始终稳固,城墙城门稳如泰山。
  地震震不垮,炮火攻不下,“流寇”无奈何,回军望城叹,“铜吴堡”当之无愧也。
  石城的选址也有传说:古时吴堡一带人烟稀少,只有少数居民散居各地,且时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犯,政府官员计划在此修建一座城堡。经过四处踏勘,城址初步定在西峰寺原上,人们把作为定位标志的木楔三次钉上,都被狐狸叼走。后来城址又选到宋家川龙凤山,认为有“龙凤”二字一定是风水宝地,岂料木楔又一次被狐狸叼走。人们蹊跷,木楔到哪里去了?最后沿着黄河上游寻找,终于在离宋家川东北方的一座石山梁上,发现了所有丢失的木楔。虽然这只是历史传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
  ——选自《铜吴堡》2017第2期
其他文献
花中四君子,我独爱竹,爱它的青翠挺拔,爱它的虚怀若谷,爱它的风姿翩翩。可惜,身居西北的我无缘在家乡与它相见,今日来到四川宜宾,终于可以一睹竹的神韵,与竹结缘,似是面见一位思念已久的故人一般,激动地不能自已。  一路驱车来到竹海门口,只见“翠甲天下”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上山的索道前排满了慕名而来的游人。上了索道鸟瞰山谷,四周云雾缭绕,恍然间仿佛自己误入了幻虚仙境。清风拂来,只见竹海便从天的那端掀起
期刊
大学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完善、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大学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技能,更要使其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崇高的人文精神。夸美纽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讨论21世纪的报告中提出,教育有四个重要领域:第一是学会认知;第二是学会做事;第三是学会共同生活;第四是学会做人。在这四个领域中,最重要也最难的就是学会做人。就功用来说,科学教育倾向于
期刊
重庆,简称:渝,也有被人们美誉为雾都、山城。重庆是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最年轻的直辖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经济带。美丽重庆,山水之城,两江(长江、嘉陵江)环绕,依山傍水,碧水蓝天,独具风格。重庆市“两点(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定位和“两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战略目标的实现已全方位展开。  
期刊
又是一年开学季。  天阴沉沉的,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该不是上天也无法忘记这个日子吧?我,你的学生,别人口中的所谓的你的得意门生,爱徒,就更不会忘记了,25年前的今天,你走了。  未动笔,泪已成行,思绪久久难以平复,你的音容笑貌在晶莹的泪光中闪烁,清瘦的面庞,镜片后一双眯着的带笑的眼睛,薄薄的微微上扬的含笑的嘴唇,似乎要对我说点什么,李老师,我们的渊源该从何说起呢!  记得升初中的第一天,你就把我叫
期刊
在苍茫的历史拐点,何去何从,谁能辨得分明?  ——题记  在一个窑洞的木头门额上,刻着“贡元”两个大字。圍绕“贡元”,右、左、上分别刻着“福、禄、寿”三个小字。这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可以上到一个有五孔窑洞的院子,那里就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地方。柳青八岁起在这里读书三年。柳青上私塾这一年,大哥刘绍华考入北京大学。柳青诞生在这个并不显得特别的寺沟村后的一百年,六月的一天,正午的阳光照着
期刊
吴堡县是个很小很奇特的地方。说小,它只有五镇一街道办,8.4万人口。说奇特,是从那里出发的人和发生的事物都不得了。  你看看吴堡,它是大作家柳青的出生地,是领袖毛主席离开陕北去解放全中国的黄河东渡口岸,是西安文化艺术餐饮荞麦园掌门女薛莹巧的故乡,是舌尖上的中国堪称神奇的空心挂面制作基地。它不仅有建于五代时期,坚固时尚如铜墙铁壁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城,听说那里面有1924年建成的女校;还
期刊
最后一次见清水河时它已经快要干涸了。单凭想象勾勒出的回忆,如近郊被风吹拂的狗尾草一样在风中摇摆,在我记忆里飘荡。  河水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摇篮。夏日里,亦或是深秋,河水像带着使命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不一而鸣,数不尽的生计便在周围生根发芽,传承不缀,直至消融、灭亡。生在水边的人们,在心头留有河水的裨益,或直接将这水中情愫刻画进骨子与意识里,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不管在哪一方水土生活的人们,对生人养人的
期刊
一转眼,一千多年了。石城依然屹立在那里,深情地与那条河紧紧怀抱。  城,是石头城。一座大山,由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硬生生地生长起来。石头山上,有座城堡,叫吴堡石城。石城建于五代时期之北汉,直到民国时期,均设县城于此。石城孤立山巅之上,山下是陡然石崖,襟山带水。盛夏的午后,石城院落的枣树成荫,青果串串;满地的野花朵朵,芬芳簇拥,我们一行人沿路而入,街长巷道,城垣窑居,庙祠建筑,均由一块块石头错
期刊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河流,这河流或许因为水流湍急,使人们无法到达对岸。此刻,当我站在黄河西岸的吴堡县川口村红军东渡渡口,眺望那黄河之水从眼前缓缓流过时,我怎么也无法想象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中央前委机关是如何渡过黄河的。时间老人假如存在,我会问他:当年的红军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诗人说:红军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牧羊人说:红军从黑暗中来,到光明的地方去。  佛祖说:红军从该来的地方
期刊
她从绣绷架边起身,一个转身,就是一幅油画的呈现:一袭棕灰色的长裙裾,灰白的宽松外套,浅灰色的加长围巾,长发飘逸,面色红润,亭亭玉立,英姿不凡。  她从绣绷架边起身,一个转身,便到了儿时玩耍的屋前场上、田边湖畔,寻狗尾巴草,看藤蔓缠绕的不屈与蓬勃。毛豆黄了,一大堆,饱满的荚、枯黄的茎、残卷的叶,相挤、相拥、相连,依偎在一起。英姿停下脚步,将它们摄入镜头,发到朋友圈,“满场尽是黄豆豆”,诗一般的标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