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借助身体隐喻教授鉴赏描写音乐的古诗词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_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题材,较难理解。具身认知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具身行为的实现措施去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语言。身体隐喻对人的认知具有启示作用,是一切隐喻的母体,是人认知外界的内核。文章以教授《琵琶行》为例,初探如何借助身体隐喻教授鉴赏描写音乐的古诗词。
  【关键词】具身认知;身体隐喻;音乐;古诗词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立项编号:FHB180607)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具身认知视域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案例实践研究”(编号:Fjjgzx19-074)的研究成果。
  描写音乐的古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题材。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体验,学生在初读这类诗歌时常常只能读懂其字面意思,而不能欣赏其寓无形于有形之精妙,亦不能领悟音乐描写中作者所饱含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教材描写音乐的古诗词有两篇:一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二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于缺乏古诗词阅读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两篇无疑是较难理解的。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此类诗歌的鉴赏方法,体会音乐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并能尝试借鉴前人的音乐描写进行模仿性创作?笔者以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借助身体隐喻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些教学目标。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通过改变自身及周围环境,并发生相应行为,进而产生一种在认知和行为基础上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具身认知理论是对原有认知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具身行为的实现措施去理解人类的思想和语言。
  在具身认知理论中,身体更具丰富内涵,它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既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躯体,又是二元分立的超越体。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进入世界的入口,身体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意义的供给者,身体本身通过身体的意向活动而形成“身体隐喻”,且通过身体隐喻将身体与对象统一起来,因此身体是我们认知世界并且与世界交流的媒介[1]。
  具身认知的英文表述“Embodiment”形象地揭示出人的身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嵌入式”的,是和外界相关联的身体,即身体具有隐喻。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身体隐喻更好地完成对语言的学习与理解。正如,在中国神话中,盘古死后化生万物,双目为日月,身躯为山岳,毛发为草木;在古日耳曼人传说中,诸神把巨灵伊密尔杀死后,用他的尸骸创造了天地;在埃及神话中,女神努特与男神塞勃分别化身为苍穹和土地[2]。这样的观照世界的认知过程在其他国家也可见,例如日本、印度等。在平时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也常见,例如“头”的多重意思,其中可解释为最重要的事物或者至高点,如“上头”等,英文中也有 “headmaster”这样的说法。这类身体隐喻的根本在于世界是人体的。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身体隐喻更好地完成对语言的学习与理解。
  本文以教授《琵琶行》为例,初探如何借助身体隐喻教授鉴赏描写音乐的古诗词。
  课前,教师布置明确的课前学习任务:一是用语言形式向同学推荐一段音乐,二是完成对本文自主学习的任务。
  在身体隐喻中,人身体各部位的功能超越了原先的所指。授课时,首先从林海的《琵琶语》导入。林海的《琵琶语》给我们带来的是淡淡的忧伤,是隐隐作痛的悲情,是欲说还休的境界,以此让学生通过耳朵,发挥听觉功能,感受琵琶的音质、音色。人类在求知的过程中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去认知世界,最深刻的便是依靠身体动作及各种身体感官来联通世间万物,并理解认知。音乐是人类最富有灵性的创造,它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它有声无形,它缥缈难以捉摸。所以,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身体隐喻来让学生对琵琶声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学生通过完成对《琵琶行》的自主学习,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诗歌中共有几次音乐的描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欣赏?主旨句是哪一句?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且是一篇描摹声音的至文,我们可以通过鉴赏音乐来梳理思路并理解文章主旨。三次音乐描写可以作为理解本诗的关键,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从文中找出:第一次音乐描写是略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音乐描写是详写,琵琶女应邀弹奏琵琶曲的过程;第三次音乐描写是略写,“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清楚三次音乐描写内容之后,本节课的重点亦是难点在于从音色、旋律和情感角度品味解读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并领会情感。
  身体的隐喻,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音色。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耳朵、眼睛、嘴巴,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听觉、视觉等,将琵琶声具象化,让学生如见其形,进而激发同学们对琵琶声背后的故事进行联想和想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用急雨落在地面的噼啪声和私语时的呢喃声来描写琵琶声。教师授课时可以播放疾风骤雨的视频及《十面埋伏》的音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琵琶声雄浑急促的特点。同学们彼此间讲悄悄话,小声聊天,用身体的感受来品味小弦发出的像儿女私语般的轻柔温婉的特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视频展现大小不一的光滑圆润的珠子或高或低地落入晶莹剔透的玉盘的情景,通过眼睛、耳朵感受珍珠的雅洁、玉石的润透,用听觉和视觉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感受不同琴弦的音色,有如一阵急雨,窃窃私语,时而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使同学们理解琵琶声有如珠玉相击的清脆圆润的音色特点。
  身体的隐喻,能更好地鉴赏音乐的旋律。本诗从旋律变化的角度可以分为几段乐曲,每段乐曲的节奏及情感如何呢?教师请同学们动手用线条勾画出音乐的旋律。通过让同学们动手画出曲线图的形式,使其更直觀地感受音乐的旋律。从序曲的倾诉悲情到第一乐曲的急切欢快,“急雨”“私语”上下交错;再到第二乐曲的暗恨幽愁,“间关莺语”的急转直下,幽咽而“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诗人妙笔惊人地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就显出“有声”之绝妙;再到第三乐曲的雄浑悲壮,“银瓶乍破水浆迸”的一越而上;最后到曲终时的收拨“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强烈的旋律变化,不仅是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体现,而且是琵琶女情感起伏的外现。白居易将之与自身遭遇相联系,产生共鸣,为之动容,闻声一哭。这变化的旋律中饱含着琵琶女内心深处波涛般不平的感情,通过具身动手,以线条形象地描摹出抽象动态的旋律,将无形音乐具象于有形之中,进而让学生通过线条的起伏来体会情感的变化。   身体的隐喻,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通过动用全身的力量,情声交融,让同学们明晓乐曲的情感强弱。金人王若虚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琵琶女借着变化的旋律来诉说“心中无限事”,乐曲急切欢快,让读者联想到她年轻时也曾名噪一时,乐曲暗恨幽愁正是她年长色衰后门庭冷落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独落寞的体现,乐曲雄浑悲壮可见琵琶女哀伤沉思后情感的集中爆发,乐曲激越高亢寄托了琵琶女心中的不平和愤懑。琵琶女弹奏的每一个音符、每一节曲子,都是她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情感。“我闻琵琶已叹息”的白居易叹息了,或许不只因他听懂了音乐,更是因为这段琵琶曲亦是他自身命运的再现,诗人就这样带着自身的情感用语言描摹出了这段音乐。琵琶女家在京都,少年得意,年轻貌美,门庭若市,而今离乡漂泊,失意苦闷,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白居易也曾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凄凉落魄。二者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教师通过身体隐喻让学生融进江中的月色,走进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里。此时教师再次播放林海《琵琶语》片段,让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身体及各感官,感受琵琶声,并感悟理解曲中含情。寻着音乐,全诗的思路便浮出水面: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夜晚时于浔阳江头送客,被琵琶女的琵琶声吸引,听完琵琶女的琵琶声之后,心中戚戚然,难以控制心中的凄凉,不禁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全文主旨。
  至此,基本完成了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鉴赏。为了增加学生鉴赏此类诗歌的经验,本诗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借尝试模仿性创作。此时让学生结合身体隐喻,对课前准备的向同学推荐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文字稿进行修改,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身体隐喻融入音乐描写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提高借助身体隐喻完成对此类诗文赏析的能力。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正如普罗泰格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身体隐喻在感知和言语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客观领域中,人总是不自觉地用自身的体验去感受万物,用身体去关联世界,并形成了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因此,身体隐喻对人的认知具有启示作用,是一切隐喻的母体,是人认知外界的内核。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具身认知理论进行古诗词教学,让古诗词不再生涩难懂,不再仅是无味的翻译背诵,不再把古风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古韵一点一滴地、慢慢地渗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觉得古人是那么有才华,有内涵,古诗词是那么精粹凝练,蕴藉典雅,铿锵有力;让学生渐渐爱上古诗词,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升人格魅力及内涵修养。
  人的认知是具身的,具有“体认”的特征。人的语言表达绝非随意,而是相对于人的认知结构而言的,是人认知的呈现。人观察事物时表现出一定的心智特征,人的语言便是这心智特征的外现,人们用怎样的心智方式来看待世间,便会以怎样的语言来命名万物。
  因此,借助具身認知理论,可以更好地进行语言的理解和鉴赏。事实上,具身认知是一种认知的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学习。身体隐喻有待于我们去挖掘认识,它不仅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而且超越了语言领域,可以体现在绘画、影视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应当重视的内容。文章简要阐述了如何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创设语言环境,运用课外读物,加入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一、引言  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来培
【摘要】随着ASD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也成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基于TEACCH的ASD儿童问题行为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结构化教学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方式,旨在为今后的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结构化教学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两大核心障碍分别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和谐学校的构建,从而增强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文章针对现阶段学校管理的实际
【摘要】阅读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有效推动了小学阅读教学的进行。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切入点,从语言积累和情感交流两个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能够使学生切实参与到阅读课堂中,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表达;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是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摘要】对于人而言,性是本能,性教育也处于重要位置。就幼儿而言,其认知处于初期发展状态,对其开展适度的性教育,既可以帮助其确定性别角色,又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道德、意识、观念等。但是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受传统文化、认知环境等的影响,国内幼儿性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幼儿园要重视性教育,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普及性知识,同时社会各界均应发挥自身的作用,科学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纂的,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关注,文质兼具的选文、匠心独具的编排,使其成为教师教授语文知识的有力武器。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当认真地研读部编教材,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高效  将语文课程的教材进行统编,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为了落实这一期望,教育部组织出版了部编版的语文教材。随着这一版本的教材在学校中投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将小学和初中学段的顺利衔接也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科学
【摘要】阅读教学有效性即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教学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情况出发,投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产生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将详细探讨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
当前教师们的语用意识已有所苏醒,但仍存在语言训练点不准、不当的现象,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教学困惑之一。那么如何确定课文的语言训练点,扎实开展语言文字的学习呢?教师可以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与发展,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下,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注重常规教学任务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与内容选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趣味性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