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但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地理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有效性 策略 评价新体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在实际的随堂听课中,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学校在在每个学期开展的地理课堂教学公开周,我觉得就是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如何有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1.将教学目标整合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目标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而教研活动是实现目标之关键。故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2.大力推进情境教学,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取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框内容时,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思考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在推进情景教学的同时,也不忘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两者强强联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重要和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常常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走绝对化、极端化和形式化的道路。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的典型表现。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发展,拓展“探”的体验,使学生勤于探索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经历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地估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如教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让学生首先阅读第62页的材料(气候变暖),然后让学生讨论“面对全校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
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课前就让学生充分准备。课堂上所需要的一些知识,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亲切的,不是枯燥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的基础上的,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存有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即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尽量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多一些尝试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有激昂的学习热情,保持了旺盛的情绪和动力。
4.改变评价机制,建立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体系,使评价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做出恰当的评价,使之迅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这节课中,我努力营造教学氛围的和谐性,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用微笑、点头予以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评价新体系中,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高一为例):期末考试占40%,模块学习占10%,学习情感态度占10%,平时测验占10%,作业评价占10%。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五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教育报》
③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
【关键词】地理教学 有效性 策略 评价新体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在实际的随堂听课中,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学校在在每个学期开展的地理课堂教学公开周,我觉得就是一直在探讨和研究如何有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1.将教学目标整合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目标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而教研活动是实现目标之关键。故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2.大力推进情境教学,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取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一定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框内容时,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思考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在推进情景教学的同时,也不忘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两者强强联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重要和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常常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走绝对化、极端化和形式化的道路。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的典型表现。
3.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发展,拓展“探”的体验,使学生勤于探索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经历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地估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如教学“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让学生首先阅读第62页的材料(气候变暖),然后让学生讨论“面对全校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出好的想法和建议。
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课前就让学生充分准备。课堂上所需要的一些知识,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亲切的,不是枯燥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要大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的基础上的,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存有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即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尽量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多一些尝试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让学生自己去说、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有激昂的学习热情,保持了旺盛的情绪和动力。
4.改变评价机制,建立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体系,使评价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做出恰当的评价,使之迅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这节课中,我努力营造教学氛围的和谐性,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用微笑、点头予以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忽视,鼓励他继续努力。
在评价新体系中,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高一为例):期末考试占40%,模块学习占10%,学习情感态度占10%,平时测验占10%,作业评价占10%。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五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国教育报》
③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