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躯体情绪识别能力的对比实验研究

来源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u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3~5岁幼儿躯体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趋势,采用迫选任务,考察了109名3~5岁幼儿.结果 表明:(1)幼儿识别4种基本躯体情绪的正确率依次为:悲伤66%、恐惧63%、高兴59%、愤怒57%;(2)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在高兴、悲伤躯体姿势的识别上,5岁显著好于3岁;在愤怒躯体姿势的识别上,5岁显著好于3岁,4岁显著好于3岁;在恐惧躯体姿势的识别上,5岁显著好于3岁和4岁;(3)4岁组男生识别愤怒躯体姿势的正确率显著好于女生.但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结果 表明,幼儿对不同效价的躯体表情加工存在差异,从躯体情绪角度支持了心理理论.
其他文献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明显的冲突.为寻求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中儿童生活世界的共生与融合,文章借助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论述了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对儿童开放性成长、游戏性学习及感受性体验的充分彰显,儿童生活世界应以“儿童在场”为基础对儿童的“教育场”、“游戏场”、“生活场”进行深度融合.
孤独症儿童在情感理解和表达上存在较大障碍,积极情绪较少,难以与其他个体体验共享积极情感.作为微观的心理单元,积极情绪和共享积极情感同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调节着个体的人际活动进程和内部动机.共享积极情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干预双方产生积极效应:形成生长导向的干预模式,延长互动时间,增加互动频率,提升互动质量.在临床中,干预人员和父母可以通过提升联合注意水平、增强游戏性以及表达积极情感等策略来帮助孤独症儿童体验共享积极情感.未来孤独症儿童研究有必要将共享积极情感视为干预目标的重点,重视与共享积极情感有
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予幼儿观世界以理解、以包容、以友爱”为理念,既是中国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号召、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之挑战的应有之义,也是帮助幼儿适应多姿之世界的必然路径.为此,建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聚焦核心素养建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应源自幼儿生活并到生活中去,还应深挖绘本和环境中的课程资源,以理解为核心、并依托三大活动形式实施课程,同时,采用表现性评价并辅之以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开展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