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应精心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会越来越淡。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课持久的兴趣与热情,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科学课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和使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让学生明白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从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材料的选择、探究成果的运用、课外探究的组织四个方面阐述使科学教学回归生活的一些具体做法,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关键词:生活;科学;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对于这门新的课程有着无限的期待和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年级升高,科学课早已没有了神秘感,传统的教育方式、封闭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越来越淡。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课持久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科学、用科学?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回归生活的科学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喜爱。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在科学课中,我们应充分发掘和使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问题情境源于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们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多数的探究问题来源于生活,但教材里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可根据学生生活的地域差异、风俗差异、气候差异等,对教材进行修改、补充、删减或重新编排,把教材中学生不熟悉或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谈话、实物、游戏、魔术、网络、多媒体等方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沟通科学探究与生活的联系,使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素材,观察和记录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上课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教师出示几个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问:“这些杯子用的材料一样吗?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杯子分别是塑料杯、纸杯、不锈钢杯、玻璃杯。“这些杯子各有什么用途呢?”“这些杯子为什么要用不同材料做呢?”“不同的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这一个个问题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
  二、探究材料选自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探究材料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有结构的材料”是提高学生课堂探究效率的基础和关键,它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让学生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现在每个学校都配备了科学实验仪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仪器的实验效果欠佳,而且这些实验仪器学生很陌生,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我们不妨“就地取材”,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在学生的经验范围内选择,收集那些生活中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材料,特别是能从中揭示出更多的科学概念的普通材料,从而引出更多的科学问题,并力争做到一物多用、物超所值。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萝卜、泡沫、橡皮、鹅卵石、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等。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中时常看到、经常接触,只不过没有很好地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来研究。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所探究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
  又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一次性筷子、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和橡皮泥,而不是仪器室里的日影观测仪,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学生只能观察短时的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要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还需在课外继续观察,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生活化的实验材料为学生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便利。
  三、探究成果用于生活
  学科学,用科学,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让他们能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同时,感受科学学科的魅力和科学知识的力量,建立起学科学、爱科学的情结,从而为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自己身体的奇妙,也知道了身体中的各个主要器官是如何“帮助”我们的身体正常运作的,有的学生还通过这些小体验感受到了身体上的缺陷会导致生活不便,通过这样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如何关心残疾人,教学目的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   又如,在学习“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怎样防止由于滑坡、泥石流而带来的灾难以及当灾害发生时,我们如何在灾害中避险。在学习了“运动与健康”后,学生知道了运动对人们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但是,并不是越多越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适量运动的科学道理。
  四、课外探究回归生活
  科学的课堂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而是要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走。因此学生探究科学的场所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让学生带着科学探究活动走出教室、让问题回归生活、走向社会。丰富多样的课外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生活与科学相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乐于对他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来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例如,学习“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杯子和饮料瓶的容积,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的饮水量。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汤匙大约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就可以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还可以收集瓶盖做“量筒”,并惊奇地发现这些“量筒”其实是很有用的。
  又如,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学生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可以鼓励學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食用油、酱油、醋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再如,学习了“植物的花”一课以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外观察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观察学校种植园里的开花植物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学校种植园是学生课余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地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研究这些开花植物,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负担,反而兴趣高涨,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回归生活、联系生活的科学课程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程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想方设法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学好科学是有用的,从而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最终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习梅.让科学课的学习更有趣[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3(4).
  [2]吴琼.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J].探秘(科学课),2011(11).
其他文献
<正>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民族学科“六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内蒙古蒙古民族的社会主义过渡》,经过几坪来的努力,已按计划全部完成。最近又经作者对书稿进行了修订与补充,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八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布赫同志为本书写了序言。
基于新建公立小学的特征,对学校追求个性化教育、坚持德育立校、特色办学、质量强校;结合办学实际和现在教育方向和理念的需求,开发以国学教育为主体的特色校本教学内容;以及
要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课堂存在问题的发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由于物理本身的学科特点,很多初中学生在学
蚂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何永进,章继华(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蚂蚁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人们最熟悉的昆虫之一。它在动物学分类中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蜜蜂的近
本文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研究,克服了单一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所生成的不良口感及风味缺陷,筛选出最优混合菌种的组合。生产出的酸奶嗜酸乳杆菌含量达1.5&#215;10^8CFU/ml,酸度达93.1 ̄94.5&#176;T。
导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外阅读课课型。现如今,社会各界关注阅读、推广阅读,但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堪忧,敲响了课外阅读导读的警钟。如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该读什么,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老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加强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在此
【正】 商品的短缺,供求的不平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下都会出现,即使是在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是所有的商品每时每刻都是供过于求的。因此,问题
摘 要: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象征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更是体现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一些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小学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