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进行选择,我们在进行选择时都会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于自己有利,或者是便于自己接受。同样,学生在对待教师的教育时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他们会对教师的教育进行选择,并且会有选择地接受。所以说作为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的这种选择性,尊重这种选择,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对于教师的教育选择,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听取
学生不是留声机,更不是机器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这种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就更强了,同时他们具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对于教师所说的话并不是全部都接受。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表面上虽然对于教师的说教表现出较少的不同意,但是在心里面同样蕴藏着自己的不同意见。所以对于教师的教育,他们会从自身进行衡量对比,与自己意愿比较相近的,他们会主动接受,但是与自己意愿习惯相反的,他们就会主动进行抵制,这决定了教师的话在学生面前一部分会起作用,但是,另一部分则不会起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与学生自身的相容性要大)。这种情况正如我们平时所遇到的学生不听教师教诲,或是学生的言行与教师的教育相背离。
从注意力的方面来说,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集中注意力,而对于其他的与自身利益无关或者是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与自己相冲突的内容他们会不加注意或者是只听不管。这样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同样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记忆
因为有了第一层的“防卫圈”,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已经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会遇到第二个“防卫圈”——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记忆。
人的记忆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瞬间记忆的记忆量是最大的,但是记忆时间是最短的,随即一些内容会被遗忘,而另一些内容会转入短时记忆,经过强化又有一些内容会被遗忘,剩下的内容则会进入人的永久记忆。学生已有知识、学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就像一个个“把关人”,将进入学生大脑的信息进行层层地筛选、过滤,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会被学生拒于“关口”之外,与自己利益、自己意愿不符合的内容会被他们进行强烈地抵制,这主要体现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师的教诲又少了一点。
第三,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理解
学生对于进入自己大脑的内容并不是不处理的,他们会从自己的知识、经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进行理解,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会接受,认为与自己相悖的则会进行抵制,这样一来教师的意见、教育所能到达学生记忆当中的内容是多么的少啊!这并不表示对于学生的教育到此结束,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与教育进行了理解后,又会进行下一层的“防卫圈”。
第四,学生对教师意见和教育的选择性执行
学生在对教师的意见与教育接受了,他们就会转入另一个层次。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和教育当中所接受的部分他们会乐于执行,但是不是所有的都会执行?学生大多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以执行,结果也往往不是教师所愿的。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给学生的意见所能到达学生层面的是相当少的,如果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意见对于学生的作用有多大,恐怕我们也无法说清楚,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而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却屡屡不见成效?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之一就在于是否重视学生的选择性。
所谓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时、在上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于学生的方法,选择适于学生的语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尽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在一些名师或是在一些班主任工作比较出色的教师当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研究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好与坏,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都与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选择性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选择性,告诫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但并不是要迁就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多一些方法,要多侧面、多层次分别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后进生,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教师就得多想办法,倾注爱心,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喜欢。
(责任编辑 黄 晓)
第一,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听取
学生不是留声机,更不是机器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这种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就更强了,同时他们具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对于教师所说的话并不是全部都接受。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表面上虽然对于教师的说教表现出较少的不同意,但是在心里面同样蕴藏着自己的不同意见。所以对于教师的教育,他们会从自身进行衡量对比,与自己意愿比较相近的,他们会主动接受,但是与自己意愿习惯相反的,他们就会主动进行抵制,这决定了教师的话在学生面前一部分会起作用,但是,另一部分则不会起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与学生自身的相容性要大)。这种情况正如我们平时所遇到的学生不听教师教诲,或是学生的言行与教师的教育相背离。
从注意力的方面来说,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集中注意力,而对于其他的与自身利益无关或者是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与自己相冲突的内容他们会不加注意或者是只听不管。这样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同样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记忆
因为有了第一层的“防卫圈”,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已经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会遇到第二个“防卫圈”——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记忆。
人的记忆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永久记忆,其中瞬间记忆的记忆量是最大的,但是记忆时间是最短的,随即一些内容会被遗忘,而另一些内容会转入短时记忆,经过强化又有一些内容会被遗忘,剩下的内容则会进入人的永久记忆。学生已有知识、学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就像一个个“把关人”,将进入学生大脑的信息进行层层地筛选、过滤,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会被学生拒于“关口”之外,与自己利益、自己意愿不符合的内容会被他们进行强烈地抵制,这主要体现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师的教诲又少了一点。
第三,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选择性理解
学生对于进入自己大脑的内容并不是不处理的,他们会从自己的知识、经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进行理解,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会接受,认为与自己相悖的则会进行抵制,这样一来教师的意见、教育所能到达学生记忆当中的内容是多么的少啊!这并不表示对于学生的教育到此结束,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与教育进行了理解后,又会进行下一层的“防卫圈”。
第四,学生对教师意见和教育的选择性执行
学生在对教师的意见与教育接受了,他们就会转入另一个层次。学生对于教师的意见和教育当中所接受的部分他们会乐于执行,但是不是所有的都会执行?学生大多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以执行,结果也往往不是教师所愿的。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给学生的意见所能到达学生层面的是相当少的,如果再加上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意见对于学生的作用有多大,恐怕我们也无法说清楚,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学生乐于接受,而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却屡屡不见成效?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之一就在于是否重视学生的选择性。
所谓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时、在上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于学生的方法,选择适于学生的语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尽量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在一些名师或是在一些班主任工作比较出色的教师当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研究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好与坏,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都与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选择性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选择性,告诫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但并不是要迁就学生,而是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多一些方法,要多侧面、多层次分别进行,尤其是对于一些后进生,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教师就得多想办法,倾注爱心,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只有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喜欢。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