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旨在讨论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研究选取武汉某“211”高校作为调查地点,从该高校9个自然科学学院抽取100名高校科技工作者,然后通过Deni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来测试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在此基础上,从基本的人口学变量、婚姻家庭、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和经济生活五个角度来分析造成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技工作者 生活满意度 客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66-02
1引言
高校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一支主力军。与此同时,高校科技工作者还是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他们参与实践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活力。但目前对他们的了解往往是放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进行的专门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国外对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的实证研究则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世纪才迎来了国内生活满意度研究的黄金时期。近年来,国内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至此,一方面是得到较少关注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群体,另一方面是在国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生活满意度研究。探索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在进一步了解国内科技工作者群体现状方面,还是进一步丰富生活满意度研究领域方面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武汉某“211”高校作为调查地点,高校从事自然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按照事先计算的抽样比例,通过分层抽样从9个自然科学学院分别抽取样本。实际抽取和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8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83.3%。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问卷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人口学变量、婚姻家庭、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和经济生活。后一部分是用Deni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来了解调查对象对目前生活的满意情况。通过前后两部分,意在比较和分析影响生活满意水平差异的因素。
3研究发现
3.1基于人口学变量
(1)性别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09)。女性高校科技工作者满意度高于男性高校科技工作者。这一方面是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现代社会,男性比女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期望,男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普遍大于女性。(2)年龄阶段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33)。从人生25到35岁、35到45岁、45到55岁,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经历了一个“高低高”的过程。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曾经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中,也发现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上存在的这一规律,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3.2基于婚姻家庭变量
(1)婚龄对高校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23)。婚后第一个10年,生活满意度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在婚后的第二个10年里,生活满意度比较低,这个阶段,夫妻新鲜感下降,同时在面对诸多生活事件时出现了矛盾和争论,开始承受更多的负担和责任。在婚后第三个10年里,伴随长辈的离开或子女的长大,同时夫妻各自在事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逐渐步入老年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相扶相持,生活满意度也开始回升。(2)家庭结构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909)。从样本数据来看,不同家庭结构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但在推论总体情况时,得到的结果是不存在显著关系。但是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3.3基于工作压力变量
(1)待在实验室工作时间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24)。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高校科技工作者。(2)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49)。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由于工作产生的压力无疑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进而影响到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
3.4基于人际关系变量
(1)是否受到领导重视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15)受到单位领导重视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没有受到领导重视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由于单位领导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和机会,因此能否得到单位领导的器重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同事关系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781)。这主要是因为被调查的92%高校科技工作者认为同事关系良好,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单位同事的尊敬,因此同事关系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3.5基于经济生活变量
(1)收入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49)。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月收入在 4000元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布莱德波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就已经指出,高收入者体验到较多正面的情感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负面的情感。(2)睡眠时间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33)。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最后,体育锻炼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12)。以每天锻炼半小时为准,每周锻炼时间在2.5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锻炼时间在2.5小时以上额高校科技工作者。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涉及大量的机体活动和人机互动,对缓解工作压力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4研究结果与对策
(1)高校科技工作者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一支主力军和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于目前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现状,应当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2)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上级主管的领导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创造宽松舒适的科研、教学氛围,如何为他们提供公开、透明和公正的工作环境,是当前高校改革进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和大力推行的。
(3)建立高校返聘制度,切实想办法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大的问题。通过重新聘用离退休的资深教师回到课堂,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以便有更加充实的时间投入到科学创新和真题探索中去,对于缓解当前青年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会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4)努力提高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增加薪资收入,提高福利待遇。
(5)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参与体育锻炼。在学校和生活区尽可能多建体育锻炼设施,减免锻炼设施使用费用。丰富高校科技工作者业余生活,培养业余兴趣和爱好,注重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双轨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 王伟,杨俊生,辛志勇.国外生活满意度研究成果及其意义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3):42.
[3] Blanch flower,D.G.& Oswald,A.,2000,Well- 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Paper presented at NBER Con Conference,London,UK.
[4] Brad burn,N.M.1969,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hicago:Aldin.
关键词:高校科技工作者 生活满意度 客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66-02
1引言
高校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一支主力军。与此同时,高校科技工作者还是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他们参与实践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活力。但目前对他们的了解往往是放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进行的专门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国外对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的实证研究则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世纪才迎来了国内生活满意度研究的黄金时期。近年来,国内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至此,一方面是得到较少关注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群体,另一方面是在国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生活满意度研究。探索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在进一步了解国内科技工作者群体现状方面,还是进一步丰富生活满意度研究领域方面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武汉某“211”高校作为调查地点,高校从事自然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按照事先计算的抽样比例,通过分层抽样从9个自然科学学院分别抽取样本。实际抽取和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8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83.3%。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问卷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人口学变量、婚姻家庭、工作环境、人际交往和经济生活。后一部分是用Denier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来了解调查对象对目前生活的满意情况。通过前后两部分,意在比较和分析影响生活满意水平差异的因素。
3研究发现
3.1基于人口学变量
(1)性别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09)。女性高校科技工作者满意度高于男性高校科技工作者。这一方面是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现代社会,男性比女性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期望,男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普遍大于女性。(2)年龄阶段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33)。从人生25到35岁、35到45岁、45到55岁,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经历了一个“高低高”的过程。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曾经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中,也发现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上存在的这一规律,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3.2基于婚姻家庭变量
(1)婚龄对高校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23)。婚后第一个10年,生活满意度较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年之痒”。在婚后的第二个10年里,生活满意度比较低,这个阶段,夫妻新鲜感下降,同时在面对诸多生活事件时出现了矛盾和争论,开始承受更多的负担和责任。在婚后第三个10年里,伴随长辈的离开或子女的长大,同时夫妻各自在事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逐渐步入老年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相扶相持,生活满意度也开始回升。(2)家庭结构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909)。从样本数据来看,不同家庭结构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但在推论总体情况时,得到的结果是不存在显著关系。但是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3.3基于工作压力变量
(1)待在实验室工作时间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24)。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高校科技工作者。(2)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49)。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近三年发表文章数量在15篇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由于工作产生的压力无疑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进而影响到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
3.4基于人际关系变量
(1)是否受到领导重视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15)受到单位领导重视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没有受到领导重视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由于单位领导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和机会,因此能否得到单位领导的器重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同事关系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781)。这主要是因为被调查的92%高校科技工作者认为同事关系良好,普遍感受到了来自单位同事的尊敬,因此同事关系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3.5基于经济生活变量
(1)收入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49)。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高于月收入在 4000元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布莱德波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就已经指出,高收入者体验到较多正面的情感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负面的情感。(2)睡眠时间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33)。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最后,体育锻炼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12)。以每天锻炼半小时为准,每周锻炼时间在2.5小时以下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锻炼时间在2.5小时以上额高校科技工作者。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涉及大量的机体活动和人机互动,对缓解工作压力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4研究结果与对策
(1)高校科技工作者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中的一支主力军和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参与者、实践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对于目前高校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现状,应当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2)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上级主管的领导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满意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创造宽松舒适的科研、教学氛围,如何为他们提供公开、透明和公正的工作环境,是当前高校改革进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和大力推行的。
(3)建立高校返聘制度,切实想办法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大的问题。通过重新聘用离退休的资深教师回到课堂,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以便有更加充实的时间投入到科学创新和真题探索中去,对于缓解当前青年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会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4)努力提高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增加薪资收入,提高福利待遇。
(5)鼓励高校科技工作者参与体育锻炼。在学校和生活区尽可能多建体育锻炼设施,减免锻炼设施使用费用。丰富高校科技工作者业余生活,培养业余兴趣和爱好,注重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双轨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哲.高校科技工作者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 王伟,杨俊生,辛志勇.国外生活满意度研究成果及其意义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3):42.
[3] Blanch flower,D.G.& Oswald,A.,2000,Well- 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Paper presented at NBER Con Conference,London,UK.
[4] Brad burn,N.M.1969,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Chicago:Al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