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选调生的基层生活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123456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普通的周末,在安徽省北部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街道办里,工作人员陈明在为即将举办的迎七一活动做着准备工作,这个双休日他都在加班。
  同一天,家在合肥的齐欣踏上了回工作地宣城的归途。对她而言,从合肥到宣城往返8个小时的车程,似乎成了每个周末的固定组成部分。
  2012年,一本名为《选调生——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的书出版,作者肖桂国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这一年,对于陈明和齐欣而言,也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硕士毕业的陈明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的选拔,加入到选调生的队伍,而作为2010级选调生,齐欣的基层工作生涯到了2年的节点。
  优秀、高校毕业生、组织部、选调、基层、培养锻炼、公务员、后备干部人选,肖桂国在书中总结了解读选调生的8个关键词。
  用一种更为诗意的表达就是,这样一群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种子”,将在最接近泥土的地方度过自己的草木年华。
  “蘑菇期”
  陈明至今还对那一段初来乍到的时光刻骨铭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房里,斑驳的桌角和掉漆的椅背记录着时光的流逝,惟一透露着现代化气息的是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对于基层艰苦的条件,陈明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让他备感难熬的,其实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一颗红心,满腔热血,想在基层施展手脚的理想真正到了地方却发现,全然没有出力的点。
  “大概坐了三四个月的‘冷板凳’”,陈明说,“一方面刚到下面,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分配给我们,另一方面,领导可能会觉得选调生就是下来‘镀金’的,终究会飞走。”
  刚刚分配到基层的选调生,往往都有这样一段“无所事事”的时光。一位选调生在日记里将其称之为痛苦的“蘑菇期”,这段时间不会有具体的分工,常常在不是很重要的岗位上,做着打杂跑腿的工作,同时还要忍受种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齐欣面临的困难要更多一些。她告诉记者,省委组织部对选调生分配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回生源地,但从小在合肥长大的她却遇到例外,被分到皖南地区,人地两生带来的孤单感瞬间席卷而来。与此同时,单位里最小的同事与自己也有10岁的年龄差,这为齐欣的融入又设了一道坎。
  对于异地任职的选调生而言,语言关往往是拦在面前的一大障碍。毫无疑问,沟通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而在选调生们任职的基层乡镇,普通话显然不是通用语言。“因听不懂方言,主任不敢给我安排值班;因听不懂方言,领导们从不敢在电话里跟我说重要事情;因听不懂方言,在一次临时替人值班时把一个上面单位的人惹烦了,他觉得反复说了很多次,我这个人怎么还是听不懂他说什么,觉得我在拿他开玩笑。”一位选调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对于语言不通的困扰深有体会。
  肖桂国的跨度就更大了,这位出生于湖南农村的小伙子抱着“做干部比较体面”的朴素念头,来到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安排给他的宿舍是土砖房,屋顶漏雨,屋角鼠窜。最让肖桂国产生心理落差的倒不是这些物质条件,而是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他发现,大学所学与农村的实际缺乏结合点。文印室一度成为肖桂国在基层的主战场,很多时候他一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复印。
  孤单、隔阂、落差,这些都可能出现在选调生最初的基层生活中。然而,这个与土地最近的距离往往也可以为选调生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优秀、高校毕业生、组织部、选调、基层、培养锻炼、公务员、后备干部人选,肖桂国在书中总结了解读选调生的8个关键词。
  站在泥土里
  来到宣城的第二年夏天,齐欣和单位的同事一起,在烈日下走遍了所负责区域大大小小400多家企业,每家企业走访了两次,算下来就是800趟。这一次经历让齐欣很是难忘,虽然酷暑难耐,但正是这样一次接地气、全方位的调研,让她得以站在离企业、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观察。“如果不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有些事情就永远不会懂。”
  除了百姓的疾苦,这个独特的视角还让选调生读懂了基层干部的不易。“作为政府机关的神经末梢,乡镇街道是一切政策的具体落实者和直接操办者。”这是陈明对于基层单位的精准总结,也是他一年选调生工作中最真切的体会。招商引资、文明创建、计划生育、上访维稳,“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用来形容基层工作再贴切不过了。
  陈明说,他所在的街道办,党委委员无周末,工作人员随叫随到,工作状态基本是“白加黑”、“5+2”。有几次他跟随领导到达拆迁现场感触特别深。以前,提到拆迁总是条件反射似的联系到暴力、强制等字眼,但是真正到了基层,才发现有些时候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也很无奈,“他们往往只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的权力,有些事情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
  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选调生也为基层带来了缕缕清风,用自身微薄的力量翻动着基层的土壤。
  被质疑的拔节生长
  80后选调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年轻往往是一种资本,但有的时候也是一个令人生疑的敏感词。
  在他们的背后,“选调生”这个共同的身份为破格提拔提供了依据。社会质疑的焦点在于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节节高升,他们是不是有背景?选拔过程是否有失公允?在社会普遍弥漫着不了解、不信任情绪里,选调生成了某种职场便捷通道的代名词。
  相较于已被社会所熟知的一般公务员群体,选调生还是一个略显陌生的词汇,而近年来媒体上频频曝光的火箭提拔,又将他们推向了风口浪尖。
  说到创办选调生博客和自费出书的动机,肖桂国表示,希望能让局外人更加客观地认识选调生,也希望面临机会的大学生能更加清醒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目前在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从事会计工作的肖桂国,申报了一个关于选调生的研究课题,想为这项制度梳理出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他说:“80后的选调生队伍,年轻、有学历是共同的特质,他们是未来高素质执政者的活水源头。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所谓的选调生破格提拔,毕竟很大一部分的选调生还默默地在基层‘熬日子’,做着自己接地气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破格选拔的关键在于公平公正。”
  一般而言,2年对于选调生来说是一个关键点。按照选调生制度规定,选调生工作两三年后,组织部门会对选调生进行一次考核或考察,提出使用意见和建议,选调生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选择机会。但是,有些地方针对选调生出台的一些限制性政策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地区3年内不准选调生参加任何公务员考试和全日制学习、5年内不准选调生离开本地。政策的差异性和不连贯性,为选调生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些许不确定。
  有人说,选调生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一群人,梦想着“主政一方,造福百姓”;也有人说,选调生是“飞鸽牌”,在基层待不了多久,有朝一日飞向远方。但在陈明看来,“选调生就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接近基层,也许会给落脚的这方土地带来微不足道的新鲜力量,也许不经意间有机会来敲门,带来破土而出的悸动。“无需将选调生特殊化,选择了选调生就要做好准备,接受它最坏的一面,也接受它最好的一面。”陈明深有感触地说。
其他文献
“女汉子”这个词竟然能被吹捧,这简直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这个词的出现意味着男性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才使得女性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被项上前线,像男人一样吃苦耐劳,以换
Catch some Zs打个盹A:Excuse me.I have to catch some Zs.B:But I thought you just woke up.What a sleephead.A:抱歉!我想小睡一下。B:我以为你刚睡醒了呢?你这个爱睡虫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2-135-01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形式。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能否灵活、巧妙地搞好课堂教学设计,事关教学效果的好坏。笔者认为,地理课堂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巧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的探
音乐被人们刻在光盘上、压缩在文件夹里、流进心机,甚至存活在BT种子的链接中……  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里,却有一种机械声响。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音乐梦想,它就是源自瑞士的八音盒。  纯粹的金属碰撞,全机械的动力来源,八音盒能在200多年来始终作为欧洲经典之一,靠的是匠心独具的精密工艺,和那一曲曲经钟表原理演奏出的美妙乐章。  18世纪后期,欧洲战争频繁,扰乱了人们的生活,也严重影
〔一〕前几天在上海看见罗周,我说:“你变得明亮了。”她很高兴,觉得这句话准确道出了她现在的状态。我也很高兴,为自己用词独特。还有,阅人之明。初识罗周,是在2010年。江苏
众所周知,现代女性普遍穿高跟鞋。在古代,满族贵族女性也穿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木头的“花盆底鞋”。高跟鞋以穿在脚上使女性看起来高挑的方式展现女性美,从而能够
关羽(约160—220),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后刘备、诸葛亮入川建立战略大后方时,关羽留守荆州,站在
纯学术著作的再版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兆鹏先生的《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以下简称《南渡》)再版了,值得庆贺,更值得关注。这部书原是王先生一九九○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一
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历来评价甚高但笔者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却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实际内容特别是有关它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吴荪甫的形象分析是存在着不少偏差的本
家里供着海盗像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或者叫海岛文明。欧洲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岛,小岛上产点橄榄,种点葡萄。橄榄油也好,葡萄酒也好,能天天靠这玩意儿活着吗?因此需要进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