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国民党分家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都
  随着北伐的捷报频传,蒋介石在民间、在党内的威望也不断地攀升。但是与此同时,蒋介石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也引起了国民党人的不满,他们急切地希望汪精卫尽快回国,以限制蒋介石越来越高的声望,分散蒋介石手中的权力。
  于是“拥护汪主席复职”的呼声日渐高涨,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和国民党左派的邓演达等人竟然成立了“迎汪行动委员会”。
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的委员合影

  蒋介石当然不愿意汪精卫回来分权,只好暂停北伐,从北伐前线赶回来,试图努力挽救自己在党内的形象。但是努力无效。因为事态已经无法控制,国民党左右两派、苏联顾问、共产党都支持汪精卫复职,蒋介石孤掌难鸣。所以蒋介石也只好站出来,欢迎身在法国的汪精卫回国主政。
  汪精卫对于自己因为“中山舰事件”灰溜溜下台一事,也一直心有不甘,有此台阶自然乐意。于是在1927年2月下旬,汪精卫踏上归程。
  在国共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同时,一件事的发生使得矛盾提前爆发了。
  这件事就是迁都。因为广州地理位置不佳,远离革命中心,因此在北伐军攻克武汉之后,广州国民政府就有了迁都之意,但迁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问题。
  此时,“钦差大臣”——苏联顾问鲍罗廷给出了他的答案:武汉。
  鲍罗廷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主要是因为他对蒋介石不放心。
  自从蒋介石在“整理党务案”中暴露了他打压共产党、分裂国共、搞一党专制的意图后,鲍罗廷就对蒋介石很是戒备:此人危险,他的这种搞法就是将共产党纳入他和国民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干革命,完全背离了“联共”的道路。
  因此,鲍罗廷必须得想一个办法制约蒋介石。思来想去,鲍罗廷认为把首都迁到武汉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来武汉的地理位置和工业实力不错;二来两湖的工农运动形势喜人,可以牵制蒋介石和他的北伐军;三来武汉有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唐生智撑场面,唐生智手握四个军,拥有近六万人马,看起来似乎有实力制衡蒋介石。
  一旦武汉成为首都,就可以利用武汉的制衡力量顺利地削弱蒋介石的党政实权,并顺理成章地要求蒋介石将北伐指挥部从南昌迁到武汉,在军事决策上对他进行牵制。
  蒋介石当然知道迁都武汉对他意味着什么,因此他采用如下方式进行了反抗:
  在谭延闿等近六十名国民政府要员从广州北上武汉的途中,将他们邀请到南昌“做客”,把南昌打造成事实上的“首都”。
  以“北伐指挥部需要离前线更近”此类的理由拒绝将北伐指挥部搬迁到武汉。
  此举不仅令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蒋介石,也让“倒蒋迎汪”的潮流越来越汹涌。一片谴责声中,蒋介石只得同意迁都武汉。
  虽说同意迁都武汉,但蒋介石既没有同意交权,也没有同意将北伐指挥部搬迁到武汉,因为他已下定决心展开反击,他发动了新的军事攻势,拿下南京、上海、杭州三大城市,控制江苏、浙江、上海这三处富饶之地,只要手中有实力,武汉就拿自己没办法!
  “限蒋”
  1927年2月发起浙江战役。一个月后的3月19日,北伐军占领杭州。又过了两天,陈独秀、周恩来等人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北伐军得以顺利进驻上海。再过三天,北伐军占领南京。至此,长江以南全部落入北伐军之手,北伐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就在蒋介石一路凯歌高奏的同时,国民党内部传来了不利于他的消息。
  国民党从其前身同盟会起,就因为党内派系众多,催生出了一个内讧的“业余爱好”,吵来吵去,没完没了。
  3月10日,由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主导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七天后胜利闭幕,主要成果是两项决议。其一,中央委员、各部部长基本都由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员出任。换句话说,国民政府已由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亲共产党的左派全权把持。其二,罢免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常委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选定还在回国途中的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
  这两项决议全部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与会者一致认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竟然拒绝将北伐总指挥部迁至武汉,这绝对是即将叛变革命的苗头!应该收其权,只保留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消除蒋介石独裁的可能性。
  蒋介石得到消息后,当即在南昌发表 《告黄埔同学书》,向这些北伐的骨干表示他绝不接受上述决议。他认为决议根本不能代表国民党,在苏联的强力压制下,武汉国民政府已经“赤化”。共产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那个强大的苏联。苏联是利用给予国民政府的援助,通过共产党来谋得对中国政府的控制权。
  蒋介石下定决心与苏联顾问、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翻脸,另立中央,分庭抗礼。他为此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鉴于目前自己势孤力单的客观现实,他找来大哥张静江,委托对方帮自己联络一些党内元老,建立统一战线,为他日出来单干做准备。张静江对蒋介石很够意思,立即出马,找来了不少元老级别的人物,如蔡元培、吴稚晖等。
  第二,拜托大哥张静江找江浙一带的富豪们,尤其是找蒋介石自己的宁波老乡和当年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一起奋斗过的老同事虞洽卿想想办法,搞些钱花。没钱是造不了反的。当然了,让大哥张静江多出点血也是必须的。
  第三,由他亲自出马,联系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这种国民党内军权在手、政治地位目前不高却企盼提升的少壮派,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对付共产党。
  虽然有了造反的心思,但北伐的工作还得继续干。
  两个星期后,即3月23日,北伐军攻陷南京,蒋介石将北伐总指挥部也迁至南京。
  进入南京的第二天,即3月24日,“南京事件”发生。   更严重的是,美、英等国摆出了一副不肯善罢甘休的样子,居然向上海等地派兵万余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这起事件引发的外国军事干涉击中了蒋介石的软肋。
  作为一个不想失去权力,还想继续北伐直至胜利的人,蒋介石却面临着即将失去苏联援助,并遭受其他列强武力干涉的糟糕局面。
  “南京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赶紧跑去上海向列强保证,事件不会扩大,不会以武力收回租界。这种在帝国主义面前退让的做法,让蒋介石没少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批评,很没面子。
  但蒋介石还没有下定决心,毕竟支持武汉政府而反对他的力量可不小。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对他,近一半的国军大佬反对他,如一直想取蒋介石而代之的唐生智、同情共产党的张发奎都发表了声明,表示坚决支持武汉,连摇摆不定的朱培德和程潜也表示支持武汉。
  政变
  蒋介石为“清党”犹豫不决的时候,1927年4月1日,汪精卫从国外回到上海。汪精卫在党内有不少拥护者,有些威望。因此,蒋介石决定在上海跟汪精卫碰个头,开会商议一下。如果能把汪精卫争取过来最好,万一谈不成再动武也不迟。
  经过两轮会谈,蒋介石与汪精卫达成如下协议:其一,蒋介石表示坚决拥护汪精卫复职;其二,由汪精卫在4月15日召开国民党中央二届四中全会,在会上讨论决定苏联顾问和共产党的问题;其三,通告武汉中央,在汪精卫复职之前,武汉发出的命令无效;其四,工人纠察队等一切武装团体均服从蒋总司令指挥,否则视作“反革命”组织,严加取缔;其五,共产党暂停在国民党内的活动。
  接下来,汪精卫找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介绍了蒋介石的情况,并告诫他:你一定要控制住你们党的活动,千万别给蒋介石挑事的机会。
  陈独秀此时也是进退维谷。就在前些天,中共中央下定决心在上海等地发动工人运动收回租界,打击帝国主义,给蒋介石来些强硬的,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斯大林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对蒋介石做出一些让步,保持目前国共合作的局面,不要把蒋介石逼向其他帝国主义一边(杨奎松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陈独秀正为此事发愁之时,汪精卫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于是,4月5日,汪精卫和陈独秀联合发表“汪陈宣言”——《告两党同志书》,重申共产党承认中国国民党及三民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无产阶级是不会搞独裁那一套的,工农武装坚决服从政府管理,国民党也不要怀疑联共政策,关于国民党驱逐共产党员、解散工人纠察队的说法都是谣言,国共两党将为中国革命事业携手奋斗到底,绝不受任何不良用心者挑拨离间。
  这篇联合宣言实际上是汪、陈两人企图缓和局势之举。可两人高估了自己在党内同志们面前的威信,结果事情没办好反把自己搭了进去。首先是陈独秀。由于苏联和共产国际一直越过他这个总书记直接给共产党发号施令,他手中根本没有实权。而在党内同志对蒋介石的排共政策生出诸多不满的时候,他却发表如此退让的声明,令其党内威信大为降低。
  至于汪精卫,其处境也好不了太多。国民党右派本来是既反对联共又反对蒋介石,结果看到汪精卫宣言中坚定的联共立场后,气急败坏,居然转而支持蒋介石。毕竟在右派眼里,他们和蒋介石毕竟只是党内矛盾,但和共产党却有着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对此大为失望:汪精卫完全没有兑现承诺,不但没有暂停共产党活动的表示,居然还自作主张,保证国民政府没有制裁共产党的意图!
  看到事情偏离了预计的轨道,蒋介石下定了最后的决心。4月12日,蒋介石发布“武力清党”命令。
  这是血腥的一天,上海街头枪声大作。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数千人失踪,工人领袖、工会委员长汪寿华牺牲,周恩来侥幸逃生。
  4月15日,广东李济深起兵响应蒋介石,“讨伐”共产党。这次有更多的著名共产党人倒在枪口之下,熊雄、萧楚女等牺牲,黄埔军校数百名共产党员和同情共产党的同学被枪杀,省港罢工委员会被查封,工人纠察队被强行解散。
  随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也开始武力“清党”,白色恐怖骤起,无数人头落地。
  陈独秀、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纷纷避往武汉。
  “四一二”的枪声击碎了国共携手前进的所有幻想和期待,从此共产党称蒋介石为“反动派”。远在武汉的汪精卫急坏了:咱们不是已经达成共识了吗,你蒋介石怎么背信弃义?于是他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蒋介石的“武力清党”只是一种借口,是反革命,是丧心病狂,是自绝于党,是自绝于民众,罪该万死。汪精卫随即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表通电,宣布开除蒋介石党籍,免去其所有职务,悬赏二十五万元捉拿蒋介石,杀之者亦奖赏十万元。
  武汉对蒋介石的攻击达到了炽热的程度,这使得身在武汉的蒋介石支持者无不噤若寒蝉,纷纷秘密出走。蒋介石看汪精卫已经撕破脸,也就干脆一路黑到底,在南京建了一个国民政府,自任中央军委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人选,他已经找好了,此人就是唯一资历能与汪精卫匹敌、因为“刺廖案”赋闲的国民党右派领袖胡汉民。
  由此,国民党一分为二,史称“宁 (南京) 汉(武汉) 分裂”。北伐本来是要统一中国,结果打到半截,竟然出现了奉系北京民国政府、汪记武汉国民政府、蒋记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政府。
  蒋介石原以为“分共”后就可实现国民党内的团结。可他没想到,分共是实现了,可国民党也分裂了。政治上,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各有主张;军事上,蒋介石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互相攻伐不已,几乎无日不战。国家陷入了更深层的混乱。
  (选自《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江城 著/华文出版社/ 2015年10月版)
其他文献
南彭北纪  清乾隆皇帝每年秋季总到木兰地方行围,驻跸热河,他的生日又正在九月,每年重九,一定在那里开筵庆贺。彼时,宰相大臣多半是很有学问的。纪文达公晓岚,固甚渊博,而彭文勤公云楣也不弱。一年,他们都随皇帝到热河,文勤拟撰一联上寿,借博皇帝之欢,乃撰上联曰:“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因是年乾隆八十岁,且该处松树最多也。久不能得下联,乃与纪晓岚写了一信,说明情形,求其代对。文达接信笑曰:云楣又
摘 要:新课改下,先学后教、以学促进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作者以岳麓版《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例,先学后教,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教师“教”转变成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教师“教学行为”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中心;从以教师“教会”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学会”为中心。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中历史;自主学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课前自习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桩重大政治事件,多被认定为“团伙作案”,以揪出各种名目的“小集团”为终结。所谓高岗“五虎上将”即为一例。几十年过去,解读其中三人的回忆录发现,连当事者本人都不明白,何时成为“五虎上将”成员,何来的“串联”与“结盟”。  三位老人的回忆录是  了解“五虎上将”的黑匣子  “高饶事件”中有个不时被提起的词语叫“五虎上将”。他们是指受高岗牵连的五个人,分别是张明远、张秀山、赵德尊、郭峰、
1901年9月13日,李叔同易名“李广平”,以总分75、第12名的资格,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蔡元培先生担任该班中文总教习。这一班的学生年龄较大,有的已成家立业,还有的之前就是秀才,但个个都是精英。  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十多人,被公认为蔡元培先生的高足。第一堂中文课,蔡元培就开诚布公地对台下端坐的学生们说:“特班生可学的门类很多,有政治、法律、外文、财政、教育、哲学、文化、伦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88~92页新课后练习课。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训练内容是“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它是学生学习中凑整思想的第一次体现。它需要两个重要的知识基础:一是10的分成组成,熟悉几和几组成10;二是学习了10加几等于十几的计算方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9加几”“8、
摘 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作者结合访学经历,认为出国访学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专业学习,能开阔教师学术视野,增进中西方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学术访学;文化交流与合作;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项目“贫困专项生源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干预研究”(SGH16H104
明代的梅国祯是一位颇具谋略的官员,他在河北固安当县令时,办案中灵活机智帮助百姓削去了债务。据冯梦龙 《智囊全集》 载:当时固安县多出宦官,这些宦官在县里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固安的地方官从来也不敢过问。一天有位宦官送给梅国祯一副猪蹄,目的是想要梅国祯为他讨债。梅国祯知道这两年乡下收成不好,百姓很苦,就盘算了一个办法,來帮助百姓开脱。  于是,梅国祯命人烹调猪蹄,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乡民叫来官府,
摘 要: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堪忧,亟待改变。而新课标则为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有利契机。文章对高中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而给出了指导的整体思路,明确指出了“激趣为上,重在引导”“方法为本,成在指导”“规划为先,监控为要”三大指导原则,突出强调了“激趣”在指导工作中的特殊意义和关键作用,并介绍了五种“激趣”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指导;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
三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之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开始了缓慢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1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改称“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出版局、教育部 《关于加快和改进辞典编写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强调大力抓好大型词典建设的重要性,建议将包括 《辞海》 在内的一批大型工具书列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科研项目。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向
有一支相声段子,内容是讲创造发明的。段子中,逗哏演员甩了一个“包袱”:“你知道‘痒痒挠’是谁发明的?”捧哏演员愕然,于是引来了一阵笑声。  “痒痒挠”也叫“勿求人”,又叫“老头乐”,用一根竹片把前端烘弯削成齿状即成。中国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如火药、指南针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何况这种用于背部挠痒的小玩意儿,当然就更没人为它申请专利权了。不过有趣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痒痒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