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及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是学无止境的,而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只有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被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我们的课改才能取得成功。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理性思考、实践、反思,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了学生们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 思维交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可是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总感到不甚清楚,往往只考虑一些浅层次做法上的改变,常见的是形式变化多,名称提得多,摆弄学具多,集体表扬多。这些做法固然十分必要,但如果偏离了教育目的性和有效性,就会流于形式。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各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各种教育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作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领会。因此,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否成功,还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展示课堂教学的效力。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加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供给学生一些棋子、扑克牌、小棒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一些加法。
  2.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创造出来的加法有下列一些情况:①两堆棋子合并在一起、把两叠扑克牌合到一起、把两把小棒合并到一起……,(师生共同总结出这些加法的共同点都是把两部分“合并”成一部分。)
  ②把几个棋子与几张扑克牌合在一起。理由是:不考虑是什么具体的物体,只考虑几个与几个合并,最后得到的是总数。
  ③把扑克牌上的数字5与数字3合并起来,得到8。得出结论:两个数也可以合并成一個数。
  通过这几个步骤的学习和探讨,学生亲身体验了加法的形成过程,这个知识是他自已发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从而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相互融合。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
  案例(一):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但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案例(一):四年级下册《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师出示:三角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
  (1)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高
  (2)学生画三角形
  (3)反馈(投影展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练习的设计本身是很好的,但由于教师预设后面还有很多的练习,所以当学生画好后,教师校对了就结束了。而没有对学生所画的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除了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以外,还有哪些可能?从而得出底和高相乘的积是24的三角形面积都是12,增加学生思维的含量,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否则练习再多、再新也只是“蜻蜓点水”的教学流程。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能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月刊》 2006.11
  [2]《新课程》 2006.7
  [3]《小学教学研究》 2006.10
  [4]《小学数学教育》 2006.11
其他文献
用标准株沙眼衣原体T55株,鹦鹉热衣原体B11001株及湖北分离的4株鹦鹉热衣原体分别制备的乙醚抗原致敏红细胞与上述菌株的21份高免血清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双交叉反应,并与补体
【摘要】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进步的同时,各科教学都受到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教学方式缺乏心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观念陈旧等等因素都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本文将根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做详尽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课堂策略  相对于语文等情感蕴含较多的科目来说,数学的学习是较为抽象与枯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变化,而职高学生大多数学基础又比较薄弱。“数学难学”成为职业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提高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职高生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高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
【摘要】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事业进步与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就学生兴趣等多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期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  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此,操作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开放式
【摘要】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前提。然而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概括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茶的发展,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受到巨大的冲击。于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发展,关注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这将要改变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如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课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