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赏诗情 品味画意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23日至26日,由上海书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新闻晨报共同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雅昌艺术网、新浪网、美术天地作为支持单位的“吟赏诗情
  品味画意——以诗征画中国画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次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从苏东坡的话中,我们体会到诗词与绘画的密切关系。诗词文化和书画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诗画的融合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常见的题画诗。在画面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者旁人提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是咏叹画的意境,而这首诗所占的位置也是此画的构成部分。宋朝文人晁以道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画外的意境需要诗来传达才能圆满。诗中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
  诗画融合的另一种形式,是把诗来作为画的题材。这也是这次展览主题的由来。以诗作为画的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雪诗图》”条下记载有段善赞画郑谷雪诗诗意的故事。又记有某画家图写“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的故事。《林泉高致》中也记载宋代大画家之一的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话。并且把可画的诗句录了出来,四首七绝和十二联五七言诗。而《宣和画谱》卷十一“郭熙”条目下,著录有他的“诗意山水图二”。
  中国古代的大画家不仅在诗里找绘画的题材,还以大诗人写诗的手法来写画,因此而提高了画的意境。《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条下记载李公麟作画,“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而移于画。如甫作《缚鸡行》,不在鸡虫之得失,乃在于‘注目寒江倚山阁’之时。……作《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不关其意。其他种种类此。”画成为“无声诗”。
  以诗为题作画,在北宋时期成为画院“取士”的方法。宋太宗雍熙元年(984)设立的画院,到宋徽宗时,“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即以诗为试题。《画继》卷一“徽宗皇帝”条目下,记载“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及“乱山藏古寺”的试题。有当时取舍的标准看,看中的是“画家对诗的体认是否真切,及由体认而来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意境”。
  到后来文人画的提出,更是强调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对画家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下许多中国画家不懂诗词,甚至不会题跋。
  秉承先贤遗风,弘扬传统文化。吟赏雅韵之妙,品味万物之灵。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倡导“绘画要有意境,有诗情和神韵,更需画外功”的理念,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和准备,由上海书画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新闻晨报联合举办的“海上风之‘吟赏诗情 品味画意——以诗征画中国画展’”,以李白《九日》、韦应物《滁州西涧》、王维《青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四首诗为题,面向社会公开征稿。
  此次征稿得到画者的积极响应,初选作品来自全国各地近五百余件。经过评委会选定,确定入选作品一百四十六件。并且诚邀萧海春、车鹏飞、张强辛等海上风组委会评委在入选作品中,根据作者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对画题的巧妙创新两方面,对原作反复斟酌进行复评筛选,最终确认一、二、三等获奖作品,共计六件。
  展览现场以诗、书、画的形式齐亮相。组委会还特邀王伟平、方传鑫、吴承斌、丁申阳上海四位著名书法家,紧扣展览主题,每人题写四首诗,与评委绘画作品、参展画家作品同台展出。此外,开幕式现场还邀请组委会为此次获奖艺术家进行颁奖仪式。
  此次展览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与画》杂志举办的“以诗征画”活动,时隔二十年后的一次合乎时宜的回归。上海书画院只是开了一个头,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参展作者将自身的精品力作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是对自身自信地体现,二是对此次展览的重视,三是对观众的负责。希望和相信通过此次“以诗征画”活动,从事书画行业的艺术家们将真正内心想画的内容通过画笔抒发出来,希望在经典诗词的基础上,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理解和新的创作思路,希望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对于“诗情画意”有一个课题性的思考。
其他文献
据《梅景书屋书画记》自叙二吴夫人潘静淑记载(2):“余结稿时,湖帆年才二十二,日夕熟视其伏案不倦,习书临画,未尝一日辍。或撄小恙,亦不释卷,真所谓寝馈于斯者也。其嗜书爱画,出于至性。”从此可见吴湖帆对字画的爱好,尤为至情至理。他一生有收贮画梅名迹之雅。因此嗜好而取其居名曰:“梅影书屋”。尽管主人嗜梅而不种梅,但笔尖却向梅花开。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四《梅花图》扇面,此四株梅花是辛未(1931年)秋
期刊
董其昌
期刊
两岸出版交流在实质业务往来方面,屏除异地的投资合作,除了版权贸易之外,另一项是繁、简体字图书贸易,前者随两岸往来的密切,贸易逐年扩大,且交流顺畅,而后者却出现极不平衡的向简体字书倾斜。此次于厦门召开“海峡论坛”在邀请台湾出版印刷发行业代表参与的同时,应关注两岸图书贸易顺差过大对于台湾出版产业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以解决繁体字书市场区域性的限制问题。    下滑不止的台湾书业    台湾出版业自2
期刊
三、《烟江叠嶂图》与王维风格  “妙合神离”展览中还有一卷《烟江叠嶂图》十分引人注目。巧合的是,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二期展览同时展出了此卷的“双胞案”作品,起到很好的联动效果。两卷都是绢本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本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台北故宫藏本纵30,7厘米,横141,4厘米,构图和诗、跋与上博本相同,而自跋的行次和钤印与上博本有差异。台北本有高士奇三次题跋,并经清内府收藏
期刊
课徒画稿
期刊
古今中外,凡以绘事著称于世的画家,靠的不仅是天资的聪慧,更离不开其在绘画创作领域付出的超平常人的努力与艰辛,一幅幅精彩优美画面的背后,凝聚的是画家对于生活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对绘画艺术规律、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历代花鸟画创作,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断演进发展,从而构成了一套技法纷呈,意境丰富,内涵深厚的富有东方意蕴的艺术表现体系。  近代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孕育了当时享誉海内外的
期刊
对于每一名专业为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者来说,苏立文及其著作《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洪再新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 5年8月版)就如巍峨大山一般,高高耸立,心生向往又令人仰止。苏立文属于早期就将目光投向中国艺术的少数西方学者之一,在抗战时期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艺术家来往密切。他著书立言,向西方世界介绍、推广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之贡献,自不必多言。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苏书不像高居翰的“绘画三部
期刊
10月,我们相邀厦门  “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    4月26日下午3点,“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福海,港澳台办公室主任谢爱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明清,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交易会主宾城市上海市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台湾主办方代表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中国
期刊
櫻桃画法  取曙红加藤黄调和,一笔画出一个圆形果实。用深墨画出果柄及果实前部的小黑点。
期刊
一个朝代如果固守传统、妄自尊大、安于享受、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朝代最终的结果将是悲哀的,中国的清朝时期,尤其是清朝末年就是这样的。1840年英法联军的战火烧到了一只沉睡了许久的狮子,腐败无能的政府、懦弱胆怯的人民像是在沉睡中被针扎了一下,想要反抗,但是已经晚了,敌人的战火已经慢慢逼近国都。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一沈曾植,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于道光三年(1850年)降生了。  在《沈曾植年谱长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