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倔强老翁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朝代如果固守传统、妄自尊大、安于享受、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朝代最终的结果将是悲哀的,中国的清朝时期,尤其是清朝末年就是这样的。1840年英法联军的战火烧到了一只沉睡了许久的狮子,腐败无能的政府、懦弱胆怯的人民像是在沉睡中被针扎了一下,想要反抗,但是已经晚了,敌人的战火已经慢慢逼近国都。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一沈曾植,就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于道光三年(1850年)降生了。
  在《沈曾植年谱长编》里,笔者初识沈翁。从他仅存的几张画像和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眼神坚毅、倔强傲骨的老者。可以说沈曾植是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官宦家庭,受家庭的影响,他自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接受经世致用之学。不幸的是他很早父亲便已去世,只能与母亲寄人篱下。他靠坚韧的毅力不断学习,饱读诗书,于清光绪六年考取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儒学修养
  王国维在《沈乙盒先生七十寿序》中曾对寐叟的学术成就做过这样的概述
  先生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然一秉先正成法,无或逾越。其于人心世道之污隆、政事之利病,必穷其原委,似国初诸老。其视经史为独立之学,而益探其奥赛,拓其区宇,不让乾嘉诸先生。至于综揽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
  王国维是中国清末民初享誉内外的著名学者,这位与沈曾植出生于同时代的大学者,能给予沈翁如此大的美誉,可见寐叟的才学之过人。沈翁学识渊博,性格中具有古代君子的气质,不卑不亢,荣辱不惊,在当时也受到西方学者的赞誉。俄国哲学家赫尔曼,凯泽林(count Hermann Keyserling)伯爵曾到中国旅游宣教,在民国元年(1912年)与沈曾植有过短暂的接触,之后这位饱读诗书、见识广博的谦谦君子,令伯爵深有感慨,并于上海尚贤堂发表演说,称赞沈翁“盎然道貌足为中华悠久文明之代表”。
  沈翁既有传统文人的内涵和学识,同时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被认为是忠诚的使者,一生坚持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具有强烈的“忠清”思想。美术教育家王森然评价他为“浙江守旧派最后之人物,并为旧时代旧人物之鲁殿灵光,博学坚贞”。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值甲午大战,中国连连失守,沈曾植深感国家命运,曾上书恭亲王奕诉和大学士李鸿章,“请速定练兵事宜以备战守”。康有为主张变法时,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弹劾,沈曾植赶来“促其速离京师”,并赞助他开强学会,鼓励他继续变法。变法失势后,“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沈曾植颇为痛惜,为此作《野哭》五首来祭奠六君子,并因此生病一个月。
  书法造诣
  从沈曾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典型的传统儒士,一位真正的中国人。纵观近代儒学领域,沈曾植真的可以说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是一个时代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说他的儒学思想和个人修养承继古老先贤,那么他在书法方面的深厚造诣则是承前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后代启发颇大。
  沈曾植在《定庐集序》中自己称:“少孤,独学无友。”这应该与他的性格养成有一定关系。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乖张、倔强傲骨的人,在书法上,却取得了开山劈林式的成就。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大体分三个时期。初期专攻帖学,年少受家庭环境及开笔业师影响,以及清王朝提倡馆阁体,主要学习二王及唐代楷书帖。他曾跟着开笔老师学习蝇头小楷,也会临摹家里收藏的《明初拓灵飞经》等类似的楷书字帖。随后主要悠游于黄庭坚、欧阳询和米芾等帖学。过渡期是接触碑学,由帖入碑。最后熔南帖北碑于一炉,其中最大的转折点是在他辞官之后。
  沈翁早期作品寻而难见,而上海图书馆所藏其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稿本日记《恪守庐日录》,却再现了沈曾植早期的帖学书法水平。《恪守庐日录》是沈曾植的第一部日记,因此弥足珍贵。日记首页载录
  怔十中间作,近事或忘,酬酢往来,屡致缺失。念前辈日录,诚非无因,自今以后,排日记之。六月十二日。
  《国语》,曲阜孔氏诗礼堂刻,即所谓衍圣公本也。源出嘉靖本,无《补音》,与《战国策校注》同刊。偶过魏染胡同客店,于方姓书贾处得之。初印样本,校改满纸,改刻字以小纸另印,浮黏其上,盖昔人校书式如是。《周》、《鲁》二语多儒言,迂回笃至,屈而有守,道污从污,有消息
  (眉批所谓嘉靖本,嘉靖戊子金李刊于泽远堂者也,十行廿字,与龚雷刻《国策》同时同式。)
  从此篇日录中可知,沈曾植主要研究儒家经典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观点。
  上海图书馆另藏《恪守庐日录》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观樊增祥所藏书画》,是一篇沈翁品评书画的记述,所载《……内府图》满文属口君播。分《康熙内府图》两幅与誊录,存焘摸。过午入署,归省莼老病,遇仲约侍郎,谈炊许归家。刘峨山来见。是日丑正二刻,醇邸甍,讹言当断嫁娶。张安甫观察次郎仲侃廿七当授室,是夜即匆匆成婚。
  廿二日子戊。早,雪霁美晴,竞日甚暖。早过樊云门斋中,见其书画佳迹甚夥。曹楝亭联、陈沧洲直幅并罕见而佳。周栎园直幅,书其自作诗,疏硬与仲弢所藏便面同,此大字略舒展,有清致。观黄石斋竹石、倪鸿宝墨竹卷子。倪书画并当行,有逸气,假非殉国,老其书,当与华亭代兴,孟津力胜之,超诣不及也。黄卷作于崇祯己卯,不及后来工,题字作隶体,自称作七八九分书,才语也。又观堇浦先生花卉山水册,皆小笔苍深,不及可庄所藏也。金冬心红白梅花卷子,为马秋玉作,堇浦题诗其后,画是其用意作,法备而神未超,自题小楷特……
  这部分日录,前半部分是写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诉去世。按照清制,皇帝驾崩后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不准搞祈祷和报祭,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鉴于醇亲王的特殊地位,所以这位观察次郎不得不草草结婚。后半部分是沈曾植赏樊云门斋所藏黄道周、倪元璐、杭世骏、马秋玉等人的字画,对此做出的个人评价。   还有同一年(1890年)此日录中的《考校碑帖》篇目
  午后入署。未正至全浙老馆,消寒第三集。余与五弟为主人,漱丈、云门、叔衡、弢甫、仲弢,酉末散。漱丈谈甚畅,不到者王氏昆仲、爽秋。散后,偕云门诸君同往视可庄。剑霞手拓《居摄坟坛》、《祝其卿》,祝字实水旁,非示旁。
  二十三日戊戌,晴。早至贞石处。入署,申正归。蔡研生见示旧拓《大观帖》,钱梅溪所藏,卷四未有颜书《乍辞帖》,义门所谓翻本也。用覃溪《黄庭考》校黄庭诸考,其称宋翻刻《秘阁续帖》即今伪《绛帖》
  前半部分是记述招同人于全浙老馆作消寒第三集。后半部分则是他对部分碑帖的考校。
  从这些早期的日记稿本的书写中可以看出,沈曾植此时虽然对碑学有所涉略(主要是帖学碑刻),但书法风格则完全属于帖学。字形结体匀称,笔画飘逸,但是缺少一些灵气,字形大小也比较一致,没有摇摆震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靠映带体现,中锋起笔,收笔时有些停顿,章法上也比较规矩,整齐划一,对比比较明显的是笔画的粗细,其他方面对比比较弱,只有《考校碑帖》中字形大小有所变化,而且疏密对比也有所体现。从这几幅沈曾植小行楷的作品中看出,他力求复古,追溯二王,又融进唐人的浑厚和宋元的雅致,他在试图追求一种具有飘逸、浑厚、雅致的书法风格。
  而上海图书馆另一所藏,沈曾植于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日所作的《海日楼日记》,这是沈曾植较晚期的作品,正是他碑帖结合的过渡时期,以及他在辞官之前的作品之一。所记
  会议厅与闭会后不提议案之制合否,似应咨馆核准再行。庶政决之院议,各款听于部核。刻木牵丝,此后无所用心可已。
  廿五日,外部电,铜官议定津贴五万二千镑,两礼拜交付。酉初上院,相对太息。三十一年一百五十七万,三十二年年底结存一百九十三万,三十三年一百三十九万,三十四年九十万,本年仅八十万。钱粮之收入如此,而横出之需款如彼,危乎危乎l约计近两年钱粮亏空之比,乃适如铜元制钱四五之比。
  此日记是记述清政府面对外忧内患的政治局面做出的最后喘息,但是相互之间推诿、逃避、不作为的现象,以及连年战争失利、高额赔偿致使钱粮亏空严重,沈曾植为此叹息不已。
  此作品作为沈翁过渡期作品,以方笔起笔,从中可以看出吸收了碑学的成分,字体比较开张,大小疏落有秩,字体开始有秩序的摇摆,字形上,比较扁平,吸收了一定的分书成分,章法上,疏密有序,在横画的帮助下,行与行之间呼应强烈。遗憾的是这幅书法,有许多的横画书写太过重复,缺少节奏。此幅书法,以黄山谷的书法见长(此时沈曾植书法基本似黄庭坚),又有苏轼、米芾的踪迹,还微露着汉隶与碑学的成分。
  书法艺术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情,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后由于清政府的倒台,具有强烈忠清思想的沈曾植倍感忧闷,面北叩首后,辞官隐居。正是之后的隐居,使这位具有艺术天分的书法家有了创作的自我空间,他把对世事变迁的感怀书写在书法里,将这份感情凝滞在书写的过程中,以草书著称,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个性强烈,体势灵动振跃。现在对沈曾植的书法进行品读,还能想尽他“挥运之时”的那种心情。沈曾植的书法也因此受到书法界的推崇,而且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点醒了很多的书家开拓创新的思路,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位成熟的书法家,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肯定是潜心学习、继承传统并融会贯通,最后创作出代表自己风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沈曾植也不例外。
  这位被认为是守旧派巨头的,有着深厚儒学造诣和多方面艺术成就的儒林大师——沈曾植。也许他代表的是清末社会最后的喘息,一种无能为力的呼声,同时又是延续后脉星火。他的守旧思想曾被认为顽固不化,尘俗老套,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毕生力行的儒家风范在今天看来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为当代书法创作起到了醍醐灌顶的影响。他的博学坚贞,足以让我们后人受用无尽。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10日,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启幕,海内外传世仇英绘画31件盛集一处。借此,仇英之研究再续雅谈。吴湖帆论仇英,有“雄迈秀发,一跃而与沈、文、唐三家相俦,称四大家”之语,巨眼高论,曷复奚疑?然仇英生于贫贱,世路偃蹇,但凭画笔一支,辗转于豪门世家之间,辛劳于缣楮墨砚之际,虽画迹流传,却真赝杂陈。此仇氏之不幸亦有幸;不幸者,他人造假获利,所幸者,助其广传声名。观摩仇
期刊
据《梅景书屋书画记》自叙二吴夫人潘静淑记载(2):“余结稿时,湖帆年才二十二,日夕熟视其伏案不倦,习书临画,未尝一日辍。或撄小恙,亦不释卷,真所谓寝馈于斯者也。其嗜书爱画,出于至性。”从此可见吴湖帆对字画的爱好,尤为至情至理。他一生有收贮画梅名迹之雅。因此嗜好而取其居名曰:“梅影书屋”。尽管主人嗜梅而不种梅,但笔尖却向梅花开。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四《梅花图》扇面,此四株梅花是辛未(1931年)秋
期刊
董其昌
期刊
两岸出版交流在实质业务往来方面,屏除异地的投资合作,除了版权贸易之外,另一项是繁、简体字图书贸易,前者随两岸往来的密切,贸易逐年扩大,且交流顺畅,而后者却出现极不平衡的向简体字书倾斜。此次于厦门召开“海峡论坛”在邀请台湾出版印刷发行业代表参与的同时,应关注两岸图书贸易顺差过大对于台湾出版产业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以解决繁体字书市场区域性的限制问题。    下滑不止的台湾书业    台湾出版业自2
期刊
三、《烟江叠嶂图》与王维风格  “妙合神离”展览中还有一卷《烟江叠嶂图》十分引人注目。巧合的是,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二期展览同时展出了此卷的“双胞案”作品,起到很好的联动效果。两卷都是绢本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本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台北故宫藏本纵30,7厘米,横141,4厘米,构图和诗、跋与上博本相同,而自跋的行次和钤印与上博本有差异。台北本有高士奇三次题跋,并经清内府收藏
期刊
课徒画稿
期刊
古今中外,凡以绘事著称于世的画家,靠的不仅是天资的聪慧,更离不开其在绘画创作领域付出的超平常人的努力与艰辛,一幅幅精彩优美画面的背后,凝聚的是画家对于生活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对绘画艺术规律、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历代花鸟画创作,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不断演进发展,从而构成了一套技法纷呈,意境丰富,内涵深厚的富有东方意蕴的艺术表现体系。  近代上海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孕育了当时享誉海内外的
期刊
对于每一名专业为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者来说,苏立文及其著作《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洪再新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 5年8月版)就如巍峨大山一般,高高耸立,心生向往又令人仰止。苏立文属于早期就将目光投向中国艺术的少数西方学者之一,在抗战时期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中国艺术家来往密切。他著书立言,向西方世界介绍、推广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之贡献,自不必多言。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苏书不像高居翰的“绘画三部
期刊
10月,我们相邀厦门  “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    4月26日下午3点,“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 新闻发布会在济南召开。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福海,港澳台办公室主任谢爱伟,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明清,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交易会主宾城市上海市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台湾主办方代表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中国
期刊
櫻桃画法  取曙红加藤黄调和,一笔画出一个圆形果实。用深墨画出果柄及果实前部的小黑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