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探索和尝试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倾力打造的无伴奏清唱剧《1699桃花扇》,成功亮相于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无论是它对戏曲艺术大胆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唱腔及合唱旋律等,无疑都成了本剧的最大亮点。身着精美传统戏服的昆曲演员身后,是大型百人无伴奏合唱团,昆曲细腻的唱腔与典雅的唱词。和着美声无伴奏合唱的纯美歌声。使中西两种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诠释古典名著《桃花扇》的方式,这种全新演绎昆曲的形式,让不少原本奔着欣赏经典传统昆剧的观众颇感意外,这样的戏剧也算昆曲吗?
  
  一、中西合璧的全新音乐语言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母,旋律优美,清丽悠远。它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千百年来,传唱着祖先的精神,更传承着民族的精髓。它是艺术,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自从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问世以来,国内便掀起了“昆曲热”。为原本对昆曲毫无兴趣的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昆曲世界的门。昆曲《桃花扇》是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昆曲作品中的代表作。该剧是精品剧目——昆曲《1699桃花扇》继青春版、传承版、精致版音乐会版等多个版本后诞生的第八个版本。无伴奏合唱清唱剧《1699桃花扇》是由著名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根据古典名著《桃花扇》创作编成的无伴奏合唱的音乐演出形式。
  《桃花扇》为观众讲述了明末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荡气回肠、血溅绢扇的爱情传奇。借离舍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了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无伴奏清唱剧《1699桃花扇》在遵循原著的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勇于创新,大胆突破戏曲称式,不仅仅保留了原著中重要的折子戏,保留了戏曲的精华,而且借助西洋音乐清唱中的和声、复调,以及混合唱、小组唱、领唱合唱等形式为手段,作为故事情节的叙述群、讲述人,配以青春靓丽的昆曲演员的唱、念、舞的精美演绎,典雅的昆曲与天籁般的合唱共同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
  基于中国古典昆曲的唱腔和音调,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出清唱剧的题材,在音乐史上恐怕史无前例。这样一种创新注定会引来争议和质疑,但创新的路上总要有先行者。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发展。才能不断吸引更多不同的、更年轻化的观众。该剧把对中国古典戏曲的演出形式、诠释方式的探索,投向更远的艺术门类,极富开拓性,在当代音乐创作和舞台实践中,力求通过探索,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新的音乐语言。
  一部全新的艺术作品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议,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成功。
  “无伴奏合唱昆曲清唱剧”的出现。不仅仅是为昆曲,也是在大胆地为戏曲探路。是在探索新的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昆曲与无伴奏清唱剧结合起来,无疑是对昆曲的一种深度挖掘和艺术延伸,尝试也意味着更远的发展。其可贵之处在于,在我国民族戏剧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和形式体裁来表现我国古典文学、戏剧题材。昆曲要发展,既要保留昆曲的灵魂和根基要素,也力图植入一些现代元素和表现手法,要赋予昆剧新的精神、新的面容,让一切现代手段为我所用。
  有乐评人欣赏演出后评价:用无伴奏合唱形式演绎大型历史题材、并与古老戏曲音乐昆曲相结合。对创作和表现都具有相当难度,在没有任何乐团伴奏的情况下,仅靠人声的艺术感染力展开戏曲内容,更加彰显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1699桃花扇》虽为清唱剧,但并未丢掉其昆曲的内核,是一次走地稍远的再创造,是一次全新的昆曲探险,它焕发出崭新的后现代语境。如果更多的地方戏都能够在守住本剧种“灵魂”的前提下,大胆借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探索,那么戏曲将会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二、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昆曲的唱腔清柔委婉,柔曼悠远,优美动听。《桃花扇》的爱情故事凄美、悲壮、缠绵悱恻。著名作曲家廖乃雄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昆曲的唱腔及音调,精选原著中的曲牌唱词并重新谱曲,完成了无伴奏清唱剧的创作,形成了清雅、素静的艺术风格,把中国古典文学、戏曲的秀雅之美,在清唱剧这种西方音乐体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扬出昆曲的清、美、雅、孤的境界,其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十分符合昆剧的特点。合唱中运用了昆曲唱腔的音乐基调,同时昆曲演员依附合唱来完成戏剧情节的发展进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美地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剧中昆剧演员清新亮丽,功力深厚,表演细腻传神,充分展现了昆曲的美韵。旦角清新脱俗,俊美优雅,音色甜美动听,小生儒雅潇洒,气质出众,唱腔圆润亮丽,花脸粗犷豪放,老生刚健洒脱。均受到观众喜爱和好评,为本剧增色不少。
  创作者从孔尚任原作四十四出戏中遴选出最经典的八出折子戏。沿用了古本中的原曲牌和唱词,并完整保留了侯、李两位主人公最终撕破桃花扇、出家入道的原版结局。保留了古本昆曲的原汁原味。清唱剧中以昆曲的唱、念为主,配合昆曲演员的身段展示,以无伴奏合唱来叙述故事情节,串联全剧,烘托气氛,细腻唯美,动人心弦。纯美、高雅的无伴奏昆曲清唱,为观众带来了如春风般美好清新的天籁之音。
  “清唱剧”因其固有的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固定的合唱队形和声部的排列。限制了舞台上的调动与变化,如果能够在演出过程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增加队列的重组和调整,更加强了舞台演出效果。如果有灯光、物美及天幕等渲染氛围的因素的介入,舞台就更活了。总之,如何使得源于西方的音乐形式与中国古老昆曲艺术融合得更好。尚可圈待专家们去继续探讨。
  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九届中国艺术界众多优秀剧目的激烈角逐中,最终无伴奏合唱昆曲清唱剧《1699桃花扇》,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同时又获多项单项奖:“文华导演奖”、“文华作曲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等佳绩。
  “一把桃花扇。两位痴情人”。戏剧人对戏剧艺术的痴迷于钟爱,又何尝不痴情。
其他文献
“30而立”,是说一个人到了30岁,已经做了些许事情。有了立身之本,该是横刀立马、大展宏图了。在民间,有些地域,甚至有不到30岁不谈恋爱,不成家之说。  “30年河东、30年河西”,是辩证地说,30年是一个转折点。30年弱、30年强;30穷困、30年富足;30年这样、30年后会是另一番样子。  《戏剧丛刊》整整30年了,已届而立之年。按照“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说法也到了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了,《
期刊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于2010年5月10日至25日在广州隆重举行。艺术节是中国演艺行业高水平的聚会,更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是我国在一个时间段内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和检验。在艺术节上展演的都是近年来中国舞台艺术创作的精华,代表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艺术节更是重量级的舞台艺术集中向社会展示的广阔平台。  经过各地区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各门类剧目云集广州,盛况空前。主办方充
期刊
艺术院团的转型,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始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难题,至今也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和经验。从制度设计看,文化体制改革对艺术院团改革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艺术院团在保证社会功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市场化生存。而核心就是艺术院团如何实现市场化生存。  在即有体制下,作为被改革对象的艺术院团,实现市场化生存的困难,从商业的角度有着先天的局限,择其要者,首先,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样
期刊
在洪昇创作《长生殿》传奇之前,有过许多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其贵妃杨玉环爱情故事的文艺作品,毕竟在帝妃故事中,李杨二人的要算最引人注目了。这其中男主人公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朝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帝王,同时还是一位颇具才华且身体力行从事戏曲事业。因而被誉为“梨园祖师”的皇帝。女主人公杨玉环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他们的故事中有阅美无数的帝王惊鸿一瞥后的专一之爱、有贵妃为捍卫帝王专宠地位与情敌们的
期刊
人生若只如初见,首次的相遇总是美好而又充满惊奇,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其他的事物。就像一个人遇到演戏这个职业,或许就在那么一瞬间,就在她还似懂非懂、懵懂于世的年纪,那初见的时刻,却早已无法自拔。  杨若雯,山东省话剧院的青年演员之一,初中的时候(她是绍兴人,在济南大学毕业后分配留在省话),当时是绍兴晚报记者的姑姑带她去看谢晋老师恒通艺术学校的电影《女儿谷》的首映式。这是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影、接触
期刊
[乙拿一鸡腿边吃边跑上,甲追上。  甲 小兔崽子,你给我站住!  乙 (三下五除二吃完,返身对甲)别追了,吃完了。  甲 (扬手欲打)我让你偷东西吃……  乙 大家伙快来看哪,大人欺负小孩了,救命啊!  甲 (停住)你不怕丢人是吧,我还怕呢。  乙 请问这位先生。你凭什么打人?  甲 谁让你偷东西吃了?  乙 拿自家的东西算偷吗?  甲 那要看拿的是不是你的。  乙 那为什么我弟弟有,
期刊
灾难新闻采访不同于一般的新闻采访,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灾难发生后,面对灾难伤亡和亲人的不幸,受灾人民及其家属、亲人往往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不稳定,因此采访有了一定的难度。为了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既采访到记者需要的信息又尽量不给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记者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对记者的考验。为此,记者在灾难新闻的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适。采访报道时,记者必须以不影响抢救人为
期刊
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它是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特征和审美心理的舞台显现。中国戏曲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不仅影响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更深入戏曲文化的表层与内涵,制约并指导中国戏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完整的演剧体系。  中国戏曲创作中的“人本”思想在舞台上体现为以演员为中心。  与其他戏剧艺术不同,中国戏曲写意
期刊
近年来,戏曲舞台创作内容多倾向于帝王将相、袍带大戏,忽略了现实生活,忽略了真实人性,而关注平民生活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5月19日,河南省豫剧三团携现代戏《村官李天成》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荡气回肠的豫剧声腔响彻蓓蕾剧院,精彩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该剧将视点对准农村平民生活,故事充满人情味。该戏是根据河南农村的村官李连成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所以此剧有鲜明的纪实风格。剧情从一开始就
期刊
死亡一直是笼罩在每个人心上的阴霾,逃不开、解不掉,但在电影《入殓师》中我看到了涂抹在死者身上的那一抹温暖颜色,让生与死在爱中化为一个个起点或终点,为下一程的旅行平添了希望与力量。  电影《入殓师》选择了一个十分怪异的视角,将入殓师这一游离在我们视角之外的职业呈现给观众,电影以一种十分戏剧化的手法,表现了入殓师的工作。影片细致的展现入殓师对死亡的一系列的动作,男主角为死者擦拭、更衣、装扮,像是照顾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