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反方立场:一种必要的论说思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888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虚拟反方立场作为一种论说思维,可以有效提升思辨力,让说理更具合理性。其思维路径有四个层级,即虚拟可能涉及的身份与视角,结合虚拟身份与视角多维度呈现,在多维度呈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筛选与组合,以针对性落实完善来提升写作的思辨性。
  关键词:论述文写作;虚拟反方立场;论说思维
  论述文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学生的思辨眼光与理性精神,这一点几乎可以达成共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思维品质”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样是新课标18个任务群之一。可以说,理性思辨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高考作文重视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也是大势所趋。
  然而当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论述文写作思维品质上往往呈现出观点先行的狭隘与偏激,常常过度机械、简单地得出结论。其文章的逻辑神经相对单一、粗糙,甚至是无序的。对此,叶黎明老师在谈及议论文的写作知识时指出:当下议论文写作中“只讲证明,不讲证伪”,并认为“越是能充分考虑各种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就越能说明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坚持不是盲目和无知的”。[1]的确,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听取不同的甚至是反对的声音,来实现合理质疑、理性求证、包容异见、力求共识。运用虚拟反方立场进行说理,可以有效提升思辨力,是一种必要的、具有可行性的论说思维。
  那么,何谓虚拟反方立场?虚拟反方立场即通过虚拟身份与虚拟视角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不同层面或同一层面的不同维度进行辩证思考,以期更为客观、审慎、周全地得出结论。虚拟反方立场的思维路径,可以用图1表示。
  一、虚拟身份与视角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总是有一定立场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非自觉的,身份与视角不同,最容易导致立场不同。因而从虚拟身份和虚拟视角出发,对一个事件或一类现象的评析最为直接,也最具有可操作性。以一道改编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为例:
  央视推出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之后,受到了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随即“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等堪称殊荣的标签出现。然而,也有人认为“碎片化朗读”“名人光环”“央视式煽情”等,改变不了国人不爱阅读的事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这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事件核心指向的是对《朗读者》这一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的褒贬问题。如果我们虚拟一下事件可能涉及的“身份”与“视角”,至少有以下几种:
  【虚拟身份】
  1.浮躁的社会大众
  2.碎片化阅读人群
  3.忠实的观众
  4.阅读爱好者
  5.教育工作者
  6.节目模仿者
  7.文化宣传人员
  8.主持人
  9.节目策划者
  10.朗读者
  ……
  【虚拟视角】
  1.个体兴趣爱好
  2.个体审美观
  3.社会价值取向
  4.公众流行心理
  5.国民阅读习惯
  6.文化传播方式
  7.公共文化服务
  8.收视率
  9.名人效应
  10.运作模式
  ……
  以上身份与视角的虚拟設定,看似是散状、随意、无序的,但如果我们作一番梳理会发现,虚拟身份与虚拟视角的组织形式是有其一定的方向与规律可循的。任何一个事件或一类现象的评析,其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有大致的思维方向。
  “虚拟身份”实际上主要是三类,即实施方、接收方、第三方。以上罗列的“虚拟身份”中,主持人、朗读者、节目策划者属于实施方的范畴,浮躁的社会大众、碎片化阅读人群、忠实的观众、阅读爱好者等属于接收方,教育工作者、节目模仿者、文化宣传人员、其他综艺节目策划者等可以看作是第三方。
  “虚拟视角”所呈现的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大的维度。首先是个体层面,包括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取向、人性等。其次是社会层面,包括社会公众心理、社会制度与规则、社会文化与习俗、时代特性等。再次是事件或现象本身,往往涉及出发点、运行方式或发展过程、最初效果与长远效果等。
  二、多维度呈现
  邓彤老师在《微型写作课程设计原理》中提出:写作课程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知道某个知识”,而是侧重“知道怎样去做”。[2]“虚拟身份”与“虚拟视角”的拟定为多维度呈现写作者的观点,设置了可摸着前行的路标。这些路标就是要告诉学生评论这一事件,可以从哪里出发,可以向哪个方向走,可以怎样走下去。
  还是以前文给出的作文题为例。《朗读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其背后肯定有可借鉴、可挖掘的成功因素。如果以肯定《朗读者》这一综艺节目为立论方,那么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反方立场”:
  1.当下电视不断刺激大众泪点,各款节目志在撩拨,《朗读者》也未能免俗(视角)。熟悉的套路用久了或者过度了,哪怕是铁粉(身份)也会弃之而去。
  2.《朗读者》的运作模式可复制性太强(视角),众多竞争者(身份)迅速跟风,纷纷推出同质化节目,必然引发审美疲劳,最终免不了文化的集体失效。
  3.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视角)固然需要《朗读者》等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刺激,但若想就此来改变手机族(身份)的阅读现状,实在是天方夜谭。
  4.朗读者们(身份)所传递的名人效应(视角)终究是有限的,《朗读者》最终呈现的也许只是一场具有瞬间强烈感官冲击的叙事。
  5.在大庭广众之下读书,只是一次夸张的表演罢了(视角)。真正的阅读爱好者(身份),当更倾心于在私人化的阅读中寻求思维的乐趣。   ……
  《朗读者》这一综艺节目也并非无懈可击,如果以否定《朗读者》这一综艺节目为立论方,我们同样可以有这样的“反方立场”:
  1.《朗读者》以一种最简单纯粹而又不失雅趣的表达形式(视角),对快节奏社会中浮躁心灵(身份)的呼唤就是清流式的。
  2.《朗读者》以“朗读”的方式对纸端文字进行重新演绎(视角),这对迷失于指尖碎片化阅读的人们(身份)而言,无疑是一次人生情感的重塑。
  3.《朗读者》孕育了“朗读亭”的诞生,这也促使文化宣传部门人员(身份)更好地反思公众究竟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视角)。
  4.《朗读者》开创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形式(视角),在一众“妖艳”节目中脱颖而出,这对泛娱乐化时代的策划者们(身份)而言,也是一记警钟,足见功力与功德。
  5.《朗读者》的策划者(身份)捕捉到了当下公众的文化焦虑(视角),呼应了社会的内在渴求,满足了公众回归宁静的欲望。
  ……
  三、合理化筛选
  如果说多维度呈现是对思维的“放”,那么合理化筛选则是对思维的“收”。“反方立场”在多重“虚拟身份”与“虚拟视角”的融合下,可以呈现出丰富的思维空间。但是,并非所有的反方立场都能为文章所用,也并非随意组合就能提升思维品质。在筛选之前,我们应该试着明确几个问题:
  1.我的论述重心是什么?
  2.我的论述存在哪些思维漏洞?
  3.思维漏洞可引发哪些反方立场?
  4.反方立场具有合理性与普遍意义吗?
  明确了论述重心,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迷乱了初心。发现了思维漏洞,就有了填補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严密圆融的逻辑更能为人所接受。揣摩了反方立场,就能明晰思辨的方向,进而也就有了合理化筛选的必要。而要做到筛选的合理性,应着力关注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同一层面的不同维度,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一)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
  筛选同一问题不同层面的思维视角,有助于提升思维的立体化水平,让论证更充盈、饱满,更具有说服力,实现有厚度的表达。
  可以是同一“虚拟身份”与多重“虚拟视角”的组合。比如确定“节目策划者”这一虚拟身份,就可以从“创新形式”“运行模式”“最初设想与后期效果”等虚拟视角逐一展开,充分晕染,让论述在同向上得以不断推进。
  可以是同一“虚拟视角”与多个“虚拟身份”的融合论证。比如以“名人效应”为虚拟视角,“节目策划者”自然有策划的初衷。“浮躁的社会大众”“节目模仿者”作为接收方,同样也会对这一节目亮点作出自己的考量、评判。如此审视同一视角,可以有效提升论述的充实性。
  当然,也可以采用多重“虚拟身份”与多方“虚拟视角”的整合。这样的呈现形式,相对比较随意,说理的层次会增加,但若只是机械地叠加,则不建议。
  (二)同一层面的不同维度
  同一层面的思维碰撞,需要在平等对话中实现融合,在比较与权衡中实现取舍。筛选同一层面不同维度的交锋思想,能有效提升论证的思辨性水平,让论证回归理性与审慎,实现有深度的表达。
  同一层面不同维度的思维碰撞,可以“顺势而为”,即从立论方出发考虑反方立场,适时补充一笔,让论证不会那么绝对。例如:
  《朗读者》的策划者(身份)捕捉到了当下公众的文化焦虑(视角),呼应了……,满足了……,当然,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忽略了公众文化心态(视角)背后……。如果撇开这一点……
  也可以是“逆向矫正”,即从反方立场出发对正面论证有可能存在的思维漏洞作出先行填补,不至于自说自话,从而使得正面论证的合理性得以提升。例如:
  诚然,朗读者们(身份)所传递的名人效应(视角)终究是有限的,也不会……,甚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再微弱的那一点名人效应(视角),也会……
  四、针对性完善
  虚拟反方立场,其终极目的是为了通过多元、融合的说理方式来增强论证的合理性,提升论证的思辨性。那么多维度呈现的反方立场,经过合理化筛选、组合后,可以出现在文章的哪些位置?又会起到怎样的功效呢?
  (一)前提创设
  当下的论述文写作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强调论述应尽可能摆脱一元思维,通常情况下作文题所给出的“任务”,没有绝对的是,也不应该持彻底的否定态度。如此说来,给论述创设前提,在前提中植入“反方立场”,让后文在论述中撇开“反方立场”所提及的一些思维漏洞,从而来提升论证的有效性,可以认为是针对性完善的举措之一。例如:
  如果我们在探讨《朗读者》的时候,把它定位为一档完美的大型文化类节目,那么它的不完美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会掩盖它应有的价值。确实,《朗读者》顶着主持人董卿的光环,招揽了名人用套路来赚取观众的眼泪,也免不了商业的运作模式,还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广大手机一族,《朗读者》改变不了大众日渐弱化的阅读思维。但正因为《朗读者》的种种不完美,才让我们真切发觉了一个不完美的节目“走红”背后的必然。
  (二)以退为进
  说理,说到底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如果想让对方接受,针锋相对可以是一种。但是在现实情境中,对一件事情的评判与辩驳,我们更愿意接受温和却又讲理的说辞。礼让三分、以退为进,让虚拟的反方立场为自己的正面论述“铺一段路”“架一座桥”,既能充分展现论说思维的严密性,又能给人以坦诚、大方、有礼有节之感。显然,这样的处理也是对论说最有价值的完善。例如:
  不可否认,《朗读者》有挂“情怀”“文化”的羊头,卖“明星”“碎片化阅读”的狗肉之嫌。策划者为了节目效果而刻意强化情感,营造央视式“煽情”,此举是否可取,也可留待社会大众商榷。但我们不应就此因噎废食,彻底否定该节目的价值。《朗读者》可以看作电视节目从“无脑剧情”“选秀泛滥”向“价值节目”“文化节目”转型的先行之作。此类文化传播,也是对社会大众内心渴求的实质性回应,可以说《朗读者》不只是电视节目行业的清流,也应当是任何时代的刚需。
  (三)展望校准
  论说的局限性,也有可能来自于对当下认知的片面性。如果放在时间的延展性上来考量,那么此刻的境况可能会在将来某一时刻产生一种悖论。这种悖论可以通过虚拟反方立场再进行一次审慎考量与权衡,进而去校准、矫正现有的结论。这样的针对性完善是有其必要性的。例如:
  在可以预想的将来,随着《朗读者》的爆红,一些同质化节目会井喷式出现。众多《朗读者》,会让处于文化焦虑中的人们再次陷入文化氛围贫瘠的困境,情感倦怠、审美疲倦也会随之而来。《朗读者》能否在朋友圈转载点赞的热潮之后,以更具特质的传播方式,来激发“碎片化”之外的阅读风尚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一档节目距“唤醒文学”“文化飨宴”,或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上,可以说“虚拟反方立场”的思维路径是可依可循的,抵达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一必要的论说思维是对论述文写作思维品质提升的一种积极探索,也是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写作困境的一种回应。如果将写作认为是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对话交流,那么“虚拟反方立场”就是其中一种可行的对话方式。
  参考文献:
  [1]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4-125.
  [2]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1.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网络课程群的开发,既是对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等进行思考与研发,也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对课程实施作出的尝试。借助网络教学的力量,高中语文课程可以更多样,更有效,更贴合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诉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群;核心素养;网络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专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
编者按:论述文写作教学是浙江省高中语文郑可菜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一个教研重点。依托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工作室申请了“论述文写作教学”专题学时培训,“学科带头人”全员参与——既做培训者又做参训学员。培训立足于教学需求,着眼于教学问题,注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以下两篇论文和一个教学设计案例是工作室近期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面对论述类文章,学生“读不懂”“不理解”“不会写”的背后,隐藏的是
组成员协议(GMP)是基于TTP/C的一种软件容错策略。在传统的GMP策略中,故障的节点都会将自己从本地成员表中删除,在有n个节点的系统中,出现(n-3)次连续的故障后,可能会导致GMP策略无效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元素,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往往缺乏一定的认知基础,加上学生对学习数学新概念有畏难情绪,因此概念的导入环节显得特别重要,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 数学知识都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获得清晰明确的数学概念,所以,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概念的导入阶段,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数学概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处师生共有共享的学堂:师生互动,生生共学。交流知识,碰撞思维,习得能力,在生成的灵动天地里一起成长。徐雪莉老师的这堂论述文写作指导课,就是向这样的
教师要加强课件制作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客观合理的将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摒弃不顾教学内容、教学实情滥用计算机多媒
通过对QBT80/45起重布料两用塔机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建立了QBT80/45起重布料两用塔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分别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初期和后期采用元器件计数法和元
复习课,对于学生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
摘 要:所谓文本联读,就是同时选用主题内涵、语言风格、流派特征等方面相同、相似或者相反的若干篇連续性或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组合式阅读。近年来,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在借助“文本联读”方式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的命题形式有同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异质同主题的文本联读、跨文本同主题的文本联读和若干个长篇文本的联读等。   关键词:阅读测评;文本联读;阅读素养  在中考语文试卷
利用液体阻尼效应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原理,开发了一种用于血浆粘度测量的生物传感器.阐述了该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同时介绍了探头和振荡电路的设计方法.实验表明,传感器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