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纪念馆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的一天,我驱车来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在市中心一座仿古式建筑的大门上方,由中国前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先生所题“郑板桥纪念馆”几个大字,历历在目。纪念馆不大的天井内有郑板桥塑像(见图),还有水池、喷泉、花卉等,显得特别雅观。
  郑板桥生平事迹展览分为:读书教馆、卖画仕游、作吏山东、罢官归里、艺术成就等几大部分,每个大部分内又分几个小部分,介绍得十分详细。以前我只知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参观后才对郑板桥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郑板桥是他的号,他本名郑燮,字克柔,生于1697年,卒于1765年,江苏兴化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郑板桥早年家境贫寒,落拓不羁。小时的郑板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读书杰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抱着“得志泽加于民”的理想,顽强奋斗,后应科举为康熙秀才、乾隆进士。后来到山东潍县、范县做县令。他为官廉洁,执法严明,又能体察民间疾苦,为百姓办事,因此,颇得百姓的尊重。他曾画一幅竹图并题诗送给巡抚,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山东做官时,那里旱涝交替、饥荒不断,百姓的疾苦和饥饿,合他“尽封积票之家,责其平粜”,并擅自开仓赈济,救活万余人。但是,由于他的有利于民的施政措施,触动了地主豪绅的利益,他们便串通一气,诬陷他借救灾之机贪污云云。然而,百姓却永远不会忘记郑板桥这位为他们做过好事的清官。
  当然,郑板桥为理想奋斗的人生道路也是坎坷的,困扰不断向他袭来,在教书薪水拮据生计难以维持时,遂往来于扬州,边卖画养家糊口,边读书博取功名,在致仕途上艰难跋涉,倾心追求。此间,常驻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间,燕南赵北、僻海蛮天,游历所至,以文会友,丰富生活,开拓境界。至乾隆七年(1742年)50岁时,事业乃成,被选授山东范县,开始了他“十年县令”的为官生涯。郑板桥作官时,明镜高悬,为民作主。然而,封建统治的黑暗,政治斗争的险恶,终使他在1752年,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去官”,两袖清风归故里,以其“三绝艺才”慰天下劳人。郑板桥为官十年,两袖清风,这在封建社会是少见的,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郑板桥做官泽加于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在纷繁众多的艺术展品中,有两样东西吸引我,一是郑板桥作官时一方“七品官耳”印章;二是两幅以特有板桥体书的横幅:“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两幅字蕴藏着丰厚含义,所以在此我多品味了一會。
  郑板桥去世已经二百余年了,可是他的诗画、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可贵哲理与启示,至今还为人们所珍爱。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板桥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它最能反映郑板桥的性格。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各种起伏的思想情绪,都可以通过他那千变万化的笔法,生动地表现出来。郑板桥的艺术成就被家乡人尊称为诗、书、画“三绝奇才”,这也许就是他的艺名高于官名的原因所在吧!
其他文献
9岁的贝蒂是洛杉矶郊县一所学校3年级的学生,她和同学们每天都要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封感谢信。信的内容并不复杂,或者是“今天的阳光特别好”、“今天吃的比萨饼又甜又香”,或者是“昨天晚上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妈妈夸我是乖孩子,然后使劲地亲了我的脸” ,又或者是“上学时我看到路旁的野花开得真好”、 “我播种的郁金香发芽了”……  贝蒂和小伙伴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一笔一画地把寥寥数语
期刊
一位在法国住了40多年的老太太,几十年里除了茶油外,从没吃过别的油;她所使用的化妆品也都是茶油系列天然化妆品。如今年近七旬,老人身板依旧硬朗,皮肤也细嫩光滑,看上去就像50出头。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油,但是面对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各种食用油,究竟吃哪种油更健康,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其实,只要了解了各种食用油的营养成分,选择就变得简单多了。   据营养学家介绍,动植物油的脂肪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不同的
期刊
今天,尽管我们餐桌上的大部分食物还是以传统方式栽培或养育而成的,但是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改造的食物已经悄悄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家家户户大多食用过大豆油,而目前近一半的大豆都含转基因成分。    解禁并不等于上餐桌    遗传工程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虽有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努力以及推销手法的巧妙,但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类产品的生产和出现是市场和人们的生活所需。今天,继遗传工程的植物性食品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后,
期刊
我到河里游泳,把衣服脱在了岸上。当我在水里游得正酣时,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从岸上走过,将我的衣服拿走了。那是两件旧衣服,我并不心疼,麻烦的是衣袋里有一大串鑰匙,我得一一重配。  回家后,我就考虑哪些钥匙是非配不可的。这次丢的钥匙有十几把,可我考虑来考虑去,非配不可的只有两把,一把是办公室的钥匙,另一把就是家里的大门钥匙。原来十几把钥匙里竟然有80%以上是多余的。要不是这次丢了衣服,我身上多余的钥匙
期刊
“心情”是什么?词典上的解释是:内心的感情状态。我们成天把心情挂在嘴边,却似乎又不知道何为心情。身为现代人,我们的心情就像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一样瞬息万变:领导的一次表扬、同事的一句赞美、朋友的一声祝福都可以把心情熨贴得如同阳春。而意外失误、偶尔受挫、突发小疾、塞车阻路、等人盼信以及无辜的委屈甚至擦肩而过的一句戏言,都可以使心情像船桨打水,一下子坏到底。  不管你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不管你是腰
期刊
排队,在中国是最常见的现象了。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买块豆腐、肥皂也要排队的。甚至有做父亲的为待出嫁的女儿排队买高脚痰盂,因为排了太长时间,而且那队可不是太太平平排到跟前的,而是要拿出点力气推搡的,所以父亲便不甘心只买一个痰盂,就一气买了5 个,一个个摞成塔一样端回来再东家西家的问谁要一个。可邻家的女儿要么早就当妈了,要么还在门口跳橡皮筋。那一口气买了5个痰盂的父亲就只好听老婆数落来数落去。 
期刊
大凡读书人,都想读好书、长见识、增才干、添智慧。可不同的人读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读书像豆腐包,漏了精华,留下的是豆腐渣;也有的人读书像漏斗,进去了又漏出去,学习只是一个过程,没有结果;有的人读书像储存,记在了大脑里,可不知怎么用;还有一种人可谓用心良苦,求知如沙里淘金,苦苦读书寻找知识,可得到后却束之高阁不知运用……凡此种种,都是读死书,最终,读书死。  下厨做菜,将肉、蛋、菜适当组合,经过
期刊
不是所有的酒,你都能品出它的滋味来的。  官场的公宴,商家的应酬,冠盖如云,高朋满座。纵是仙醪之饮,却因与宴者心存功利,意在逢迎,美味佳肴大多白白填了酒囊饭袋。  能喝出滋味的,只有闲酒。  闲酒通常需闲人来喝。“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都是闲着没事,才向酒中讨醉,既免生闲气,又有良多趣味。  忙人只要有份闲心,也不妨喝点闲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期刊
说到汉语的“女红”,是英语一个sew(缝纫)所无法表达的。sew只是一个动词,而女红要从一个十分感性的层面来体会。  女红的红,没有玫瑰浪漫,也不及牡丹华丽,却如子规啼血,是针尖刺破指尖的殷红的血,一点一滴,潋艳而成。这样的红,非但不是超世脱俗,而且十分世俗,更需人间烟火的供奉。  千年百年,女红是开不败的花朵。在时光隧道捡起一只前世遗落的绣花荷包,拨开那岁月的尘埃,你会听得到隐藏其内很深很深的一
期刊
普洱,地名、茶名,或者说是名茶。因为普洱火了,所以很多人就跟着火了,原本不太景气的茶叶产业突然鸭子变天鹅,一些没有核实的传说也出来了:一说是有一个茶叶企业破产时没有钱安置职工,只有一仓库普洱,就给职工分茶叶。很多人不要,就把茶叶扔垃圾堆了。后来有港台人士前来收购,所有存茶的职工就都成了50万富翁,原来扔茶的那些人肠子都悔青了。有人要追究事情的真实性,没人能说出来。一般道听途说的东西都这样,没名没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