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传媒的守望者。”有学者如此评价。但龚曙光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传媒的实践者”。
十年前,从未接触过媒体的龚曙光受命于《潇湘晨报》十年后,《潇湘晨报》以4个多亿的经营额领秀报业湘军,成为湖南的实力媒体。
有些人认为他和晨报的成功纯属偶然,有人说他占了时局之先,有人对他冠以“报商”的称谓,他皆一笑置之。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单纯的传媒人,他甚至预言“十年后,媒体将完成更新换代,现在‘活’得很滋润的媒体老总们将会被取代”。
正如他所说,他是一个实践者。他有着传媒人的宏大视野,有着商人的精明头脑,甚至具备了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如今,身居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潇湘晨报》社长的他龚曙光在进行战略布局,谋划更大的传媒蓝图。
老总性格决定传媒性格
龚曙光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外表憨直但性烈如火,在他身上充溢着一种无形的“霸气”和激情。他的性格在《潇湘晨报》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在创刊初期,正是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潇湘晨报》顺利地突出重围。
2000年,时任通程国际大酒店执行总经理的龚曙光授命创办《潇湘晨报》。这是一个在当时让很多业界人士大跌眼镜的消息。让一个完全没有都市报从业经验的人去当操盘手,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当时就有人预言:“晨报必死!”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这个人是龚曙光。他具有文学硕士学历,当过老师、做过文学理论期刊主编、董事长特别顾问、执行总经理等职务,有着丰富阅历、厚实文化根底,同时又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的确,起点他就是大手笔,给湖南报业来个了出奇不意——2000年9月,“报业湘军升旗纳将”的招聘广告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媒体上发布。
在队伍组建上,《潇湘晨报》并没有把眼光仅仅集中在湖南这个当时报业并不发达的地方,而是在全国广纳贤士。此举已足见龚曙光的气度与远见。一时间,很多怀着新闻理想的人蜂拥而来。《华西都市报》的柳祖源来了,刘剑来了,龙博来了……一个优秀的采编经营队伍迅速集结。
龚曙光是湖南常德人。有人说,常德人的智慧,是在洞庭湖的大风大浪中冲刷而成的大智慧,他乐观、进取、讲究团队精神。八百里洞庭湖,一望无际的黑杨,风吹不倒、水淹不死。他们以实干建业,机灵辅佐,他们曲中求直,直中有曲。
对于龚曙光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更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就是要打破规则,重新建立规则。
《潇湘晨报》的员工实行的是全员招聘。从总编到校对,百分之百的招聘制,签定聘用合同,做到了能上能下。这在全国媒体中都是第一次。在当时广告部6个总监里就有2个大学毕业才一年,首席策划则是刚刚从湘潭大学毕业的一位年轻大学生。“当时的晨报处处洋溢着一种朝气和活力。有时候很多年轻人不坐电梯,都是跑着上下楼梯”。一位老员工回忆说。
“从一开始就是聘任制,做到了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性接轨,这是晨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认为,“龚总从企业带来的那一套管理被证明是正确的”。
龚曙光没有做过都市报,但他深知“大道相通”。他知道一个产品要很快的被市场所认知,在做好产品质量本身的同时,更要自我宣传、推广。而这个时候,他作为商人的精明就显露出来。
《潇湘晨报》在没有出刊之前,就启动了宣传攻势,在户外、电视上做起了广告,还请来了湖南知名笑星大兵作为形象代言人。当时的口号也很有意思——“早餐吃了吗?晨报读了吗?”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市民,读《潇湘晨报》就跟吃饭一样,那么贴近。
而最令龚曙光自豪的是,第一期报纸还没有出刊就已经家喻户晓了,并且已经拿到了1000多万元的广告。办公用的电脑、采访车等都是通过前期版面置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几辆采访车都是在没出报纸之前置换的。”晨报副社长龙博告诉记者,“这在别的报纸是根本做不到的”。
龚曙光说,《潇湘晨报》最重要的办报理念是“社区圈地”。城市社区是报纸最好的读者资源,是最优的广告消费市场,是信息发生与新闻效力最强的区域,是成本最低的发行对象,也是现代报业的必争之地。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以前大部分报纸都只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正如在地上撤了一把种子,哪些地方发了芽,哪些地方不发芽,没有人特别去关照。发了芽的,最多只能根据消费市场做局部的“剪枝”,而不可能将其砍倒重新再种。《潇湘晨报》是一张新办的报纸,一开始就明确了“种子”要种在哪里,那就是根据全国政治、文化、社会特点和湖南经济、文化整体结构,将社区作为必争的“疆土”。选择社区圈地,还可以尽可能避免大量报纸公费行政发行的模式和行政强加的阅读行为,通过准确的定位来全力拓展报纸自费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的自身消费需要。该报确立中心城区作为发行对象,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其中又以长沙市为核心,这是社区圈地思想的主体发行地图。
定位清晰、战略得当再加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仅仅九个月,花了2000多万元,《潇湘晨报》就实现了盈亏平衡,并迅速成长为湖南权威媒体。
“事实证明,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报人,所以他能突破学术上所谓媒体成长过程和规律的条条框框!”《潇湘晨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深有感触。
20l 1年是晨报的10周年。10年时间晨报划出了一条美丽的上升轨迹,而龚曙光也由《潇湘晨报》的社长成了湖南出版控股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不过,他仍然兼任《潇湘晨报》的社长,因为那里是他“传媒原点”。正是在那里,他和《潇湘晨报》并肩作战,一路上扬。
他是一个符号
“他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报社里的人对他的评价相当一致,“他很有激情,性格张扬,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很服他。”
诚然,龚曙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当领导的气质。作为一个操盘手,能够让所有的下属都完全诚服,尤其是在一帮视野、学识都非常深邃的编辑记者们面前,确实是一门艺术。但对于他来说,或许这算不得什么艺术,因为他向来坦诚、直接、率性而为。
很多人知道龚曙光是企业家,是个传媒人,但忽略了他还是一个文化人。他曾经担任过文联一本学术刊物的主编,文化人的激情让他演讲具有毛泽东当年政论文一样的鼓动性。每次开会,只要有他到场肯定会很“热闹”。他的发言激情四射,让手下的人听得热血沸腾。
龚曙光“骂”人,这在报社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且,晨报上下数百人几乎都被他“骂”过。“他在骂人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激情”,手下人像这样形容他,“就像听演讲一样,又好像暴风骤雨扑面而来,不管人多人少,官大官小,他丝毫不留情面。但是他向来是对事不对人,骂过去之后,他自己也就忘了。”
不过,龚曙光最让手下佩服的还是他对媒体的理解和把握。他总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要害。无论是新闻稿的写法还是版面的安排,他都能指出不足。在这个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在外人看来他之前从没有接触过 都市报,但他开会时时常会有让我们这些所谓资深传媒人感到汗颜的想法和观点。”《潇湘晨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如是说。
见过龚曙光的人都认为他是北方人,不仅仅是以为他长得敦实,更因为他豪爽、开放的性格。“我这两次有意识的文化选择,在改变我的文化人格,它在补充着我作为一个常德人文化人人格上不够的地方。我变得更像一个湘西人,更像一个北方人。”龚曙光说。
龚曙光所说的两次有意识的文化选择。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本来是可以回常德的,但却选择去了湘西。因为在他看来,湖南人的性格中,惟一可以和常德形成很大层面上互补的文化是湘西文化。“在湘西几年的生活是对意志的磨炼,是对智慧的淡漠,是对小巧有意识的拒绝。”龚曙光说。而第二次选择则是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有好几个导师想要他,而他的标准则是不选学校不选导师,而是选文化。后来他选择了去山东,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文化之一,对他的性格有了更深的补充。“所以我肯定比一般的常德人更坚韧一些,更木讷一些,哪怕有些事情我敏感,我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敏感。”他认为,“这是对性格的补充”。
正是这些有意识的选择使他拥有了一个完整人生和学识框架,也让他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与常人并不一样。
作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晨报社长的他非常忙碌,但他却坚持看完了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他对《狼图腾》爱不释手甚至推荐给自己的员工。后来,他写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讲述晨报的精神气质。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去影响晨报乃至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告诉手下,他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作为个体,我认为最好的员工是许三多和成才:作为团体,我认为最好的团队是狼。我希望我们的员工都从基层做起。一个不可替代的员工一定是来自基层的,在具体岗位上的全能‘兵王’。”
龚曙光对狼的精神有一种偏执的喜爱。他认为狼的团队才是一个讲究纪律、勇敢、坚持的团队。他要把晨报也打造成一个不仅严格纪律,更要嗷嗷叫著往前冲的团队。有人说,晨报的崛起在于他们在竞争中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在2005年,《三湘都市报》曾经力邀著名的发行人谭军波来负责发行,试图重新挽回市场上的败局,但是最后却以谭军波的匆匆离去宣告结束。
发行部主任刘培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肯定地说:“无论谁来都是失败。”因为,发行专家再厉害,最终实现市场突破的还是要靠一个发行有力的团队。晨报的发行团队是最稳定、最辛苦也是最具有战斗力的。直到今天,晨报每天早上的报纸分摊点依然设在大街上,无论刮风下雨,送报人都是在大街上收报、插报,然后分发到城市大街小巷。按说晨报租几间房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却没有这样做。刘的说法是,“不能太安逸,要让这支队伍时刻充满战斗力。”
如此做法,一如龚曙光的性格。
但作为一个操盘手,龚曙光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悲观的人。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我对集团前景的把握比在座各位都悲观,我对中国出版业的评估比很多业界人士都悲观,我对很多人的前途也很悲观。”但这种悲观可以让他对一个事情更多地去思考,给企业的运营一个预警。
龚曙光把这样一种管理叫预警管理。他对于晨报的管理是这样的:晨报在任何一个转折问题上,都比它可能到来的时间提早半年或者一年,所以晨报在整个运行中,没有出现大的波折。他的“悲观情绪”不止一次地流露,他深信潮流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他清晰地看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于是他兼并了红网,创办了触摸媒体——红网传媒。他看到了资本的力量,所以他要把所掌控的媒体整体上市,进行资本运作。作为领导者,他已经开始谋划,开始了新的布局……
曾经的理想是做个纯粹的文人
做个纯粹的文人曾是龚曙光的理想,可最终他走了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种豆得瓜”。言语中他仍然留着文人的痕迹,崇尚读书和思想,不一味地热衷资本扩张,似乎更看重文化对人的影响。但他说,他后来确实被资本的魅力所吸引,希望自己能做个商人。
正如龚曙光所说,他所从事的图书业多年以来都不怎么好做。“从我进入图书行当的时候,这个已经是一片血海了,没有看见一点蓝色的海水。”所以,真正能将图书出版和经营做好的人为数甚少。不说偌大的出版企业,就说图书经营的书店,做得好的都难得一见。
龚曙光认为凡是文化产业类的企业经营都只能慢工出细活。他说不能只想着快速圈钱,因为文化产业不求立竿见影,不能出次品,更不能出伪劣产品——“从事文化产业会是一个对于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企业家良心更直接的考验。”这也是他从《潇湘晨报》创刊、中南传媒转企改制,到中南传媒上市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再到他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十年中踏实做事的基础。话说得简单,却很实在。
谋略深远 创意当先
作为掌管着几十亿元资产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董事长,龚曙光更擅长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把握方向。对于龚曙光来说,如果前方是目标,那么,他会顺着直线毫不犹豫地走过去,绝不会绕一点弯路。
2006年,《潇湘晨报》已经成为湖南毫无争议的媒体。龚曙光展现了其特有的商业敏感和整合能力。他拿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名义收购了在本地已经有影响力的红网,将它归为《潇湘晨报》属下。业界纷纷猜测,这只是晨报为了得到政府支持的一步棋子而已,因为红网是湖南省委官方网站,另外还可以使《潇湘晨报》在数字化方面迈进一大步。但在龚曙光眼里,并非如此简单。“今天,互联网之所以可以和传统媒体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发展,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媒体种类。”在他看来,并不是要红网仅仅成为《潇湘晨报》的补充,而是让它们真正实现互动,实现产业多点开发与深度挖掘。
而从红网目前的流量来看,新闻页面只贡献了14%,红网论坛占到30%以上,“红网并不是简单的《潇湘展报》的电子板,它甚至在给晨报提供很多的新闻来源。而最重要的是,红网慢慢地成为湖南人重要的网上生活平台,而不是简单的新闻平台。”
收购红网只是龚曙光战略中的一环,对于他来说,就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媒体链条。而随着触摸媒体——红网传媒的筹备,一个清晰的媒体链条展现在我们面前:《潇湘晨报》领衔的传统媒体,红网为首的新媒体,可以做到在区域市场内24小时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受众不管户内还是户外,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在家庭中,都能接收到我所提供的新闻产品,或者受到我所提供的观点意见的影响。这样真正做到媒体介质不一样,媒体受众不一样,但是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龚曙光的思路无比清晰。
而随着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剧,龚曙光看到了资本的力量,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资本市场。2007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加快了改制上市进程。集团在A股市场整体IPO方案获得湖南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原则同意,与境内外出版社的并购谈判达成初步意向。
根据龚曙光的设想,2008年集团将完成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完成《潇湘晨报》传媒子集团的组建、打造一家全新框架媒体网、分业重组湖南新华书店集团专业经营公司、境内外各并购重组1家出版机构、新创办《语录》等3家期刊、麓山文化广场、国际创意中心等基础建设项目,争取尽快整体上市。
“集团要从传统的出版机构变身为‘资本大鳄’。”龚曙光对资本运作充满了信心。“集团将以多介质的传媒产品、全流程的出版业态为资本市场的搏杀提供坚强后盾。”
未来的“传媒版图”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十年前,从未接触过媒体的龚曙光受命于《潇湘晨报》十年后,《潇湘晨报》以4个多亿的经营额领秀报业湘军,成为湖南的实力媒体。
有些人认为他和晨报的成功纯属偶然,有人说他占了时局之先,有人对他冠以“报商”的称谓,他皆一笑置之。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单纯的传媒人,他甚至预言“十年后,媒体将完成更新换代,现在‘活’得很滋润的媒体老总们将会被取代”。
正如他所说,他是一个实践者。他有着传媒人的宏大视野,有着商人的精明头脑,甚至具备了战略家的高瞻远瞩。
如今,身居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潇湘晨报》社长的他龚曙光在进行战略布局,谋划更大的传媒蓝图。
老总性格决定传媒性格
龚曙光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外表憨直但性烈如火,在他身上充溢着一种无形的“霸气”和激情。他的性格在《潇湘晨报》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在创刊初期,正是这样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潇湘晨报》顺利地突出重围。
2000年,时任通程国际大酒店执行总经理的龚曙光授命创办《潇湘晨报》。这是一个在当时让很多业界人士大跌眼镜的消息。让一个完全没有都市报从业经验的人去当操盘手,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当时就有人预言:“晨报必死!”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这个人是龚曙光。他具有文学硕士学历,当过老师、做过文学理论期刊主编、董事长特别顾问、执行总经理等职务,有着丰富阅历、厚实文化根底,同时又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
的确,起点他就是大手笔,给湖南报业来个了出奇不意——2000年9月,“报业湘军升旗纳将”的招聘广告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媒体上发布。
在队伍组建上,《潇湘晨报》并没有把眼光仅仅集中在湖南这个当时报业并不发达的地方,而是在全国广纳贤士。此举已足见龚曙光的气度与远见。一时间,很多怀着新闻理想的人蜂拥而来。《华西都市报》的柳祖源来了,刘剑来了,龙博来了……一个优秀的采编经营队伍迅速集结。
龚曙光是湖南常德人。有人说,常德人的智慧,是在洞庭湖的大风大浪中冲刷而成的大智慧,他乐观、进取、讲究团队精神。八百里洞庭湖,一望无际的黑杨,风吹不倒、水淹不死。他们以实干建业,机灵辅佐,他们曲中求直,直中有曲。
对于龚曙光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更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就是要打破规则,重新建立规则。
《潇湘晨报》的员工实行的是全员招聘。从总编到校对,百分之百的招聘制,签定聘用合同,做到了能上能下。这在全国媒体中都是第一次。在当时广告部6个总监里就有2个大学毕业才一年,首席策划则是刚刚从湘潭大学毕业的一位年轻大学生。“当时的晨报处处洋溢着一种朝气和活力。有时候很多年轻人不坐电梯,都是跑着上下楼梯”。一位老员工回忆说。
“从一开始就是聘任制,做到了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性接轨,这是晨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认为,“龚总从企业带来的那一套管理被证明是正确的”。
龚曙光没有做过都市报,但他深知“大道相通”。他知道一个产品要很快的被市场所认知,在做好产品质量本身的同时,更要自我宣传、推广。而这个时候,他作为商人的精明就显露出来。
《潇湘晨报》在没有出刊之前,就启动了宣传攻势,在户外、电视上做起了广告,还请来了湖南知名笑星大兵作为形象代言人。当时的口号也很有意思——“早餐吃了吗?晨报读了吗?”用最平实的语言告诉市民,读《潇湘晨报》就跟吃饭一样,那么贴近。
而最令龚曙光自豪的是,第一期报纸还没有出刊就已经家喻户晓了,并且已经拿到了1000多万元的广告。办公用的电脑、采访车等都是通过前期版面置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几辆采访车都是在没出报纸之前置换的。”晨报副社长龙博告诉记者,“这在别的报纸是根本做不到的”。
龚曙光说,《潇湘晨报》最重要的办报理念是“社区圈地”。城市社区是报纸最好的读者资源,是最优的广告消费市场,是信息发生与新闻效力最强的区域,是成本最低的发行对象,也是现代报业的必争之地。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以前大部分报纸都只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正如在地上撤了一把种子,哪些地方发了芽,哪些地方不发芽,没有人特别去关照。发了芽的,最多只能根据消费市场做局部的“剪枝”,而不可能将其砍倒重新再种。《潇湘晨报》是一张新办的报纸,一开始就明确了“种子”要种在哪里,那就是根据全国政治、文化、社会特点和湖南经济、文化整体结构,将社区作为必争的“疆土”。选择社区圈地,还可以尽可能避免大量报纸公费行政发行的模式和行政强加的阅读行为,通过准确的定位来全力拓展报纸自费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的自身消费需要。该报确立中心城区作为发行对象,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其中又以长沙市为核心,这是社区圈地思想的主体发行地图。
定位清晰、战略得当再加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仅仅九个月,花了2000多万元,《潇湘晨报》就实现了盈亏平衡,并迅速成长为湖南权威媒体。
“事实证明,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报人,所以他能突破学术上所谓媒体成长过程和规律的条条框框!”《潇湘晨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深有感触。
20l 1年是晨报的10周年。10年时间晨报划出了一条美丽的上升轨迹,而龚曙光也由《潇湘晨报》的社长成了湖南出版控股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不过,他仍然兼任《潇湘晨报》的社长,因为那里是他“传媒原点”。正是在那里,他和《潇湘晨报》并肩作战,一路上扬。
他是一个符号
“他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报社里的人对他的评价相当一致,“他很有激情,性格张扬,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很服他。”
诚然,龚曙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当领导的气质。作为一个操盘手,能够让所有的下属都完全诚服,尤其是在一帮视野、学识都非常深邃的编辑记者们面前,确实是一门艺术。但对于他来说,或许这算不得什么艺术,因为他向来坦诚、直接、率性而为。
很多人知道龚曙光是企业家,是个传媒人,但忽略了他还是一个文化人。他曾经担任过文联一本学术刊物的主编,文化人的激情让他演讲具有毛泽东当年政论文一样的鼓动性。每次开会,只要有他到场肯定会很“热闹”。他的发言激情四射,让手下的人听得热血沸腾。
龚曙光“骂”人,这在报社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且,晨报上下数百人几乎都被他“骂”过。“他在骂人的时候都带着一种激情”,手下人像这样形容他,“就像听演讲一样,又好像暴风骤雨扑面而来,不管人多人少,官大官小,他丝毫不留情面。但是他向来是对事不对人,骂过去之后,他自己也就忘了。”
不过,龚曙光最让手下佩服的还是他对媒体的理解和把握。他总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要害。无论是新闻稿的写法还是版面的安排,他都能指出不足。在这个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在外人看来他之前从没有接触过 都市报,但他开会时时常会有让我们这些所谓资深传媒人感到汗颜的想法和观点。”《潇湘晨报》的总编辑兼总经理刘剑如是说。
见过龚曙光的人都认为他是北方人,不仅仅是以为他长得敦实,更因为他豪爽、开放的性格。“我这两次有意识的文化选择,在改变我的文化人格,它在补充着我作为一个常德人文化人人格上不够的地方。我变得更像一个湘西人,更像一个北方人。”龚曙光说。
龚曙光所说的两次有意识的文化选择。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本来是可以回常德的,但却选择去了湘西。因为在他看来,湖南人的性格中,惟一可以和常德形成很大层面上互补的文化是湘西文化。“在湘西几年的生活是对意志的磨炼,是对智慧的淡漠,是对小巧有意识的拒绝。”龚曙光说。而第二次选择则是在考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有好几个导师想要他,而他的标准则是不选学校不选导师,而是选文化。后来他选择了去山东,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文化之一,对他的性格有了更深的补充。“所以我肯定比一般的常德人更坚韧一些,更木讷一些,哪怕有些事情我敏感,我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敏感。”他认为,“这是对性格的补充”。
正是这些有意识的选择使他拥有了一个完整人生和学识框架,也让他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与常人并不一样。
作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任晨报社长的他非常忙碌,但他却坚持看完了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他对《狼图腾》爱不释手甚至推荐给自己的员工。后来,他写过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讲述晨报的精神气质。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去影响晨报乃至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告诉手下,他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作为个体,我认为最好的员工是许三多和成才:作为团体,我认为最好的团队是狼。我希望我们的员工都从基层做起。一个不可替代的员工一定是来自基层的,在具体岗位上的全能‘兵王’。”
龚曙光对狼的精神有一种偏执的喜爱。他认为狼的团队才是一个讲究纪律、勇敢、坚持的团队。他要把晨报也打造成一个不仅严格纪律,更要嗷嗷叫著往前冲的团队。有人说,晨报的崛起在于他们在竞争中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在2005年,《三湘都市报》曾经力邀著名的发行人谭军波来负责发行,试图重新挽回市场上的败局,但是最后却以谭军波的匆匆离去宣告结束。
发行部主任刘培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很肯定地说:“无论谁来都是失败。”因为,发行专家再厉害,最终实现市场突破的还是要靠一个发行有力的团队。晨报的发行团队是最稳定、最辛苦也是最具有战斗力的。直到今天,晨报每天早上的报纸分摊点依然设在大街上,无论刮风下雨,送报人都是在大街上收报、插报,然后分发到城市大街小巷。按说晨报租几间房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却没有这样做。刘的说法是,“不能太安逸,要让这支队伍时刻充满战斗力。”
如此做法,一如龚曙光的性格。
但作为一个操盘手,龚曙光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悲观的人。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我对集团前景的把握比在座各位都悲观,我对中国出版业的评估比很多业界人士都悲观,我对很多人的前途也很悲观。”但这种悲观可以让他对一个事情更多地去思考,给企业的运营一个预警。
龚曙光把这样一种管理叫预警管理。他对于晨报的管理是这样的:晨报在任何一个转折问题上,都比它可能到来的时间提早半年或者一年,所以晨报在整个运行中,没有出现大的波折。他的“悲观情绪”不止一次地流露,他深信潮流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他清晰地看到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于是他兼并了红网,创办了触摸媒体——红网传媒。他看到了资本的力量,所以他要把所掌控的媒体整体上市,进行资本运作。作为领导者,他已经开始谋划,开始了新的布局……
曾经的理想是做个纯粹的文人
做个纯粹的文人曾是龚曙光的理想,可最终他走了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种豆得瓜”。言语中他仍然留着文人的痕迹,崇尚读书和思想,不一味地热衷资本扩张,似乎更看重文化对人的影响。但他说,他后来确实被资本的魅力所吸引,希望自己能做个商人。
正如龚曙光所说,他所从事的图书业多年以来都不怎么好做。“从我进入图书行当的时候,这个已经是一片血海了,没有看见一点蓝色的海水。”所以,真正能将图书出版和经营做好的人为数甚少。不说偌大的出版企业,就说图书经营的书店,做得好的都难得一见。
龚曙光认为凡是文化产业类的企业经营都只能慢工出细活。他说不能只想着快速圈钱,因为文化产业不求立竿见影,不能出次品,更不能出伪劣产品——“从事文化产业会是一个对于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企业家良心更直接的考验。”这也是他从《潇湘晨报》创刊、中南传媒转企改制,到中南传媒上市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再到他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十年中踏实做事的基础。话说得简单,却很实在。
谋略深远 创意当先
作为掌管着几十亿元资产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董事长,龚曙光更擅长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把握方向。对于龚曙光来说,如果前方是目标,那么,他会顺着直线毫不犹豫地走过去,绝不会绕一点弯路。
2006年,《潇湘晨报》已经成为湖南毫无争议的媒体。龚曙光展现了其特有的商业敏感和整合能力。他拿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名义收购了在本地已经有影响力的红网,将它归为《潇湘晨报》属下。业界纷纷猜测,这只是晨报为了得到政府支持的一步棋子而已,因为红网是湖南省委官方网站,另外还可以使《潇湘晨报》在数字化方面迈进一大步。但在龚曙光眼里,并非如此简单。“今天,互联网之所以可以和传统媒体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发展,因为它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媒体种类。”在他看来,并不是要红网仅仅成为《潇湘晨报》的补充,而是让它们真正实现互动,实现产业多点开发与深度挖掘。
而从红网目前的流量来看,新闻页面只贡献了14%,红网论坛占到30%以上,“红网并不是简单的《潇湘展报》的电子板,它甚至在给晨报提供很多的新闻来源。而最重要的是,红网慢慢地成为湖南人重要的网上生活平台,而不是简单的新闻平台。”
收购红网只是龚曙光战略中的一环,对于他来说,就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媒体链条。而随着触摸媒体——红网传媒的筹备,一个清晰的媒体链条展现在我们面前:《潇湘晨报》领衔的传统媒体,红网为首的新媒体,可以做到在区域市场内24小时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受众不管户内还是户外,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在家庭中,都能接收到我所提供的新闻产品,或者受到我所提供的观点意见的影响。这样真正做到媒体介质不一样,媒体受众不一样,但是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龚曙光的思路无比清晰。
而随着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剧,龚曙光看到了资本的力量,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资本市场。2007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加快了改制上市进程。集团在A股市场整体IPO方案获得湖南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的原则同意,与境内外出版社的并购谈判达成初步意向。
根据龚曙光的设想,2008年集团将完成拟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完成《潇湘晨报》传媒子集团的组建、打造一家全新框架媒体网、分业重组湖南新华书店集团专业经营公司、境内外各并购重组1家出版机构、新创办《语录》等3家期刊、麓山文化广场、国际创意中心等基础建设项目,争取尽快整体上市。
“集团要从传统的出版机构变身为‘资本大鳄’。”龚曙光对资本运作充满了信心。“集团将以多介质的传媒产品、全流程的出版业态为资本市场的搏杀提供坚强后盾。”
未来的“传媒版图”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